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与创业环境评价研究的理论发展评析

时间:2022-06-03 07:29:57

创业与创业环境评价研究的理论发展评析

摘要:创业研究是一个新兴但发展迅速的学科领域。为了保持其健康发展,学术界经常开展文献综述研究。文章梳理过去一段时间创业研究、创业环境评价的主题和动向,目的是在加强理论导向或驱动的创业研究基础上,及时地将创业研究的理论成果运用于创业管理实践中。

关键词:创业研究;创业管理;创业环境

一、引言

新创企业和创新企业是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创业活动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活跃程度(姜彦福等,2003)。现在,“创业”不再仅仅局限于指创办新企业,越来越多的公司也都在采用创业战略,如结构重组、流程再造、动态网络(dynamicnetworks)和细胞组织(cellularorganizations)等,使得现存的组织更具有灵活性和创新能力。这样,创业研究也随之从早先仅关注小企业管理和创办新企业发展到将大型企业包括在之内(Cooperetal,2000)。不过,尽管研究对象扩大了,但困扰创业研究的问题却依然未能得到解――学术界至今仍然未能给出一个清晰的“创业”概念框架(Low&MacMillan,1988;Shane&Ventakaraman.2000);到目前为止,也还没有发展出一个有别于其他领域的真正意义上的创业理论(Busenitzetal.2003)。本文在文献综述基础上,梳理过去一段时间创业研究的主题和动向。

二、创业研究理论综述

(一)早期对创业者的关注

创业的主体是创业者,对创业者的关注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创业者(entrepreneur,也称企业家)一词源于法语,最早见于16世纪,指的是参与军事战争的人。18世纪初,法国人又将该词用于从事探险活动的人。法国经济学家Cantillon于1755年首次引入经济学。1880年,法国经济学家萨伊(Say)首次给出了创业者的定义,他将创业者描述为将经济资源从生产率较低的区域转移到生产率较高区域的人,并认为创业者是经济活动过程中的人。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1934)则认为创业者应为创新者;这样,创业者概念中又加了一条,即具有发现和引入新的更好的能赚钱的产品、服务和过程的能力。

(二)关注创业者特质的研究

有关创业者特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业家职能、个性心理与行为特征和社会文化背景,如德鲁克(1985)从组织行为的角度来分析创业者的行为,认为任何敢于面对决策的人,都可能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创业者并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个人性格特征。ThomasM.Begley(1995)认为,以创始者的地位、公司的年龄及公司的增长率为依据,通过对上述三方面相关因素的分析可以得出小企业创业者不同于一般经理人员的特性,从而可以从大量经理人员中辨别出创业者。GideonD.Markman和RobertA.Baron(2003)在借鉴个人――组织适合理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独特的个人――创业适合度模型,指出创业者的个性特征与成为创业者的要求越匹配,创业成功的可能性越大。Woodward(1988)以社会学为基础从微观角度研究了创业者个人的社会网络问题,指出成功的创业者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建立个人的社会网络以帮助新创企业的成长。

学者们还针对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风俗及价值观等因素的差异,对创业者的创业特征和观念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研究。Hofstede(1980)认为文化是价值、信仰和习俗的集合体,决定了人的各种特征。通过系统研究基于各种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可以获得有关人的行为、动机和期望模式等有价值的信息(Hofstede1983;Bond1991:Schwartz1992)。DavidH.Holt(1997)选择了200多个中国创业者和同样数量的美国创业者作为样本,比较了中国创业者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创业者由于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而引起的创业差异。他通过比较中国和西方创业者在创业动机、创业方式和创业目标的不同,得出中国创业者与西方创业者在创业观念上的差异和类似之处。创业者文化价值观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关于创业价值的研究成果,也为研究不同国家创业者的差异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

(三)对创业活动和创业过程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经济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知识与技术替代资本和劳动力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Solow,1957;Romer,1986),以规模和范围经济见长的大企业遭遇严重危机,创业活动和小企业蓬勃发展,在就业(Birch,1979)、创新(Acs,1984)和区域发展(PioreandSabel,1984)等方面贡献突出,创业现象开始引起格外关注。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了技术进步特征的变化,进一步强化了创业和小企业在经济系统中的重要角色(Carlsson,1992)。此后,创业研究开始蓬勃发展,关注焦点也逐渐由研究创业行为转向创业活动和创业过程。Gartner(1988)在系统总结创业特质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关注创业者特质的研究没有出路,提出创业研究应关注创业者行为并挖掘创业过程规律的主张。Low和MacMllan(1998)认为谁在创业,创业者有什么个性和心理特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创业者的行为是什么,创业者是如何完成创业行为的,即从创业活动的过程研究创业本质。针对创业过程,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强调了不同的内容,但创业过程研究中创业机会是最受关注的范畴。Shanc和Venkataraman(2000)认为创业过程是围绕机会识别、开发与利用的一系列过程。

回顾20多年来创业研究所取得的丰富成果,可以发现,创业研究所取得的进步和贡献首先来自于创业研究向微观层次的转移和深化。放弃在创业者特质论方面的长期徘徊转向关注创业者行为并挖掘创业过程规律,是创业研究的一个重大的历史性的转折,也是创业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的前提。

三、创业环境评价研究

近年来,我国各地方的创业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根据清华大学《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各地方的创业环境近五年都有明显的提升,尤其在创业环境的建设、创业培训的开展,创业岗位的开发,创业模式的探索,创业资金的提供,创业人才的培育,创业意识的提升,创业经验的传播,创业项目的推介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正如《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中指出的:我国当前整体的创业环境还存在不少的问题,特别是关于地方创业环境的评价和比较理论的研究还几乎处于空白。

(一)国外学者关于创业环境评价的研究

比较代表性有GEM中国报告(2005)提出从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支持、教育与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进入壁垒、有形基础设施、文化与社会规范9个方面来评价创业环境;Porter(1980)提出从进入壁垒、现有竞争者的竞争状态、替代产品的威胁、购买者的还价能力、供应商的还价能力5个方面来评价创业环境;Gartner(1995)从人口中近期移民的高比例、较大规模的城市区域、雄厚的工业基础、金融资源的可用性、工业专业化程度5个方面评价创业环境;Fred(2000)从政治和经济环境、转型冲突、不健全的法律环境、政策的不稳定性、非正式的约束、不发达和不规范的金融环境、文化环境7个方面评价创业环境。

(二)我国学者有关创业环境评价的研究

大部分学者都是借用GEM对我国创业环境进行评价,如周丽(2006,GEM框架下珠三角欠发达城市创业环境研究)、陈兴淋(2007,南京创业环境现状评价:一项基于专家问卷的实证研究)、草明(2007,基于GEM模型的中日创业环境比较研究)等。结合实际我国实际情况构建创业环境评价指标的研究非常少,其中蔡莉(2007)提出了从科技环境、融资环境、人才环境、政策法规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6个方面评价区域创业环境;周丽(2006)构建了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三大环境系统及政策法律、金融服务、智力技术、社会服务、产业等五大支撑体系组成的创业环境评价指标;郭元源等(2006)从经济基础、服务支持、科教支撑、文化支撑、环境支撑5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创业环境评价指标。

总体说来,到目前为止,创业研究领域虽然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但创业过程观点与创业环境评价体系理论在揭示创业现象与本质问题上已开始显示出其强大的解释力。在今后的创业理论与系统的实证研究中将受到相应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张玉利.创业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张玉利,薛红志,杨俊.论创业研究的学科发展及其对管理理论的挑战[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

3、沈超红,欧阳苏腾.国内创业环境研究综述[J].企业技术开发,2004(9).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基地一般项目《合芜蚌创业环境优化及其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2010sk22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上一篇:政府引导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的博弈分析 下一篇:考虑享乐性因素的电子商务评价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