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术后拔除T管致胆漏11例诊疗体会

时间:2022-06-03 01:37:27

胆道术后拔除T管致胆漏11例诊疗体会

【摘要】 目的 总结和分析胆道术后拔除T管致胆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分析11例胆道术后拔除T管致胆漏病例的临床特点、处理及效果。结果 手术治疗1例,非手术治疗10例,全部治愈。结论 拔除T管后胆漏是由多种因素所致,应根据胆漏及腹膜炎的情况、病情轻重选择适当的治疗措施。

【关键词】 胆道手术;T管;胆漏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32-02

现代胆道外科手术中会需要经常用到T管作为胆道外引流,术后拔T管后可能会出现胆漏,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痛苦,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本文对我院2005年――2012年11例因拔除T管致胆漏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进一步提高对胆漏的病因及防治措施的认识,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整理本院2005――2012年胆道手术后因拔除T管致胆漏的病例共11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7例,年龄59-83岁,平均67.3岁,术前诊断:胆总管结石7例,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3例,急性化脓性胆管炎1例。手术方式: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本组病例拔T管前均行T管胆道造影,证实无梗阻,符合拔管条件,拔除T管时间在术后3周左右。出现胆漏的临床诊断标准:患者在拔除T管后立即或逐渐出现持续性右上腹剧烈疼痛,逐渐扩散至右下腹或全腹,出现右上腹或弥漫性腹膜炎体征,腹穿抽出胆汁或B超探及腹腔积液,临床即可确诊。

1.2 治疗 本组病例开始均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经原窦道置入导尿管引流,并结合禁食水,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抗感染及对症支持处理,10例治愈,1例因在非手术治疗期间出现弥漫性腹膜炎而改手术治疗,探查发现腹腔内多量胆汁,窦道已形成,但中间段未完全闭合,有胆汁漏出,遂缝扎闭合窦道,并放置腹腔引流管后而治愈。

2 结 果

本组病例其中10例非手术治疗,1例因出现弥漫性腹膜炎而手术治疗,均痊愈出院。

3 讨 论

3.1 拔除T管致胆漏的原因分析 有学者认为T管窦道并非全由T管周围的肠管、大网膜等组织包裹形成,T管放置体内后引起组织炎性反应,局部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升高,白细胞、血浆、淋巴细胞渗出,T型管周围被巨噬细胞、纤维母细胞、胶原纤维包绕,加上与大网膜和周围肠管粘连,才形成完整的纤维化窦道[1]。多数患者在2周内即可完成,少数患者由于多种因素可造成窦道形成缺陷或破裂致拔T管后胆漏腹膜炎,原因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1.1 病人年老体弱,低蛋白、贫血、糖尿病、长期应用激素及免疫功能缺陷,恶液质、术后营养支持不足等因素影响到机体组织愈合,使T管窦道形成缓慢或不全[2]。

3.1.2 T管太粗、胆管过度解剖、缝合太密太紧等都可能减少血供而影响愈合,T管短臂太长及误将T管缝合在胆管上等,则拔管时可撕裂窦道。

3.1.3 胆总管残余结石,Odd’s括约肌狭窄,部新生物及拔管前未将胆汁放尽等因素,可使胆道内压增高,拔管后胆汁易从窦道薄弱处渗漏。

3.1.4 胆囊床及胆管周围止血不严密,或细小的迷走胆管处理不善,术后渗血渗液,引流不畅而积聚,引起局部感染,影响T管周围窦道形成。

3.1.5 T管材料影响窦道形成,如硅胶管的异物刺激性小,T管的组织相容性好,管壁周围不易形成包裹粘连,以致不易形成完整窦道。

3.1.6 其他因素 如T管在体表固定不牢靠而滑出,患者早期自行将T管拔出,医护人员误拔,拔管时操作粗暴等。

3.2 拔除T管致胆漏的处理 胆漏患者绝大多数都会立即出现持续性右上腹剧烈疼痛,逐渐扩散至右下腹或全腹,出现右上腹或弥漫性腹膜炎体征。一旦发生均要怀疑胆漏,应尽早经窦道置入引流管引流,引流管可用一次性导尿管或一次性吸痰管及其他引流管,直径小于原T管,放置引流管并不一定置入胆总管,只要漏出的胆汁引流通畅即可。并结合禁食水,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抗感染及对症支持处理等,漏孔一般2-3周均能自行闭合。拔管早期腹壁窦口尚未闭合,置管一般都能成功。但超过6h以后,置管就困难了。本组10例病例经上述处理后均痊愈,另1例在非手术治疗期间,由于腹膜炎体征加重且B超检查腹腔内积液增多,及时剖腹探查,发现窦道已形成,但中间段有侧孔未完全闭合,有胆汁漏出,遂缝扎闭合窦道,并放置腹腔引流管后而逐渐治愈。如窦道胆漏处距胆总管近,胆总管愈合不好或胆总管撕裂所致胆漏,应再放T管引流,冲洗腹腔,放置腹腔引流。

3.3 拔除T管致胆漏的预防

3.3.1 首先避免不必要的胆总管切开探查,可以术中作胆总管造影[3]。在胆囊切除后,经胆囊管术中胆总管造影,如阴性者不必再探查胆总管。

3.3.2 T管拔除的时机应视情况而定,一般在术后4周-6周拔除。拔T管前应常规试夹T管和经T管造影。病情复杂、年老体弱者,合并有糖尿病、低蛋白血症、贫血、长期使用激素者,营养不良或伴有其他疾病,拔管时间还应延长[4];有时须持续引流3-6个月,甚至长达1年以上[3]。延长拔管时间,一般无明显不良后果。但拔管安全性大大提高。

3.3.3 术中勿过度解剖胆管 最好选用复合材料T管,如短臂用硅胶使组织相容性提高以避免胆盐沉积,长臂用天然橡胶增加周围组织炎症以促进窦道生长;T管口径适当,减去长臂对侧短臂周径的一半,短臂长1.5-2.5cm为宜,与长臂连接处对侧应剪去三角形小窗;缝合不宜过密过紧;防止误将T管缝在胆管上;T管在腹腔内行程宜短直;拔管时要轻柔,切忌用暴力;腹腔引流要适当,以免局部积液感染,影响窦道生长。

3.3.4 胆总管缝合后,最好能注入造影剂立即在手术台上造影,以排除胆总管残留结石或胆总管狭窄阻塞。如无造影条件,至少应在手术台上进行冲洗和测压,可以测试胆总管缝合是否有泄漏,并可观察胆总管是否通畅,以便发现异常,及时重新处理。

参考文献

[1] 李可为.拔T管后胆漏、腹膜炎[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7):423.

[2] 胡铭.拔T管后胆瘘的原因分析及防治体会[J].临床医学实践杂志,2008,17(8B):736.

[3] 张启瑜,主编.钱礼腹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64.

[4] 秦新裕,姚礼庆.外科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69.

上一篇:闭合性股骨干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治疗对策 下一篇:高原地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