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条 第2期

时间:2022-06-03 10:37:28

因为工作变动,我们要把家搬至新的学校。搬家前两天,妻子在整理我的书橱时,从一本工作手册的封皮里发现了一张欠条。妻子问我:“这是怎么回事?”我一看,欠条上写着:欠到张校长人民币1500元整。欠款人叫王露娟,落款时间是1999年8月。我很是莫名其妙,一时间也想不起来是怎么回事。妻子说:“王露娟是什么人?你怎么借给她这么多钱?而且这么长时间都没还。”我语塞,说不出,绞尽脑汁地想。

妻子见我这样,以为我是故意装傻,便以为其中有什么隐私,进而追着问:“叫王露娟的人一定是个女的,你们是什么关系?”我说:“是不是女的我不晓得,但我和她没关系,我不认识这个人。”

“不认识你能借钱给她?鬼才相信你的话!逻辑上讲不通的。”

无论我怎么解释,妻子都不相信,她断定这张欠条里隐藏着什么故事,于是,东西也不捡了,坐在床上阴着个脸,一个人就凝固了三问屋的空气。

其实,我是真的不晓得欠条是怎么回事。我捏着那张已经显旧的小纸,左右颠倒,上下翻看,就是想不出一点点的线索。十年了,时间毕竟也算长,也许原先是记得的,可夹在工作手册的封皮里不曾翻看就慢慢淡忘了。这符合人的遗忘曲线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有印象的东西也会不留一点痕迹。

我知道,欠条不会假,这是实实在在的物件。不过,只要有那么一丝丝的点拨,或是只言片语的提示,我也许就会想起来的。毕竟,这是我经手的事情,尽管这几年记忆力在衰退,但毕竟还没到完全丧失记忆的程度。

于是,我急忙翻看那本工作手册。这是我当年的工作笔记,上面记着许多的东西,比如开会的讲话提纲,需要做的一些事情备忘,听会记录,以及违纪学生名单之类,可就是对欠条的事只字未提。从前至后,从后往前,反复翻找,一无所获。

妻子还是一张疑云密布的脸,冷不丁会冒出一句:“不记得?我不相信。”而后又说,“你好好想想。不会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不想告诉我吧?”

我解释不清,也不想解释。我知道,这个时候是越解释越糊涂,只好说:“不就是1500块钱吗,至于那么大惊小怪的?”

妻子说:“我不是心疼1500块钱……”妻子欲言又止,可她想要表达的意思明显着的,比我愚笨的人都能感觉得出来。

其实,1500块钱也不少,1999年我的工资还不到1000块,这差不多是我的两个月工资了。若真是哪个欠了我这么多钱不还,想想,也会心痛的。至少会觉得憋得慌,找不到一点自我安慰的由头。

这个王露娟是什么人呢?为什么向我借钱?

这个夜晚,我一直在想这个事情。不想不行,控制不了自己的思维,那张欠条像符一样贴在我的脑门,鬼缠一般。

估计妻子也没睡好,床那边老有辗转反侧的声音。间或,似有轻轻的叹息。

第二天,我去会计室领取最后一个月的电话费。会计老邓对我说:“张校长,我这里还有你一张借据……”话里有不好意思的意味,像是他欠了我的钱。“借据?什么借据?”我一时没反应过来。我做校长有个原则,私人绝不借用公款。

老邓说:“十年前的,你可能不记得了。我也是昨晚整理账单的时候翻出来的。”说着,他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纸。

我拿过来一看,借据上确是我的字迹。上面写着:借到会计室人民币1500元整。落款也是我的名字,借款时间是1999年8月。

这就怪了,记忆里我是没向会计室借过钱的。我对老邓说:“我确实不记得了。你为什么这么多年都不找我要呢?”

老邓说:“你校长欠钱我怎么好意思催着你要?这不,你要走了,我才……”

看着老邓不好意思的样子,我自己也不好意思起来,欠钱不还,而且欠的公款。忽然,我想起昨天妻子发现的那张欠条,时间也是1999年,这其中会不会有什么关联?于是我问老邓:“正常情况下我是不会借用公款的,但这张借据确实是我写的。你还记得我当时为什么借钱吗?”

老邓皱皱眉头,低头在自己的记忆储存库里搜索了一番,稍后对我说:“好像是为一个学生代垫借读费。那学生家里很困难,中考没考好,却又想上高中,但又拿不出那么多的借读费。你大概是动了恻隐之心,就以自己的名义在会计室借钱帮他交了学费,好像是的……”

什么好像是?就是的,我想起来了!经过老邓这么一点拨,我完全想起来这张借据以及家里的那张欠条是怎么一回事了。

正如老邓所说,那年确有一个学生想上高中。是他母亲带着他来的,站在我的办公室,泪一把水一把的向我哀求。通过他们的叙说,我知道他们家是异常的困难,那个学生的父亲久病后去世,丢下孤儿寡母几个以及一大笔的债务。尽管如此,那个学生还是想念高中,其母亲也支持他念高中。我以为他们都是对的,只有念书才能改变命运。可是,家徒四壁的他们是无论如何也拿不出几千块钱借读费的。他们只能哀求学校,哀求我。或是被孩子的真诚所打动,或是被孩子的母亲哭得心软,在不能违背规定给他减免借读费的情况下,我便自己在会计室借钱帮他代缴了一部分借读费。记得当时学生的母亲千恩万谢,差一点就给我跪下了。而后,就在我的办公室给我写了一张欠条。估计我当时也没把欠条当回事,可能就顺手塞在了工作手册的封皮里。这么多年,我换了许多的工作手册,时间长了,谁还会记得那张欠条呢。

那个学生叫什么名字我也忘记了,王露娟可能是他的母亲。

回到家里,我便把欠条的前因后果和妻子说了。妻子似是相信了我的话,只是还有点惋惜那1500块钱。她不解地念叨说:“这王露娟一家人也怪,欠人钱这么长时间怎么不还呢?而且连招呼都不打一声。”

我说:“时间长了,可能也忘了。当然,也许认为校长帮他交学费只是做做样子,不会要校长自己掏腰包的。好了,别想那么多了,权当我对贫困学生献一份爱心。”说着,就把那张欠条撕了。

2010年的春上,一个青年人拎着两瓶酒找到我的办公室。他一见到我就说:“张校长,听说您调到这个学校来了,我是找来的……”

“你是……”我不认识他。

“张校长,您不记得我啦?我叫李晓根,是您的学生。”

李晓根?没印象。我的学生太多了,哪能都记得。

这个叫李晓根的说:“我说一件事您可能就想起来了,那年是您帮我缴的借读费。”

“是你?”我惊诧地脱口而出。当然,李晓根是不晓得我为什么惊诧的。我问,“你母亲叫什么名字?”

“王露娟。”

这就对了,是当年那个学生。

李晓根看出我记起他后忽然不好意思起来,说话开始不利落。他告诉我,在我的帮助和激励下,三年高中后他考上大学,而后又念了研究生,这十多年来都是在困境中熬过来的。去年找了一份工作,生活条件开始略有好转。他说,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我的教诲和恩德,这次就是来感谢我的。说着,把两瓶酒往我办公桌上一放。

我正要推,李晓根又从口袋里拿出一沓子钱,脸红红地说:“张校长,当年欠您那钱到现在都没还,实在是不好意思……”

“欠我钱?没这回事吧……”我佯装不晓得。

“有的,我一直都记着,我妈还给您写了欠条呢。只是这些年我们家经济一直很困难,没能及时还您……”李晓根双手把钱递在我胸前,表现出一副歉意的神态。

我怎么会不晓得呢?为这事去年还差点让妻子误会。不过,这钱我不能收的。李晓根这些年一直困境中求学,可以想象很不容易,他刚刚工作我怎么能就要他还钱呢。再说,欠条我已经撕了,收了钱拿什么给他呢?总不能照直说欠条我撕了吧,他会相信吗?情理上也不合呀!

我对李晓根说:“酒我收下了,钱你不需要还的。我替你交的借读费学校给你减免了,你母亲写的那张欠条会计已经做账归入档案了。”

“真的?谢谢张校长!”李晓根激动地低头给我行了个礼。

我感觉自己受之有愧。不晓得自己为什么要撒谎,而且不知道自己这个谎撒的是否妥当?

上一篇:不落的旗帜 下一篇:教师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