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面对规则和个性

时间:2022-06-03 10:50:47

幼儿教育:面对规则和个性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4)03-0210-01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曾指出:促进幼儿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发展,是早期教育的基本任务。区域活动在幼儿的启蒙学习阶段占有极大比重,在幼儿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教师在幼儿发展个性和遵守规则两方面却常处于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落实到具体问题时较难把握。到底应该如何协调方便班级管理和促进幼儿发展?结合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从如下几个方面得到了启示:

一、抓住活动特点,积极深入探究

基于区域活动的特殊性,一些教师容易将其误认为成集中教育活动的一种补充,又或者将其看作其他学习活动后的游戏放松。事实上,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学习的主要场所,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它是教师为满足幼儿多方面的发展需要,结合幼儿主题教育目标,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而创设的全面的、启蒙性的立体化育人环境,是教育理论结合幼儿发展实际的具体体现。区域活动能够引导幼儿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按照自己的能力意愿去感知体验,并以集体、分组和个别相结合的活动形式进行自主选择、合作交往和探索发现。所以对每个教师来说,区域活动的设计、活动材料的投放、游戏规则的制定以及活动过程的管理都需要细心思考、深入探究。

在区域化学习活动中,活动材料是幼儿探索和学习的桥梁,活动的目标、活动的内容以及期望幼儿获得的经验知识都蕴涵在所提供的材料中。以安全性和教育性为前提,活动材料需要既有操作性又有挑战性,有探究性还要加上层次性,能为兴趣、能力各异的幼儿提供丰富多变、适于其发展的活动环境。因此,区域活动具有多样性的过程和开放性结果。

二、既要遵守规则,也要发展个性

“无规矩不成方圆”,幼儿的成长离不开的规范的管理,只有让幼儿懂得遵守基本的规则才能让其生理、心理都能健康的发展。制定游戏规则是必要的,既能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也能方便班级管理。然而幼儿不是工厂流水线上生产出的是一模一样的产品,孩子在同一个班级、同样的环境里成长,怎么就能发展成性格各异的人呢?这就在于解放幼儿个性,促进幼儿发展。

学前教育以引导方式为主,注重幼儿的感知体验学习,并非系统化的理论学习。与中小学教师课堂讲解的重要作用不同,幼儿教师的教学关键则是在课前活动设计。首先怎样激发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满足其探究欲望和操作体验?其次怎样将有趣的活动过程与期望的活动效果建立关联?最后还要将这种关联转换成一条暗藏的引导“轨道”,使幼儿后续的探究和操作能顺其更有价值地展开。

区域活动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使得不同幼儿在进行区域活动时常常会有出乎教师预料的个性化行为动作。一旦幼儿偏离了原定“轨道”,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就与教师的管理规则产生了矛盾。诚然,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十分重要,但“个性”不是性格怪异,更不是为所欲为,而是要把幼儿的潜能和天赋开发出来,过分放纵个性就成了“任性”。既要严格遵守规则,也要发展幼儿的个性,关键在于教师要把握好“度”。比如在区域材料共享的问题上,幼儿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跨区域的操作方法,这也是能力的一种体现,教师应该给予鼓励并适当引导;但若孩子在各区域内胡乱摆放,任性妄为,教师就应该立即纠正。

三、注重个体差异,端正教育思想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个体之间难免会存在差异,不同年龄的幼儿差异更大,固而规则的制定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要想化解矛盾,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小班幼儿是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时期,他们喜欢成型的形象玩具,对充当游戏角色感兴趣,但其角色意识不强,易受外界干扰,注意力不易集中,此时游戏规则的制定应偏向注意力训练,尽量让孩子在同一主题、同一活动区活动;中班幼儿对于角色扮演的意识更强烈、更主动,且语言能力有较大发展,此时可以让孩子逐步开始跨区域活动,但应在规则上强调在区域材料共享的同时还要做到材料自己还原,这不仅方便教师管理,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大班幼儿已积累了很多游戏经验,能很好地参与游戏,与伙伴间有丰富的互动,此时在材料自己还原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与其他班级进行材料共享,还可训练能力强的幼儿为其他班介绍本班材料的玩法。为鼓励不同年龄幼儿相互交流、学习,我们还采取了“大带小”的方式,即大班幼儿与小班幼儿分享材料,既可锻炼大班幼儿的耐心、责任心和领导能力,也促进小班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使其更快融入区域活动。规则与个性的合理结合,即可实现和谐共享。

其实,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时刻把促进幼儿的发展放在首位。制定游戏规则不是为了方便班级管理,更重要的是引导幼儿在谦让、合作、共享的环境里茁壮成长。

上一篇:试论怎样提高初中生的汉语文课外阅读能力 下一篇:基于“人本理念”的幼儿园管理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