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时间:2022-06-03 11:40:05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厉复东先生的课程讲座既有咀嚼又有反刍,细致精彩得让人拍案叫绝,但有两个问题,一直萦绕着我:(1)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和拓展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年困扰这么多人?(2)跨省级的研修,那么多专家,那么多一线教师,聚“举国之力”,寻求一个成型的解决办法而不能,为什么?我不相信我们的一线教师集体弱智,我也不相信我们的专家集体失慧。但是,我们不能总用美丽的雪花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吧。

我们总在一种模式下认真地做着细枝末节的修补,微观的探索愈是卓有成效愈是使空气稀薄,致使所有的教育者的闪光的智慧都在作茧自缚,路在何方?不禁想起了陶渊明的一句话: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让我们在根子上思考一下吧!

源头的“活水”和“祸水”

近代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普及教育,扩大教育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因此,他们批判、否定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封建隔绝状态下长期实行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尝试建立集体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这种情况下,班级授课制诞生了!后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从理论上对其加以总结和论证,又经过赫尔巴特等教育家进行补充、完善,终于使班级授课制成为一种固定不变的教学组织模式,它至今已有300多岁了。

班级授课制是一泓活水,它扩大了单位教师的教学能量,保证了学生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增加了信息渠道赢得教学的高速度。但它也有缺点,有人概括为:

(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学生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其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

(3)学生动手机会较少,教学的实践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它的时间、内容和进程都固定化、形式化,不能够容纳和适应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5)它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

(6)它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7)它缺乏真正的集体性。教师虽然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而每个学生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掌握,每个学生分别对教师负责,独自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分工合作,无必然的依存关系。

亲爱的同仁们,当我们喋喋不休地在某个细节上如火如荼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有一个门槛,我们始终没有跨越!以上7条,哪一条不是我们今天研修的重要内容?哪一条不是我们每位教师头上的“紧箍咒”?我们毕其一生,都在修补“班级授课制”的缺点。今天我们讨论的“应用和拓展”的话题,真正的突破点在哪里?在于突破“班级授课制”的束缚。视频的开始,主持人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都属于“学以致用”、“用以至广”的问题,“学以致用”需要走出课堂,“用以至广”也需要走出课堂,所以,我们要解决这些问题,首要的是去改革授课制度,让语文课走出去。只有在班级授课制的“活水”和“祸水”上找一个适合的“度”,才有可能突破瓶颈,“渡”过难关,这个“度”确实不好把握,但,至少我们要去把握。

“课本剧”载不动许多愁

视频中,在主持人老师指出的教师缺点中,有这么两条:一是具体指导的缺失,一是所定的课题太大。我觉得主要问题不在这里,王宏甲著的《中国新教育风暴》中的开篇就介绍了一堂“经典教学”课。一节我们看来无懈可击的课,欧美的专家却很不理解,他们说:“学生都答得很好,看起来学生们都会了,为什么还要上这堂课?”在我看来,这句话足以点醒中国的课堂教学。

我们的“课本剧”应该休矣。学生不会应用和拓展,就是因为我们的老师,将“课本剧”演得太生动,我们故意将学生放养到井里,让他们去做“井底之蛙”,我们故意让学生去学“东施”,让他们“效颦”,学生焉能会应用,会拓展!让我们看看高钢《遭遇美国教育》中学生的应用和拓展的描述吧:

美国小学给10岁的儿子留的作业是写一篇论文,题目吓我一跳:《中国的昨天和今天》。……真不知道让一个10岁的孩子去运作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干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偌大一个中国,它的地理和文化,它的历史和现状,一个10岁的孩子能说得清吗?我只觉得一个10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弄这些大而无当的东西,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过了几天,儿子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的是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扬,也没评判,因为我自己有点发蒙,一是我看到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使用的写作论文的方式。那时,我30岁。

同样的应用和拓展,中美竟相差20年,当我们还在课堂上津津有味地讲课时,美国的学生已经拥有了整个图书馆,这还不足以振聋发聩吗?

学以致用,是应用和拓展的最高境界。新加坡2007的高考作文题是:“中国的崛起是近年来对世界最大的威胁,请评论。”这个考试的课题也挺大的,真不知道,这样的拓展合不合适,新加坡人为什么还这样考?同是“学以致用”我们的用仅限于“课本”的要求,境界是不是小了些?

中国有句古话叫“正本清源”,现在看来,这句话来头不小!

(作者单位:威海市第四中学,山东威海,264200)

上一篇:义务教育“家庭私事化”探析 下一篇:一位“载歌载舞”的教育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