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爱”的教育,采用“活”的教法

时间:2022-06-03 04:47:09

渗透“爱”的教育,采用“活”的教法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热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对社会、国家、世界有见识和负责任的合格公民。”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种思潮泛起,人心浮躁,一些急功近利、追求享乐等不良社会形态对广大学生产生着影响。所以,抓好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意义非凡,而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中更应将渗透德育功能作为一门重要的技能加以掌握、使用。根据20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须遵行“爱”的教育,采用“活”的教学。

一、遵行“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要求思想品德教师要“从表扬开始”,用欣赏的目光来看待每位学生。学生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这对他们是荣誉的享受,更能增强他们的勇气和力量。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素质不同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的勤学守纪,有的厌学做坏事。作为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对他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记得我教过这样一名学生:他聪明机灵,但由于缺少家庭的温暖,对学习不感兴趣,思想上不求上进。通过深入了解,原来他母亲与父亲的感情一直不好,母亲常常丢下丈夫和孩子离家出走,父亲为养家糊口经常在外面打工,家境贫寒,因此他不得不寄宿在外婆家。外婆在生活上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学习上却无能为力。他行为习惯差,性格孤僻,经常溜在外面打游戏,不按时完成作业,可以说是班上认为的那种“顽固不化”、“屡教不改”、“无可救药”的讨厌的学生了,在班内的影响力很大。后来,我通过班主任了解,和他外婆、和他多次谈心,从侧面、正面去了解他。他擅长乒乓球,班级里就经常举行打乒乓比赛;每到他的生日,我们为他举行生日联欢会,并通知他的父母为他写信、买礼物……在这期间,只要令他高兴的事,老师、同学就积极地为他做;只要他取得点滴的进步,我们都采取不同程度的鼓励……从多方面使他产生了幸福感、温暖感、亲切感、信任感,努力使他愿意与我们进行心灵交流,使他从思想上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在我的课堂上,多给他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他消除了自卑的心理,感觉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在班内常把他作为改正缺点的典型,去感染和他有类似毛病的同学,带动他们改正缺点。他终于深感自己是班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我市的国家级重点中学简阳中学!由此可见,自尊、自爱、自信是每个人成功的必备品质,这些品质的培养是从赞许开始的。作为教师,在教育、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要善于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善于利用这些优点因势利导,以表扬为桨,帮助学生扬起自信之帆。这样,既让学生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也对教师传授的“道”信之弥深、信之弥坚。

二、采用“活”的教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是一种境界,水因活而“清”,人因活而“灵”,教学因活而事半功倍。

“活”的教学是坚持启发式的教学。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教学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所在,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启发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例如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及运用对比、图表、选取典型事例等,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启迪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人生观》一课的教学,我设计了一个小品让学生表演。某宾馆来了几位客人,陪同人员向服务员介绍:“这是×××市长的儿子,那是×××局长的女儿……”服务人员极为反感,义正严辞地说:“他们是不是没有职业和姓名?捧出当官的父母,难道身价就变了?我们可不吃这一套!”学生真情表演,教师现场点化、启发发问:“这里体现了哪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学生经情境的渲染,通过热烈讨论悟出了:短短的场景却是一场人生价值观的剧烈交锋,即以等级、地位、权势还是以劳动贡献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加深了学生的思想认识。

“活”的教学是开放的教学。一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德育渗透的实质是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交流,是让学生在这种交流中获得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流情感。要以学生的“学”为主体,让他们随教师的引导,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师生之间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绪氛围,德育渗透会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如在热烈的讨论或辩论时,学生认真积极的态度、执着追求知识的精神将构成一种学生之间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而这种双向交流是受教师指导和控制的。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开展有效的德育活动,针对学生现实思想、行为或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议论,引导运用刚学过的道德观点来进行辨析,分清是非、美丑、善恶,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此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实施德育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格、人格的最佳方式之一。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惟有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才能找到更多更好的教育方式方法,完成人民教育赋予思想品德教师的重任,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上一篇:Festivals教学案例 下一篇:浅谈传统儒家道德思想的现代教育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