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说课材料

时间:2022-06-03 01:56:09

“角的度量”说课材料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角的认识”这一内容。第一阶段在二年级上册,是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及画直角;第二阶段在二年级下册,是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能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还是锐角和钝角;第三阶段是四年级上册,是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下面,着重研究的是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从比较角的大小引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一是在实际操作中亲身体验使用量角器的必要性;二是理解量角器的相关知识,会用量角器正确地度量角的度数,明确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三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感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其中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

三、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要达到这样的三维目标,就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善学”,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四、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激趣引疑。在领会教材情境设计意图的基础上我对教材做了改动,也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发现角或是自己动手画角并且比较角的大小。这样,思考能力强的学生就会提出问题:如果这两个角比较接近怎样比较大小呢?于是,抓住这个契机,可以先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抽象出角,再展示在微机屏幕上或让学生把自己画的角到前面来展示,然后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只能是猜测哪个角大,而具体大多少根本估算不出来。这时,就使学生产生了认知上的矛盾冲突,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在儿童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第二个环节是:自主探究,构建新知。首先是认识量角器及角的相关知识。也就是先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观察交流的方式认识量角器。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知识点(课件出示):认识量角器的中心点以及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和外刻度线;知道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来表示;充分感受到1度角的大小,形成正确的表象;其次是尝试量角,归纳方法。也就是让学生在动手测量、自主实践的基础上,试着用自己的方法来量角。这样设计,不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角的度量方法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根据学生的汇报,师生共同编成口诀:“点点对齐,线边重合,找准刻度,请你记好。”至此可以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完成对角的度量方法的发现和总结,从而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三是操作体验,总结提升。也就是教学教材中的例1。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用量角器测量给出的5个角度数的大小,然后小组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第三个环节是:巩固内化,拓展延伸。可以直接采用教材上的练习题。因为通过练习教材上有层次、有梯度的习题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还可以让他们充分感受数学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对称”教学设计 下一篇:如何对聋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