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龙老将的奥马传奇

时间:2022-06-03 11:18:23

潮起潮落,风流云散。大事件中的二号人物往往被人忽略,但历史的吊诡之处,恰恰在于男二号们往往在不经意间创造出新的大事件。奥马便是一例。

中国家电三十年,这块位于广州与香港之间的狭小土地,拔去水稻改种家电。三十多年的潮起潮落。风流云散,就像一张张幻灯片。你可以从中找到重叠的人像,只不过。由二号人物跻身至头牌的数十年沉浮。早已让他们双鬓染霜,年华不再。

――解读62岁的蔡拾贰,需要把他放到顺德家电从发育到变局的大历史,以及传统产业如何在新环境中重新崛起的大追问中。从八年前的打桩建厂。到如今的中国冰箱出口冠军,奥马冰箱与行业大势天人交战的过程。同样也是蔡拾贰由创业家到企业家的“凶险一跃”。

只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奥马是神秘的。神秘到2007年广变会之前,中山市的市长都不知道,中国冰箱的出口冠军已经诞生在他的辖区。

奥马是谁?在它所在的南头镇,掺杂着各种方言的普通话正在颠覆小镇的语言体系,它的福利调整,比政府的发文更让人关心――将近一万的人口直接领取着奥马的薪水。而他们的薪水与福利,又直接牵动着周边消费经济的涨落。

五十而知天命,五十也意味着心中的惶恐。当年,55岁的蔡拾贰决定创业时,和他同时代的行业大鳄已相继退出历史舞台,如万宝冰箱的邓绍深、新飞冰箱的刘丙寅、客声冰箱的潘宁。中年发力,披荆斩棘,如同所有追赶者一样,怀疑和嘲弄自不待言。如今八年过去,对手们纷纷倒地,他有了顾盼自雄的资本,但面对新一轮的行业下滑周期,他亦如履薄冰。

2010年3月,蔡拾贰坐到了记者面前。相比这片“家电森林”中的其他企业家,蔡尚不习惯接受采访,直至记者提议将聊天地点从办公室改至他家里,他的内心世界方才逐渐打开。

随之打开的还有这座家电之城近十年的如烟往事。与何享健、梁庆德等人一样,蔡身上流淌着顺德人本能的商业冲动和处事技巧,只不过55岁方才离队创业又让他颇显大器晚成。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说的不是一个产业的潮落潮起悲欣交集,而是一群“出走者”的信心。

科龙劫,凶险一跃

如果不是那场震撼行业的“科龙劫”,便不会有“出走的奥马”。

2001年,当一个名为顾雏军的人突然成为科龙的新主人后,这家连续8年稳居中国冰箱行业老大的明星公司突然陷入了神秘的动荡之中。

对于顾雏军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时任科龙副总裁兼容声冰箱总经理的蔡拾贰感到了紧张。2001年,科龙甚至出现了拖欠供应商货款的现象,这在过去十多年从未有过。喘息未定,顾却并未停下并购脚步,反而更加激进地将触角伸向汽车领域。

往事如烟不胜唏嘘,蔡拾贰心里有说不出的惋惜。二十多年来,他把自己最宝贵的年华交给了科龙,殊不知几代科龙人辛苦创下的家业,竟然遭遇了如此纠心的跌落。更重要的是,新老板性格猖狂听不进意见。比如,一拍脑袋闹着上马儿童冰箱,而且一搞就是10多款,投资高达数千万。

“项目听上去不错,但中国家长往往不愿孩子多吃零食,他会专门买个冰箱给孩子?”

当晚,蔡拾贰和同事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劝阻信。但信却很快石沉大海。更令人气愤的是,一次内部会议,顾对着蔡拾贰说,“产品一定要搞上去,不然我就把你的名字从蔡拾贰(蔡拾贰排行十二,由此得名)改成蔡拾叁!”蔡拾贰农民出身,性格沉稳而隐忍,但这一次他的心真的凉了。去意顿生。

彼时的科龙正上演着一场出走大戏,俨然成为中国家电最大的人才输出地。然而,“再见科龙!”这句看似无情的话要从蔡拾贰嘴里说出何其艰难,在那里,他从一名普通的修理工干到副总裁。那是他的家。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科龙陷入动荡的历史关头,它的同城兄弟美的成为了全国集体企业中第一家内部股改的企业,何享健的家电帝国自此一发不可收。

然而,美的毕竟只是幸运的少数。当年,在推动集体企业改制的过程中,整个大佛山地区的财政状况都不是很好。可以想见,在地方财政艰难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大股东)和管理层(创始人)之间对抗的激烈程度,科龙的潘宁、健力宝的李经纬、佛山照明的钟信才,无不在与地方政府的谈判中黯然离场

“如果还是潘宁掌控科龙,或者科龙在创始人时期就彻底完成改制,那么顺德肯定会多出一个美的!”扼腕而叹息,蔡拾贰的假设却永远只能是假设。

与冷落创始人诉求、甚至不惜驱逐企业家相对应的是,地方政府(大股东)对突然出现的、出手大方的外来买家青睐有加。出售心情急迫加上了解甚浅,他们在选择新股东时则难免失之轻率。

科龙悲剧便是一例。

大事件中的二号人物往往被人忽略,但历史的吊诡之处,恰恰在于男二号们往往在不经意间创造出新的大事件。2001年10月,55岁的蔡拾贰带着他的十位干将集体出走,在紧邻佛山顺德的中山南头镇,打下奥马工厂的第一根桩。

那是怎样的第一根桩?相比顺德,南头镇无异于野外荒郊,蔡拾贰选择在荒草丛生的土地上从零开始,这在圈内人看来好比一个堂吉诃德式的梦。首先,以蔡的年龄和资金投入,想在一个投资大利润小的行业重新崛起,胜算何在?其次,冰箱行业品牌林立,厮杀血腥,奥马的突然插位又有多大余地?

出路,只有一条

在奥马高管团队眼中,蔡是一位“刘备式”的老板。浸淫冰箱行业二十年,在管理风格上近潘宁而异顾雏军,他不讲究吃,最爱的不过青菜、豆腐和蒸鱼;他不讲究穿,却花了几百万在家种树,为了找到一种宁静的感觉。

大多时候,他想赢得的是人心,而非威仪。

为了让工厂赶上冰箱销售旺季,蔡拾贰团队带着一千多万创始资金汗流浃背地干。高管们无不印象深刻于蔡老板烈日下的背影。“年过半百,一双凉鞋满脸尘土,荒地上一指挥就是一天。和普通的顺德老农无异。”

然而人努力,天却不帮忙。一场“非典”忽如其来,设备供应商们纷纷告知“不敢来”,原计划三个月建成投产的工厂变数顿生。“我们中山没有非典啊!”蔡拾贰几乎破了从不失眠的纪录,数次派人拿着卫生部门的证明前往武汉做工作,可对方就是打死也不来。

事发突然事态紧急,襁褓中的奥马等不起熬不起。蔡拾贰下令研发团队先行设计数款样机,然后拉下老脸亲自前往海信等企业谈订单。两个月后,武汉方面的工程师终于来了,为了追回失去的两个月,员工们自愿两班倒,机器24小时响作一片。

一场“非典”点燃了奥马人的拼劲与激情,无奈工厂设备是新的,工人是新的,一年下来奥马只做了5万台冰箱。而此时的冰箱行业,一台冰箱的毛利率高达40%,全中国的冰箱品牌也不过20多家。“钱多,人少,无奈自己手太短!”

创业确实不易。科龙时代出差,秘书把所有事情安排妥当,他们直接走就是了,如今高管们出差订票全靠自己搞定;客户来了,他们开着自己的车前往机场接机,

走的时候再送一趟。如此反复,疲惫不堪,但笑脸一定还得奉上。

有一次,奥马副总裁吴世庆在顺德鹿茵酒店,宴请科龙的老同事,正巧碰上顾雏军,顾端着酒杯缓步过来,“吴世庆,你一年要是挣不到一百万,那你就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尴尬可想而知,而吴当时选择了不作答。“顾老板其实对我不错,他智商很高,但年轻人总有创业梦吧。”

两年后,奥马冰箱年销量超过40万台。同行如敌国,这家曾经被科龙、万宝、华菱等老品牌不屑一顾的小工厂,渐渐在圈内打响了名号。有一次,万宝的董事长亲自跑到奥马,上上下下看了一圈,当他发现奥马居然能在一条生产线上为不同品牌代工,惊异之情溢于言表――“混线管理”,无异于冰箱行业的“降龙十八掌”,一旦某家工厂具备了这种生产和管理能力,那么其江湖地位便难轻易撼动了。

渐渐地,几十公里之外的科龙突然发现,一些老客户来顺德后似乎不再通知自己接机了,而是径直去了南头镇。它感到了威胁。

奥马加鞭

放眼中国的民营企业,若要了解其企业文化,往往可从舵手的个人性格管中窥豹。顺德尤其如此。

八年来,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厂到斩获冰箱出口单向冠军,无论荆棘与顺境,诱惑与陷阱,几乎很少犯错。在日薄西山的家电制造业,奥马是如何找到出路的?

入局之初,冰箱行业的毛利率高达40%,暴利引来各方英雄呼啸而人,仅浙江一地便冒出近百家冰箱厂。然而,诸侯乱战导致行业利润率整体骤降,到2009年这一数据变作了薄如纸片的2%。

蔡拾贰团队约定,在成为冰箱界老大之前奥马绝不多元化,并且五年内不做自有品牌,务必成为该领域的“富士康”。

而当时,许多企业为了多拿订单饥不择食,全世界各种型号款式的冰箱都敢接,铺开摊子上马多条生产线,企业在赚取低廉代工费的同时,不得不加大投入。

奥马未有像其他企业那样宣传产品线如何齐全,却做到了价格比它们低10%~20%。原因在于,其海外接单只盯欧洲市场。“欧洲冰箱的标准和中国是一致的,一套生产线满足两大市场。足够了。”

蔡拾贰举起曾被同城兄弟屡试不爽的屠刀,只不过,他挥舞得更凶残。

比如,家电工厂因原材料一时对接不上,流水线短暂停产再所难免,这种情况在奥马却被视为管理大忌。原因在于“流水线生产少了,其他费用却并未降低。浪费!”

另一种隐形的成本优势是信任。蔡拾贰当初从科龙带出的数位骨干。几乎涵盖了从研发到营销各大领域。八年来,奥马的高管团队没有一人流失。“正因为是一路人,当初我们才一起出来创业的。”“反观很多浙江厂很有钱,可股东之间互相猜疑,他们更多像是团伙,而非团队。”

奥马国际营销副总裁姚友军,也是科龙老臣。“从籍籍无名到出口冠军,奥马自有一套市场攻略。”姚友军说:“最开始,我们不找大品牌客户,只找行业中不太强的进口商。美国市场的量很大,但价格比较低,我们拼不过,欧洲虽然经济一体化,但不同国家消费习惯和市场需求都不一样,因此大品牌未必能够完全渗透。”

2003年,奥马引来国际白电巨头惠而浦的注意,随后伊莱克斯、Candy纷纷与奥马接触。如今在欧洲,前十大白色家电品牌,都是奥马的客户。2006年100万台,2007年150万台,2008年成为国内冰箱出口冠军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奥马的出口桂冠获得于金融危机中!

“风浪真没少见,可这种局面还第一次遇到。”蔡拾贰轻叩着桌面,又补充了几个字“防不胜防,但有机会。”2008年,奥马找到一些面临困境的供应商,以大额采购作为议价条件,一举将采购成本压低了10%。随后,奥马向国外客户发出通知,所有产品降价10%,而此时国内竞争对手的产品价格维持不变。“为了应对汇率变化,我们做一半美元客户,做一半欧元客户,平衡风险。我们的优势在全球经济危机中得到放大。”

寒夜再挥价格屠刀,同行们被奥马杀得叫苦不迭。2009年,整个冰箱行业出口下降了17%,奥马竟然逆势增长了70%!

新顺德精神

一只鹰坐在高高的树上休息,无所事事。小兔子看见鹰并且问它,“我能像你一样坐着什么都不干吗?”鹰回答:“行啊,为啥不行。”于是,兔子坐在鹰下面的地上休息。突然,一只狐狸出现了,它扑到兔子身上把它吃掉了。

――这是一个蔡拾贰经常说起故事。故事寓意:要想坐着无所事事,你必须坐在非常非常高的位置。

事实上,企业做到如此程度,早已不是为几个人而做了。2010年春节刚过,中山市的市长便拉着各部门领导来企业拜年,恭喜奥马成为南头镇第一纳税大户。而在2007年的广交会上,该市长尚不知奥马为何物。

几年来,奥马保持每年增长一个工厂的速度发展。2008年初,奥马冰箱第三工厂正式投产,总产能提高到550万台,而就在记者采访期间,奥马第四工厂马上就要动工兴建,产能有望达到1000万台―这是蔡拾贰心目中的安全数字。

蔡拾贰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建厂。工厂意味着产能,而在一个微利行业产能意味安全系数。2006年,奥马启动国内市场。“做代工要看别人的脸色。”旺季的时候,品牌商自己忙不过来,会把订单分给代工厂,而淡季的时候,他们自己都吃不饱,代工厂更别指望去分一杯羹。2008年恰好赶上“家电下乡”,奥马冰箱15大系列全线入围,成为冰箱行业最大赢家。

因为产能优势,家电下乡冰箱均价为1987元,奥马在此基础上价格再减两百元,质量却全部达到欧洲A+和A++级标准。国内市场的大门瞬间洞开,蔡拾贰定位奥马为三线品牌专打二级城市,然后再农村包围城市。如此打法,让蔡拾贰颇似空调行业的李志高。

当然,奥马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国内绝大多数冰箱品牌都有在奥马代工的经历,“知己知彼”。

“关于传统行业的出路问题,其实冰箱家家户户都需要,市场肯定是有,只不过最后肯定会向一两家企业集聚。”“刚创业时,国内冰箱一共20几个品牌,现在突然增加到100多家,而这一轮冰箱牛市最多持续3年时间,谁能抓住战略时间,谁才有希望进入下一轮血腥的熊市厮杀!”

……

蔡拾贰不擅交际,也不喜欢交际。推不掉的应酬他会去,但坐在那里一杯红酒喝了半天还是那么一点。他甚至告诉记者,如果不是奥马需要出口、代工与品牌三条腿走路,他甚至不会接受采访。

今年春节,他远在加拿大的儿女送给他一个高尔夫专用望远镜,球离洞有多少米一望便知。蔡拾贰说,自己就像这个高尔夫球,当初他并不知道会跑这么远,但是周围的杂音太多,他想着自己跑快一点,就听不到这些声音了。

而今天,同处一城的顾雏军受了牢狱之灾;退休后的潘宁到处旅游,生活很惬意;何享健也开始慢慢放权,朋友见面免不了问上一句,“怎么样?儿子到底回不回来?”

――潮起潮落,风流云散,清晨的顺德,一切都像一叠幻灯片。

上一篇:华为员工智利地震日记 下一篇:新年就要“李嘉欣”等七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