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的整合方法

时间:2022-06-02 10:01:08

关于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的整合方法

内容摘要:任何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减负增效。语文课程具有开放性,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放开手脚,不拘泥于教材和教参,对语文教材进行大胆整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构建大语文的教育格局,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整合 考点 文题 关键词句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将一组内容、形式和语言有联系的课文,围绕一种读书方法整合起来,构成综合性极强的单元,充分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及要求,力图在内容、结构、体系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九年级是个特殊的教学阶段,仅仅八个多月的时间,既要进行新授课的学习,又要进行系统的复习。这就要求我们九年级语文教师要有全局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对九年级语文教材进行大胆的整合。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阐释对九年级语文教材的整合方法。

一、围绕中考考点整合教材

九年级面临中考,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中考成绩,所以笔者认为对于九年级语文教材的整合要围绕中考的考点。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结合考点整合教材。

1.围绕考点,专题学习

环境是小说三要素之一,环境描写的作用也是中考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为此,我曾经整合了苏教版九(下)第二单元《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在烈日和暴雨下》和《多收了三五斗》四篇课文,上了一堂研究环境描写作用的专题课,系统总结了环境描写的作用。我首先让学生用一节课的时间朗读4篇小说,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划出课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通过讨论,总结出环境描写的几种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情感的基调;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深化小说的主题;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然后我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前准备好的两篇小说,让学生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并说出环境描写的作用。这样的专题学习,既紧扣中考考点,又提升了学生的探究和合作能力,同时还节省了大量课时。

2.围绕考点,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致力于“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所以近年来文言文阅读出现了文言文比较阅读题,并且渐成时尚。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因此,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要对课文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所谓拓展延伸,就是要抓住课内外文段之间的联系点和可比点进行比较阅读。比如在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文时,我不失时机地借助他的《丰乐亭记》来对比赏析,让学生读后说说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引导学生从文体、主题、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而这些也恰恰是中考的重要考点。

二、长文短教

顾名思义,长文就是篇幅较长的文章。而短教,不是少教,更不是不教,而是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时间,对教材删繁就简,去粗取精。如果一篇长文按照传统的讲授法来分析,费时费力,学生兴致也不一定高,所以不论是从教材处理还是从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看,长文短教都是必须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长文短教,我觉得其关键是如何“选点”。下面根据我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如何“选点”,来达到长文短教的效果。

1.根据文本特点,选取训练点

课本里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筛选的,都有它的可取之处。有的文章要重语言的积累与品读,有的文章要重写法的学习等。教师就要抓住这些特点集中训练,提高教学效益。例如九上《林中小溪》一文,把溪水冲破层层障碍夺路而出的情景写活了,语言优美生动,所以我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就把品味文章的语言作为重点。首先让学生放声读,读得正确、流畅,读出文章的味道来。然后让学生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这样通过品味语言,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量,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

2.利用文题,巧析课文

人们通常把题目比作文章的眼睛,它能起到概述内容、统领全文、突出重点、贯穿全文、暗示写法、流露作者情感等作用,抓住文题就能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住文章主旨。因此,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一定要抓住文题,巧析课文。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原动力。利用文题设疑求答,能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和欲望,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文题,设置悬念,激发探究兴趣。比如学习叶圣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一文,我首先根据文题这样导人:如果你家里今年庄稼获得了大丰收,你高兴吗?(学生回答高兴)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有这样一群农民朋友,丰收了却高兴不起来,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了课堂,便于课堂上集中精力讨论研究,化解心中的疑问。

3.从文章的关键词句切入。

所谓关键语句,就是对显示文章结构或揭示文章主旨起到重要作用的句子,常见的有总括句、总结句、过渡句、主旨句等;定位解意就是根据关键句在文段或全文中的位置来判断它的作用,从而理解其含义。比如《学问和智慧》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议论文单元中篇幅较长的文章,文章中有好多提示性的语言。在上这一课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关键语句,进而通过这些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思路:课文可分为学问与智慧的区别、学问与智慧的关系两部分。在理解了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关系后,我出示问题“既然学问离不开智慧,智慧也离不开学问,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答“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作者的观点。

三、融作文教学于阅读教学

作文占据着中考的半壁江山。作文分数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命运。然而,学生作文的现状却不很令人乐观。根据教学实践,我以为九年级作文指导方法应当与阅读教学同步。具体做法是:读什么,写什么,并从中学习提高写作的方法,做到读写结合,把每篇课文当作学习写作的范本,即融作文教学于阅读教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去努力:

1.学习课文中充满个性的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是作文的重点。学生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时,往往会有一个程式化,比如脸蛋长什么样,头发怎么样,个子怎么样等。这虽然是外貌描写,但是却没有刻画出人物的个性,表现不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性格品质。但看看我们九年级小说单元,里面刻画了好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我在上《故乡》一课的时候,我通过小专题的形式来学习作者对闰土和杨二嫂的描写。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二人的语句,归纳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然后让学生品读这些语句,说说这些语句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特点。在分析杨二嫂这一形象时,抓住杨二嫂的一个动作细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来体会人物个性,一个动词“塞”写尽了杨二嫂爱贪小便宜的个性。品读后,教师问:作者把人物写得那么生动形象,你想不想试试呢?引导学生来写自己比较熟悉的一个人,除了要写出他或她的肖像,还要写出人物个性来。

2.学习课文中的环境描写。

我常常把写作比作做菜,如果作文只是叙述一件事,而不知道去描写景物,就好像菜里没有放佐料一样,总让人觉得缺点味道。好的景物描写能更好地体现主人公的心情,突出中心。

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我抓住了两处环境描写,一是在登上轮船前往哲尔赛旅行途中的景物描写“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我引导学生从修辞的角度来体会作者是怎样写景物的,从而理解菲利普一家此时愉悦、充满希望的心情。另一处是菲利普一家在船上躲开了于勒后的景物描写“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此处的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富贵梦破灭后沮丧的心情,和刚上船时的景物描写形成了对比。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理解景物描写所起的重要作用:能更好地充实文章内容,使文章情景交融,更好地抒发主人公的情感。这样学生就能在自己的文章中恰当运用景物描写了。

3.学习课文如何安排文章结构。

学生写作文时往往不知道对文章进行整体布局,甚至有的学生把作文写成了“流水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课文的结构来教学生,使学生掌握课文结构的感性知识,并应用到自己的作文实际当中去。比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一文时,我就抓住了这篇文章是按照总――分一总的结构展开。先总说云和天气的关系,然后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最后总结全文,说明看云识天气的重要意义和局限性。这是一篇典型的总分总式的文章,利用这篇课文,教给学生写说明文谋篇布局的一种方法。说明文如此,其他文章也有谋篇布局的技巧与方法。教师平时要善于总结课文的结构方式,这对学生写作会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教材仅仅是教学的起点和跳板,要求教师在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从宏观上对语文教材进行整合,从而有效地提高九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海头二中)

上一篇:语文实践活动成功三支点 下一篇:美国通俗文学作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