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念更新引领发展方式转变

时间:2022-06-03 12:46:30

以理念更新引领发展方式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总量急剧膨胀,经济结构不断变化,社会需求结构随之不断升级,从私人产品短缺发展到公共产品短缺。社会突出矛盾的历史性变化,深刻地揭示以满足人民群众的自身发展需求为核心的公平与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的主题。这就形成了新阶段发展方式转变与政府转型的特定背景和目标要求,以及在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十二五”期间发展理念与政府理念转变的客观需求。

一、树立“科学发展”理念,解决片面增长问题

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充,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产业结构与居民消费层次也不断提升。在现有基础上保持“更长时期、更高质量的发展,并为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增长做出新的贡献”(),是社会各界的共同期盼。实现这一目标,在发展中,必须面对现实的突出矛盾与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1、“经济增长”理念凸显了发展的片面性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有不同的内涵。经济增长侧重于数量和规模,经济发展内涵更加全面,除了包含增长这一要素外,至少还包括经济结构、社会分配、劳动就业和资源环境等要素。

以规模扩张为目标的经济增长,曾经调动了社会各阶层扩大投资的热情和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尤其是各级政府运用行政权力把公共资源集中于经济领域,实现了长达30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但是,片面追求增长的传统理念,过分注重数量增长、规模扩张,以增长代替全面发展,希望在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解决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的所有问题。而事实恰好相反,这一理念带来了更多的社会问题,凸显了结构失衡、分配失衡、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以片面增长代替经济全面发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2、“经济增长”理念无法解决新阶段的突出矛盾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践看,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理念对环境保护倾向于“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思路,其突出特点是以政府投资为主导、以发展重工业为主体、以资源环境的大量损耗为代价的不但土地、河流、湖泊、海洋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即使与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密切相关的生活水也受到了污染,最近紫金矿业污染福建汀江的事件就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这种投资主导型的增长方式,已经无法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

同时,经济增长理念以追求GDP总量为核心目标,由此形成激励地方以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财税体制和行政体制。这种支出结构再加上地方财政总体规模的限制,使得地方政府缺乏提供民众所需公共产品的积极性,应由政府提供的社会公共产品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无法解决公共产品短缺的矛盾。

3、“经济增长”理念制约经济转型升级

以GDP为核心目标的经济增长与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内在的联系,形成政府追求经济总量扩张的机制与政策,这些机制政策助长了行政权力干预经济运行。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政府发展理念,让政府由直接主导经济发展向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转变,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才能推进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政府转型。如: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关键在于实现经济运行机制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和环境承受能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关键在于明确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主体地位,形成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财政支出机制;解决公共治理的突出矛盾,关键在于加强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明确职能部门在公共治理中的任务和职责。

二、树立“民富优先”理念,实现富民强国目标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全党、全国的根本追求,民富国强是我们追求的基本目标,而“民富优先”还是“国富优先”直接关系我们民富国强的实现路径。

1、“国富优先”制约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在改革开放之初,由于个人消费品严重短缺、社会整体消费水平比较低,实行国富优先的发展策略,可以集中物力财力,在工业体系、国防体系、重大项目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我们的发展过程也充分证明这一思路是正确的。但是,当社会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公共产品短缺成为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由于城乡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不足,仍然坚持国富优先的战略,必然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使经济发展缺乏内生动力,制约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2、“民富优先”可以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

树立民富优先的发展理念,有助于实现“提低、调高、扩中”的目标,提升民众消费能力,扩大社会总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平稳持续发展。适应我国发展的阶段性需求,从国富发展优先转向民富发展优先,是解决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

3、着力构建民富优先的体制基础

民富优先的发展理念所需要的制度安排与国富优先有很大不同,为此,需要加快构建民富优先的体制机制。如在税收体制方面。据《天下财经》报道,在中秋节当天,财政部公布2011年1月至8月份全国财政收入7万4286亿元,同比增长30.9%,远远高于年初财政预算通过的8%的增长幅度。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预计今年财政收入会达到10万亿元。对此,社科院财贸所财政研究室主任杨志勇表示,目前的财政收入机制保证了政府的调控能力,但企业竞争力下降,人民消费流到海外。因此,迫切需要进行税制结构调整。另外,在土地流转收益的分配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当前,不少地区在土地由农民手中流转到农业企业之后,在宣传上一般强调两点:一是对农民来讲,可以享受流转收入,并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可以外出务工,获得劳动收入;二是对企业来讲,通过和农民签订每年若干工时的用工合同,可以保证企业劳动需求。但是我们把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可以发现,这是一个矛盾,保证企业用工就无法保证农民的外出务工自由,保证农民自由的外出务工,就无法保证企业在农忙时节的用工需求。还有一种现象,土地集中到农业企业之后,由企业统一经营,实现了规模经济,但为了解决用工问题,农户仍然负责原有土地的田间管理,仍然是规模不经济。因此说,这样的制度安排和运作机制与民富优先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树立“蛋糕共享”理念,实现发展成果共享

“蛋糕共享”的问题,实质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如何进行分配的问题,而分配结果则直接关系到“革命、改革、发展‘为了谁’”的问题。树立“蛋糕共享”理念,是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必然要求。

1、社会分配方式影响经济发展效率

改革开放之初,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要素短缺问题,尤其是资金的短缺,这也导致了各地竞相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发生了重要变化,能否“分好蛋糕”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社会分配不公势必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效率。

2、社会分配效率制约发展方式转变

社会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已经直接制约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制约了有效社会需求的形成,导致国家启动内需的方略难以取得明显的成效。同时,社会分配中的不公平问题,影响社会各界尤其是低收入人群投身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并引发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矛盾。一个需求不足、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社会不可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3、完善公平分配的体制机制

从社会公共需求变化的情况看,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蛋糕共享”的体制机制,尤其是“十二五”时期必须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扎实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如在个税改革方面,大家都把个税起征点的调节看作是实现公平分配的重要措施,但个税起征点影响面比较广,但对税收总量的影响不大,也就意味着公众从起征点调整中的受益幅度不大,在实现公平分配中的作用也就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树立“国资公益性”理念,扩大公共产品供给

国有资本在产品供给中的进退问题是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这就需要深入分析在经济发展遭遇瓶颈、公共产品供给短缺的特定背景下,国有资本的盈利性与公益性的关系问题。

1、新时期对国有资本的新要求

国有资本形成,过去主要依靠做大做强国有企业。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收入的增加、国有资本的积累和扩大,需要更多地依靠社会力量和民营经济,并使其逐步成为国有资本形成和扩大的重要来源。与此相对应,国有资本应当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资本配置向公共领域倾斜。

2、明确国资盈利性与公益性的比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的背景下,国有资本应适应公共产品短缺的实际,强化公益性,发挥对民营企业、个体经济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通过股份制形式配置于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或者通过特许经营方式配置于社会公益领域,在突出公益性目标的前提下,实现保值增值。

3、以公益性为目标推进国企改革

以公益性为目标推进国企改革,需要坚持公平竞争原则,鼓励中小企业进入相关领域,加大国有资本在公共领域中的投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在楼市调控方面,在国企全部退出房地产业不切实际的情况下,有必要强调国企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所需承担的廉租房、保障房供给方面的责任,为实现调控目标服务。

总之,推进发展方式转变,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树立科学合理的发展理念,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万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 连俊:转变发展方式正当时[J].经济日报,2011-09-13.

[3] 黄志标:树立科学发展新理念[J].江西日报,2011-03-07.

上一篇:著名会计与公司理财专家 下一篇:创业环境评估前提假设与创业效果形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