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南客家匾额习俗

时间:2022-06-03 08:24:53

赣南客家匾额习俗既是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匾额文化的肯定,也是对崇文重教、敦宗睦族的赣南客家文化的肯定。匾额习俗在赣南的山山水水间得到了传承与发展,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可以发现嘉言懿行和中华传统文化都在匾额习俗中得以代代相传,历久弥香。

匾额习俗的渊源

匾额起源的时间甚早。《说文解字》对“扁”作了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额,即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据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载,最早出现的匾额是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0年),萧何题写的“苍龙”“白虎”两关之匾额。羊欣的《笔阵图》中也记叙了此事:“前汉萧何善篆籀。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何使秃笔书。”我们翻看历史文献,有扁、额、牌等单称的,也有匾额、牌额、牌匾等合称的,匾额一般挂在门楣与檐顶之间,起到了封闭门上部到檐之间空间的作用和点缀作用,它在宫廷、园林和祠堂中广泛使用,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而备受欢迎。

“衣冠南渡”后,赣南成为客家先民驻足的第一站,匾额习俗也随之带到了赣南,并在赣南广大客家地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赣南客家匾额文化的兴盛与赣南乡村聚族而居的地理形态有关。宋元以来,客家先民扶老携幼来到赣南,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大多选择聚族而居,直到今天仍然保留着许多大姓聚居一村的现象。为了敦宗睦族,寻根问祖,凝聚宗族力量,赣南客家先民修建了规模不同或支系不同的姓氏宗祠、族祠,各种祠堂都有挂堂匾和其他匾额的习俗。

匾额在赣南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一般来说,赣南客家匾额主要有堂匾、功德匾、寿匾三大类。堂匾一般体型较大,以长方形居多,字体亦较粗犷,匾饰相对简洁,主要突出“某某堂”的标识功能。功德匾和寿匾的大小不一,形制多样,讲究书法、图案、印、雕、色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

随着大姓家族在基层社会影响力的日趋加大,赣南客家匾额逐渐成为了具有教化乡邦和乡村管理功能的主要载体,在历代官方与民间乡绅的共同努力下,让匾额这种民俗文化,对乡村治理与教化作用不断得到充分的发挥。从宋元至民国近一千年来,赣南客家匾额这一民俗文化可谓长盛不衰。

严格的规制和仪式

在赣南客家民间,挂匾是一件极其严肃的大事。为此,各个姓氏对于挂匾都作出了相关的严格规定,族人必须遵守,不得违反。据传承人肖天长介绍,赣南客家匾额具有很强的民俗性,从规制到仪式都有一套独特的程序。

规定。哪些人有资格在祠堂内悬挂匾额,各姓氏祠堂都有严格的规定,大致是:年龄在80岁以上(含80岁)、夫妻圆满60年、兄弟合计300岁、对祠内贡献支持特别大的。凡以上几种类型之一者,如子孙满堂、晚辈孝顺者,愿向祠堂理事会交纳一定的管理费者,方可在祠堂内悬挂一块木制的匾额。

申请。如果有以上所列的几种类型之一者,本人可口头向祠堂理事会人员提出申请。其内容包括匾额的类型、内容、时间等。本人申请后,理事会的人员会及时召集人员研究,并将讨论研究的情况告知当事人。

定匾。理事会将讨论研究的情况告知当事人后,当事人专程到做(写)匾额的店铺,详细告诉店主匾额内容、款识和挂匾的大体日期等。匾额上的文字过去都是由本族中字写得最好的人负责,现在一般由店主负责书写。

游匾。在悬挂匾额的头一天,当事人家就得敲锣打鼓,派人去接匾。匾额接回后,整个房系的老前辈(60岁以上的)及叔伯兄弟欢聚一起,吃完点心后,就由两个年轻后生抬着匾额,走在队伍最前头,一路上,锣鼓声、唢呐声、鞭炮声响彻云霄,整个队伍浩浩荡荡,从村头游到村尾。所到之处,人们扶老携幼争先恐后地走出来观看这一热闹场景。全村游一大圈后,就将匾额供在祠堂的供桌上。

祭匾。立匾人家请屠夫等人将大肥猪抬入祠堂内宰杀,然后将猪血抹在匾额上,称之为“杀猪祭匾”。这时,请来的吹鼓手开始鼓乐齐鸣,整个宗祠都洋溢着热闹喜庆的气氛。

挂匾。又称“钉匾”。事先将匾额的两头系上长长的绳子,站在两边楼梯上的人同时用力,将匾额慢慢地往上升,按事先安排好的位置,把匾额悬挂在祠堂的橼子上。在悬挂匾额时,锣鼓声、鞭炮声、唢呐声响彻祠堂内外,震耳欲聋。大家肃立在祠堂内,不得大声喧哗。

揭匾。立匾人家要请本宗族德高望重的长者,把事先盖在匾额上的红布揭开。

办酒席。当天中午,本宗祠理事会成员、立匾人家本房的叔伯兄弟及亲戚朋友,大家欢聚一堂,共同祝福主人家人丁兴旺、吉祥如意。

此外,据匾额习俗的传承人肖天长介绍,匾额的制作也有很多讲究,从规格来说,一般要符合“三、六、九”之数,否则不吉利;从匾额的行文来说,匾头按“富、贵、贫、贱”的顺序来行文,一般要选“富、贵”二字,匾尾按“生、老、病、死、苦”的顺序来行文,一般要选“生”字。这些规制务必遵守,否则就要闹笑话,贻笑大方。

匾额习俗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宗祠悬挂匾额往往删繁就简,草草了事,且掌握匾额习俗整个流程的人大多年事已高,年轻人又大多不愿意传承,制匾工艺和匾额习俗已临濒危状况。为此,会昌县成立了赣南客家匾额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录制了赣南客家匾额习俗影像资料片,组织人力深入挖掘赣南客家匾额习俗的传统文化内涵,对现存赣南客家匾额详细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普查,认真考察其产生的历史渊源、沿革、发展、变化、主要特征、重要价值和客家匾额在当地民俗生活中的意义与作用等。

2005年起,会昌县文化馆与博物馆加大民间匾额的征集力度,经过多年努力,现已收藏各种匾额130多方。2009年,会昌县建设了180平方米的“百匾堂”展览厅,实行对外免费开放,展出了精心挑选的部分匾额。这些匾额年代跨度长,主要有明、清、民国和现代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充分展现了赣南社会经济由明清到近现代的发展历程,见证了客家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匾额的书写者大多地位显贵,既有进士(状元、探花、榜眼)、解元、举人等,也有提督学政、刑部主事等。匾额文字遒劲、飘逸,书法精妙,内容则文采斐然,引经据典,清新典雅,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赣南客家风情浓缩于一方匾额中,令人神往陶醉。

此外,会昌县还组织人力精心考释了部分匾额,2011年出版了《百匾大观――会昌百匾堂百匾考释》一书。该书集学术性与通俗性、可读性与故事性为一体,对题匾人、受匾人、匾额内容及其轶闻进行了翔实的考述,为人们了解赣南匾额习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进入21世纪以来,匾额习俗以表彰先进、树立榜样的方式,标榜和称赞了受匾人的嘉言懿行与优秀品质,重新得到民众的普遍认可。对热心公益事业的,家族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取得博士学位的等等,宗族理事会都通过赠送匾额给予表彰。此外,在客家姓氏接谱活动中,外地宗亲往往会通过赠送匾额以示庆贺。匾额习俗获得了新生命,被赋予了新内涵。愿经历了一千多年传承发展的匾额习俗,代代传承,历久弥香。

上一篇:维也纳丰富多彩的夏季文化生活 下一篇:人才兴企创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