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前温度及存放时间对血站血液质量的影响分析

时间:2022-06-02 10:28:46

保存前温度及存放时间对血站血液质量的影响分析

作者单位:237000 安徽省六安市红十字中心血站

通讯作者:徐曙光

【摘要】 目的 分析保存前温度及存放时间对血站血液质量造成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献血者血液分别保存于不同温度条件下,再转存于4 ℃中,检测血液中游离血红蛋白、pH及K+水平改变。结果 保存前采集的温度越高,保存时间越长,则血液游离血红蛋白值越高,pH值则越低呈酸化趋势,而K+浓度越高。结论 保存前的放置温度、保存时间等因素对血站血液质量影响明显,应控制采集时的温度,减少保存时间,防范输血风险。

【关键词】 温度控制; 血液质量; 血站

保存期间稳定的血液质量是输血安全的前提。近年来,随着低温生物学原理在血液保存中的应用推广,大幅延长了血液红细胞体外存活时间,并提高了存活率。国际上全血的保存温度一般为2 ℃~8 ℃,我国为4 ℃[1]。但我国地域范围广,采供血质量管理尚未完善。为进一步考察不同温度及保存时间对全血及血液中有效成分水平的影响,本文分别比较了在4℃和25℃条件下,血液存放20 d的质量变化,以期分析血站血液保存的损害机制,并总结提高血站血液质量的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采集 收集120份血液,献血者均符合国家献血法规定标准。均采集全血50 ml,置于含ACD-B保养液采血袋,采血及其成分制备分析均按规定操作进行。

1.2 实验方法 考察温度及存放时间对血站血液质量影响,试验方案如下:将上述120份血液分为4份,分别于4 ℃、25 ℃环境中保存2 h、4 h,再全部转存至4 ℃环境中,检测血中测定游离血红蛋白(FHb)水平,并分别测定pH、K+含量。

1.3 检测方法 (1)环境温度采用TES-1317数字测温仪测定(台湾泰仕);(2)血液pH值测定:仪器法pHS-3C型酸度计(江苏江分电分析仪器有限公司);(3)离子色谱法测定血液中K+离子水平;(4)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液中FHb含量[2]。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形式表示,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包,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α0.05。

2 结果

在4 ℃、25 ℃条件下,分别采集全血存放2 h、4 h后转存于4 ℃环境中。由表1可见,随着保存前放置温度及存放时间的增加,血液FHb值升高,pH值降低,呈酸化趋势;而K+随着保存前放置温度及存放时间的增加,检测值增加。

表1 温度对血液各指标的影响(x±s)

3 讨论

脱离血液循环后,全血成分开始出现变化,这些变化与保存液类别、温度及保存时间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变化比较明显的为白细胞、血小板等,而纤维蛋白原等则较为稳定。因此,分析保存前采集时的温度条件对血液质量的影响非常必要[3]。红细胞的氧气结合能力及放氧能力主要由Hb的解离度而定,FHb水平越高,则血液Hb就会越低,会导致输血效果降低,因此,FHb是体现红细胞破损度及血压质量的重要指标。本组调查发现,保存前采集的温度越高,保存时间越长,则血液游离血红蛋白值越高,pH值则越低呈酸化趋势。同等的保存前温度,保存时间越长,则K+浓度上升越高。

为稳定及提高血站血液质量,确保用血安全及有效性,应提倡应用冷链,控制血液保存前的放置温度。还应减少血液保存前存放时间及转存后的保存时间,减少各种因素对血液的损伤。

参考文献

[1] 赵刚,刘志峰,高大勇.血液灌注和代谢产热温度依赖性对低温手术过程组织温度场的影响.化工学报,2007,58(5):1138-1144.

[2] 王文法,欧亚林,程磊,等.深度血液稀释并中度低温期不同流量体外循环的临床应用.山东医药,2008,48(34):100-101.

[3] 郑善銮,皇海,樊爱琳,等.不同保存温度对SE-9000型血液分析仪检测外周造血干细胞稳定性的影响.检验医学,2006,21(3):276-277.

(收稿日期:2011-05-16)

上一篇:183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分析 下一篇:传染病医院保洁人员院内规范化培训模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