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以前中国人一日两餐等11则

时间:2022-06-03 07:04:52

秦汉以前中国人一日两餐等11则

秦汉以前,由于农业不发达,粮食有限,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当时人们称作“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餮而始”。其意思是说,人们生活中,只要是一日用过两餐,便意味着一天的时间就过去了。那么,由“一日两餐”而逐渐演变为“一日三餐”,究竟始于何时呢?《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曾怒下令:“且日享士卒”,由“一日二餐”改为“一日三餐”,借此犒劳将士,激发士气。当刘邦得知了,亦由“一日二餐”改为“一日三餐”了。

“老板”来自“京剧”

说起来,老板这个词的历史还不如店小二长,是近代才有的。古时一般将做生意的人称为掌柜的,意即掌管钱柜、当家主管的人。从近代开始,人们才开始将做生意的人称为“老板”,即经办工商业的主要负责人。据说“老板”原是京剧中的一个名词,京剧名角或者组织戏班的人常被尊称为老板,如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就被叫作梅老板,盖叫天被唤作盖老板等。这些重量级演员的出场费较高,个人所得不菲,有了盈余便会在外面做买卖,随着生意的扩大,老板的名头叫得响了,人们也就开始将做买卖的商人称为老板了。八音盒的“八音”指什么?

八音是中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周礼》中把乐器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称八音,是最早的乐器分类法之一。金音包括编钟、特钟、饶等;石音包括编磬、特磬等;土音包括埙等;革音包括鼓等;丝音包括古琴、古瑟等;木音包括敌等;匏音包括笙、竽等;竹音包括箫、笛、管等。我国古代启蒙教材《三字经》中就有: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可见“八音”在古代应该是为一般人所掌握的常识。后来,“八音”用来泛指音乐,因此会发出音乐的盒子就被称为“八音盒”。

“哥哥”的由来

在我国唐代以前,“哥”与“年纪长于自己的男性同辈”这个意思并无关联,真正表达这个意思的字是“兄”。那么,现在常常说的“哥哥”又是从哪儿来的呢?古代汉语专家王力先生曾经指出:汉语中“哥哥”一词可能是外来语。据学者研究,哥哥的来历恐怕与胡语有关:古代的鲜卑族把兄长唤作“阿干”,这个称呼至今在西北地区还可以寻觅到痕迹。随着鲜卑族与汉族相互融合,鲜卑语中的“阿干”一词被汉语谐音借用,逐渐演变为“阿哥”,并最终定格为“哥哥”。

为什么将小道消息称为“八卦”?

据说,八卦指非正式的小道消息或者新闻,最早源于娱乐圈。早年香港的某些杂志为了提高销量,常在封面上放置一些较为暴露的图片,并在某些重点部位加贴八卦图以起到遮蔽的作用,类似于马赛克效果。这些杂志为了吸引读者,还到处挖掘明星的隐私,内容也多涉及明星的私生活,因而八卦与小道消息扯上了关系,这些杂志也被称为八卦杂志。

“身怀六甲”的来历

“六甲”是天干地支中的概念。六甲,就是指天干地支组合后出现的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六个含“甲”的符号。这六种符号被古人用于计年、计日、计时,并赋予了神秘的色彩。

那么,为什么古人会认为六甲与上天造物有关呢?这应该与古代的阴阳观念有关。在古人看来,六甲各领十年,不仅具有鲜明的时间观念,还代表着一种演化趋势。古人相信上天造物,也应依循六甲变化道理,人类繁衍更应该如此。于是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这六个甲日,便被当作是上天创造万物的日子,如《说郛》中的《三余帖》就说“六甲乃上天造物之日”。“六甲”从而被理解为妇女受孕的日子,身怀六甲就意味着怀孕了。

“文章”的由来

在古代,“文章”一词与现代意义迥异。“文”和“章”都是指带有彩色的条纹图案,红蓝相间叫作“文”,红白相间叫作“章”。文章二字连用,即指色彩斑斓的图画。“文章”被译为现在的文字作品之意始于汉代。那时,社会上崇尚文字风气极浓,人们都喜欢用“文章”来赞美那些文采华丽的作品。久而久之,就演变到今天的“文章”,专指文字作品的固定名词了。

舞狮子起源于何时?

舞狮子在中国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有关狮子舞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礼乐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国时魏国人孟康的解释,“象人”就是扮演鱼、虾、狮子的艺人。由此可见,至迟三国时已有狮子舞了。南北朝时,民间也流行狮子舞。到了唐朝,狮子舞已发展为上百人集体表演的大型歌舞,还作为燕乐舞蹈在宫廷表演,称为“太平乐”,又叫“五方狮子舞”。当时的狮子舞,还流传到了日本。在日本的民族传统艺术――歌舞技中,就有几种狮子舞,现仍在上演。

古钱方孔的由来

中国古代铜钱不论大小,当中都有一个四方形的孔眼。原来,铜钱造成这种形状,主要是由当时制造铜钱的方法决定的。过去是熔铜钱,铜钱的轮廓总不整齐。为了使铜钱的周边齐整,必须用锉刀修锉。然而,一枚一枚铜钱修锉很费工时,所以就在铜钱当中开一个孔将一百来个铜钱穿在一根棍子上,一次锉成。但是如果当中的孔是圆的,铜钱就会来回转动,不好锉。因此,工匠们就把中间的孔做成方形,穿进一根方棍进行修锉,这样铜钱就不会转动了。

太医与御医的区别

太医与御医这两个称呼的来源不同,所指的范围也不同,御医中的“御”字表示对帝王的所作所为及所用之物的敬称,汉语里这样的词汇很多,如御旨、御览、御用等。顾名思义,御医也就是宫廷医生,是专门为皇帝、妃嫔、皇子等皇室成员看病的医生。因为御医是指御用医生,所以无论是供职在太医院的医官还是地方上举荐来为皇帝看病的名医,都可以被称为“御医”。太医这个称呼则是古代医官名。早在周代,宫廷中就设有掌管医药的官员,当时称为医师。到秦汉时,医官被称为太医令丞,这个官名一直沿用到南北朝。隋文帝时期,在太常寺下设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太医署,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医学院――唐代太医署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明朝皇帝一天吃多少钱?

明朝万历年间御膳房的食料清单上曾记载了皇上一天要享用的食材:126斤猪肉,5只鹅,33只鸡,60个鹌鹑,10个鸽子,20斤香油,23斤面。此外还有杂七杂八的各色物品,如20斤核桃、8斤白糖等等。不管皇帝是否是在一天之内都能吃掉这些东西,反正这食物帐就是这样算了。以当时的物价计算,皇帝一顿饭约合白银16两,大概相当于人民币几千元。

上一篇:商朝衰亡与铅中毒 下一篇:独生子女的性别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