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类新闻节目与人格权保护

时间:2022-06-02 09:26:24

DV类新闻节目与人格权保护

近年来,DV类新闻节目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电视节目形式。由于拍摄自“草根记者”,这种节目往往生活味浓,贴近群众,所以一经推出便赢得受众的欢迎,收视率很高。①然而,在DV类节目红红火火、如日中天时,却也招来了一些诟病,诸如观察员的身份问题和与之相应的采访权问题、节目内容的猎奇和哗众取宠问题、对隐私权和人格权的侵害问题等,都被提了出来并引起广泛讨论。本文笔者就DV类节目与人格权保护,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人格权是受到法律保护的、自然而有的权利

人格权是作为民事主体必备的、以人格利益为内容,并为法律所承认和保护的民事权利,具体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隐私权、名誉权、名称权、姓名权、肖像权等。人格权是民事权利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因为人格权是直接与权利者(权利主体)的存在和发展相联系的。对人格权的侵害就是对权利者自身的侵害,所以它在民事权利体系中应该居于首位。

人格权包括如下几个特点:1.人格权是一种原始的权利,是与生俱来的,它始于出生,终于死亡。2.人格权是专属权,或一身专属权。人格权由权利人专有,不得让与或继承,也和权利能力一样,不得抛弃,也不得由他人代位行使。3.人格权是绝对权,具有排他性、对世性。人格权被侵害时,有像物权被侵害时一样的各种请求权。

从以上对人格权的分析可以看出,人格权是受到法律保护的、自然而有的权利,这种被保护的权利,对于舆论监督同样具有法律效应。

DV类节目是否具备舆论监督权

DV类节目是否具备舆论监督权,回答是肯定的。因为,首先DV类节目的定位是“新闻”,是“新闻”便具有舆论监督权;其次,其观察员受聘于新闻单位,这无形中也就赋予了观察员舆论监督权。

“新闻自由”之下应如何实施“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新闻界以及其他舆论界通过新闻媒介发表新闻、评论,对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进行批评,实行监督的权利和功能。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舆论监督属于新闻自由的范畴,就是新闻批评的自由权利,新闻业通过行使新闻批评的自由权利,实现对社会生活的监督功能。新闻批评自由是新闻自由的一个组成部分。新闻批评自由是一种权利,新闻工作者有权通过新闻媒体对不正当的社会生活现象提出批评,形成舆论,督促其改进,推动社会文明。就此意义上说,舆论监督与新闻批评自由是统一的概念,因而使用新闻批评自由比使用舆论监督更准确、更科学。

自由是一种权利,它意味着只要不违反任何法律禁令,或者侵犯其他人的合法权利,那么,任何人可以说想说的任何话、做想做的任何事。但是,任何自由都不是绝对的,新闻自由同样如此。行使新闻自由权的最大限制,就是不得以新闻自由为借口,侵害他人的人格权,更不能因为滥用新闻自由使得新闻自由变成一种侵害他人自由的新闻自由。

因此,对于触犯刑法的事件或社会家庭道德伦理,同样牵涉人格权的问题,媒体只能做客观报道而不能超越文本充当道德卫士与社会决断者,更不能越权进行所谓的“舆论定谳”,使自己成为“社会导师”或者“大众法官”而凌驾于法律之上。

“DV类节目”如何做到尊重人格权

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尊重法律。栏目主办方要懂法、尊法、依法行事,特别是要懂得对人格权的尊重。作为新闻机构,法律所赋予的新闻自由或舆论自由,都是在法律规定内的,任何新闻机构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我国《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第5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这两条重要的宪法原则,科学地规范了新闻自由与保护人格权之间的关系,任何人在行使新闻自由权的时候,侵害他人人格权,都是对权利的滥用,是对他人人格尊严的侵犯,都违反宪法的原则。

要加强对观察员的法律意识培养。DV观察员来自不同的行业,人员身份也各不相同,素质自然也参差不齐,这就需要主办方对观察员进行多方面的培训,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提升他们的业务素质。

栏目组要严格把关。凡涉及人格权的观察,要谨慎处理,不能一味地迎合世俗,应当确保对人格权尊重的前提下,来吸引受众。

要有真正的道德良知。道德良知的淡漠正在为媒体蒙上不良的外罩,媒体对于报道人的不加尊重,对于诸如受害者不加掩饰的猎奇、对于法律追踪对象的不恰当表现等,都显示着猎奇大于生命捍卫的偏斜意识。

要坚守自己的文化本分。媒体坚守自己的文化本分最为重要。屈就大众就是失缺职业要求,媒体远离文化就是失缺职业感。当电视为娱乐不懈追求时就是猎奇的堕落,而媒体工作者需要正确把握媒体职业的操守,坚持新闻的真实性,而不是单一地屈就大众娱乐与隐秘好奇的欲望。当然,媒体是大众传播工具,需要顾及大众要求,但简单被动屈就和引导大众趣味是截然有别的,我们需要保持前提基础上的变化。这就是以文化作为底线。

DV类节目作为近年来备受青睐、广为关注的节目,为传媒开辟了一个可供发展的空间,提出了一个可资研究的课题。希望这类节目能够在尊重市场规律、尊重法律的严肃、尊重人格权的前提下,健康快速发展。

注 释:

①李启松:《DV类新闻节目 未雨绸缪防侵权》,《新闻记者》,2010(6)。

(作者为新乡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

编校:董方晓

上一篇:关于河南新闻奖评选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本土化是新闻竞争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