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早期葫芦图腾阐释

时间:2022-06-03 01:14:00

彝族早期葫芦图腾阐释

[摘要]作为彝族文化显性表征的葫芦图腾,可以说是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反映了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人的意识的丰富,是彝族生殖崇拜的遗留,蕴藏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是彝族性格、心理的折射。

[关键词]彝族文化;葫芦图腾;华夏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0-0050-03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世代在云贵高原和康藏高原的东南部边缘地带的高山河谷间生产劳作,繁衍生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朴素而多彩的图腾文化。其葫芦图腾上起远古,下至当代,历经千百年而长盛不衰,它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具有超越现实的意蕴。

一、图腾的定义

图腾,英文为“Totem”,n(image of a) natural object, especially an animal, considered by N American Indians as the emblem ofa clan or family.[1]作为文化人类学基本概念之一的图腾,是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从美洲土著民族印第安人阿而金工部落的语言中借用来的,“图腾”在印第安语中有“亲属”、“标记”等含义,西方人类学者视其为一种原始的社会文化现象。通常认为“它是对群体和个人同特定自然物之间的神秘关系――主要是血缘关系的表达”。[2]

在原始部落中,人们以某种自然物的图形作为本氏族的保护神和标志,因而图腾物一般是某种动物图形,有时也有植物或其他图形。其特点是图腾与氏族有血缘关系,氏族的人都是图腾的后代,亲族观念与祖先观念是图腾观念最核心的意义。图腾的最大功能是护佑氏族。图腾崇拜是维系和凝聚氏族部落的重要手段。在后来的发展中,由图腾观念衍生出两种基本禁忌:一是禁食图腾动植物。作为图腾物的动物或植物,禁止被伤害或食用,即使因意外死亡,也要举行隆重的葬礼。在某种情形下,由于需要而必须杀害时,要举行请求宽恕的仪式。二是外婚制。“至于这一制度的社会方面,它表现在禁止同一氏族成员之间通婚,因此,他们必须在别的氏族中寻找妻子或丈夫。”[3]

二、彝族葫芦图腾起源

彝族先民以葫芦为图腾,并非偶然,具有一定的食物、巫术和神话因素。

首先,人类最初的实践活动就是获取食物。“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4]食物是人类肉体组织生存的首要条件,它把人的肉体与自然界联结起来。虽然人类的进化过程是生物史和文化史的统一,但人类的生物本性和文化本性的联结方式最初是通过食物进行的。因此,马林诺夫斯基指出:“食物是初民与大自然之间根本的系结。因为需要食物,因为希求食物的丰富,所以才进行经济的活动,才采集,才渔猎,而且才使这些活动充满了各种情感,各种紧张的情感。部落常赖以为食的几种动植物,于是仿制了一切部落成员的趣意……对于他们,世界是马马虎虎的背景,站在背景以上而显然有地位的,只是有用的东西――主要是可食的动植物。”[5]远古时期,作为食物的葫芦与彝族部落的生存紧密相关,因而,彝族先民以葫芦为图腾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其次,是食物致孕说。这种说法可能受到巫术思想和万物有灵思想的影响。接触巫术认为,人只要接触某个东西,身体里就会留下这种东西的信息。彝族先民直观、简单地认为,食物吃进嘴里,进入人们的身体,人们是那些可食的动植物变来的。还认为女子怀孕是由食物造成的,经由她们身体娩出的婴儿也是由可食的动植物变成的。因此,对于远古彝人而言,可食的动植物与人们的后代是同一的,只是外形上的改变,可食的动植物就是部落或氏族的亲属。在祖先观念的支配之下,彝族先民便将葫芦作为自己的祖先来崇拜。如今许多彝族人家里还像供奉祖先一样供奉着葫芦。

再次,是图腾神话阐释说。“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离图腾文化繁荣时期越来越远,自然而然地,人类对图腾观念的产生情况也就不得而知了,人类在意识到动植物或无生物不可能成为自己的祖先时候,便会对图腾现象进行切合实际的解释,由此而产生出相应的图腾神话来。”[6]关于葫芦的传说比较多,尤其是在中国古代洪水神话中更为常见。“闻一多先生曾通过对49个洪水故事的比较分析,认为远古时期的救生工具主要有葫芦、瓜、鼓、臼、木桶、床、舟七种。其中自然物占全部救生工具总数的57.2%。在七种工具总数的35件中葫芦占17件,居诸救生工具之首。”[7]如在凉山彝族传说中,有几兄弟在洪水中大多被淹死,惟有最小的一个在白发老人的帮助下幸存并与天女结婚。两人种了一株葫芦藤并收获了一个葫芦,其随河水漂流至东海,天神命螃蟹破开葫芦,从中走出各族的祖先。滇东北彝族传说远古洪水泛滥时,伏羲兄妹躲在葫芦中逃生,两人结婚后生三子,即汉族、彝族和苗族的祖先。因此,闻一多在其《伏羲考》中就指出:“‘伏羲’即‘葫芦’,‘女娲’即‘女葫芦’,其说甚是。”[8]

三、彝族葫芦图腾文化发生学探析

葫芦图腾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产生于人类最初发展阶段的采集经济之中,具有多种文化因子,中国原始文化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主要文化现象都与葫芦密切相关,正所谓“一瓢藏造化”、“天地一壶中”。彝族文化也正是从这里开始的。葫芦图腾成为一种早期原始文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葫芦是初民的食物,葫芦进入先民的思想,形成“Gu lu”(葫芦在彝语中的发音)这个词;第二阶段,先民通过初步对事物的原因与结果作简单的探寻,产生“食物致生”、“食物致孕”的观念;第三阶段,在“食物致生”、“食物致孕”的共同作用下,图腾观念产生,并形成一种原始文化。

彝族图腾文化是一种发展的文化,与氏族的发展需要密切相关。这主要缘于氏族人口的变化以及氏族之间因对生存环境的依赖而发生的争斗,诸如此类因素还影响着氏族初民的思想。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图腾制包括两方面:一面是社群的状态,一面是信仰实行的宗教系统。宗教一面,表示初民对于环境的关心,以及对于重要物体取得联系而且加以控制的欲望。这种物体,最普通的是动植物,其次是有用的无生物。一般来说,受到‘图腾敬仰’的动植物,都是用作大宗食料的,不然,最少也要可食,有用或作装饰。”[9]这表明作为图腾物的动植物首先是因为它们是人类生活的“最重要的物体”――物质的“大宗食料”,其次才是“有用的”――某种氏族思想或观念。因此,随着人口的繁衍及其他因素的作用,在变化了的图腾观念中,氏族寄托于图腾动植物的不再是以其为食的情感,而是从图腾物身上真实地看到了自身的精神,寄予了自己的本性及根本行为倾向。这是后阶段初民图腾观念区别于前阶段的不同特点,是人类文化发展的表现。至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彝族虎图腾的产生应当在葫芦图腾之后,也不难理解摩哈苴彝村由葫芦图腾变为虎图腾的缘由了:虎是力量的象征、勇武的象征。把虎作为本氏族或部落的图腾,在狩猎中与各种大型野兽搏战时,就会发挥着保护自己、战胜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敌人的巨大精神功能。

彝族葫芦图腾文化与华夏文化具有同源性。构成彝族图腾文化特定的心理结构的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虽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却随着历史与社会的发展而改变。彝族社会文化因素中那些起支配作用的思想、意识、功利内容,在历史的过程中逐渐被蒸发和过滤,而相对稳定的自然因素(如性崇拜、生殖崇拜、生命恐惧、生存危机等)以及反映人类自然本能的求生、趋利、避害之类深层意识便相应地凸现出来,并起主导作用。它不但呈现为一种特有的形式,而且由于具有非社会性的、人类本能的心理或生理因素而超越了自身,这就是它所反映的人类本能要求。正是由于这种稳定性,使得葫芦图腾虽然是彝族的文化符号,但与中国原始图腾文化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诗•大雅》:“绵绵瓜瓞,民之初生。”“瓜”就是葫芦,意即中华民族的祖先最初由葫芦而生。《晋书•礼志上》:“器用陶瓠,事返其始,故配以远祖。”“陶瓠”即祭祀祖灵所用的陶质葫芦。

彝族特殊的生活方式使其葫芦崇拜中积淀着历史、社会、习俗、文化、宗教等诸多内涵。作为彝族文化显性表征的葫芦崇拜,可以说就是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反映了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人的意识的丰富,是一个民族某种自然灵物崇拜或的遗留,蕴藏着他们独特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追求,是民族性格、心理的折射,是一种反映特定族群社会普通心理和精神实质的文化形态。

正如恩格斯所言:“最初仅仅反映自然界的神秘力量的幻象,现在又获得了社会属性或历史力量的代表者。”[10]

[参考文献]

[1]商务印书馆.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N].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小盾.中国早期思想与符号研究――关于四神的起源及其体系形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07.

[3]英•J.G.弗雷泽.家庭和氏族的起源[M].1922.7~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

[5]朱炳祥,普珍.摩哈苴彝族村文化符号的人类学还原[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33.

[6]吴晓东.苗族图腾与神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6.

[7]祥贵.崇拜心理学[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44.

[8]杨俊峰.图腾崇拜文化[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8.

[9]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6.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42.

上一篇:丝绸之路与新疆古代草原艺术 下一篇:在乡土历史教学中突出和发挥区域文化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