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安全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探讨

时间:2022-06-02 07:40:54

大学生安全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探讨

摘要:大学生的安全健康地成长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分析了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针对影响大学生安全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强化大学生安全教育和普遍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安全管理 安全教育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2-159-02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学校园治安和大学生安全问题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变化,影响大学生安全健康的成长,给高校的稳定安全工作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各类高校在学生的安全管理方面面临诸多的压力和挑战。为此,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强化大学生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和法纪意识,减少学生中的各种安全事件和案件,从而维护高校的稳定与发展。

1 新时期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

1.1 高校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出新的新问题、新情况给大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高校的发展和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多层次、多形式办学格局已经形成,学生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后勤社会化改革也在逐步深入,校园已由过去封闭式管理的校园变为开放型的“小社会”,校园内不仅有教学区、生活区,还有超市、通讯网点、银行、医院、浴室、食堂等生活服务设施和机构,这种复杂的高校教学、工作和生活后勤保障体系格局和运行模式,有效地解决了高校的后勤保障服务工作,但是给大学校园的安全管理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一是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借机窜入校内进行盗窃、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二是大量的外来务工、经商人员涌入校园;三是校区分散,校区间人流、车流、物流互动性很大。这些现实的问题在客观上给学校和大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和问题,影响了大学生的安全和健康成长。

1.2 校园周边环境存在不安全因素,侵害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治安、刑事案件时有发生

高校是年轻人聚集的地方,大学生活跃的思想、社会经验的缺乏和频繁的社会交往都给了一些不法分子违法犯罪的机会。感情纠葛、经济纠纷、争强好胜等小矛盾在得不到及时化解的情况下,引发一些抢劫、、打架斗殴、伤害等案件的发生,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同时,面对高校庞大的消费群体和特殊的消费对象,校园周边各种文化娱乐、商业服务等场所日趋增多,网吧、台球城、录像放映点、发廊、旱冰场、大排档等.这些场所容易引发治安问题。校园周边经济、围墙经济的发展导致校园周边的外来人口增加,交通流量增加,也给大学生出行安全、饮食安全带来不少的隐患。

1.3 大学生年龄普遍较小,耐挫力差,法制观念淡薄

现在的大学生群体绝大多数都是90后的人群,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这部学生从小受到家庭的宠爱,自立能力较差,防范识较弱,思想单纯欠成熟,考虑问题幼稚,处理事情简单蛮横,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在这部分大学生身上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比如经不起挫折甚至精神失衡、心理疾病导致自杀、自私自利侵害他人、法制观念淡薄以身试法、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等问题,严重影响其他大学生的安全生存和学校整体的安全稳定工作。

1.4 大学生整体安全意识差,个人防范能力弱

在大学校园里,学生在宿舍内私自乱拉电线、违章使用电器等问题屡禁不止;绝大多数学生(尤其是男生)对离开宿舍不关门窗、钱财外露、轻信他人等不良习惯进行的经常性提示不重视:有些学生将健身器具、家具等重物在放在阳台或高处,多次纠正不改;有些学生不注意饮食卫生,经常在外摊点集体用餐;部分学生参与传销、赌博、酗酒闹事等严重违纪行为频繁发生;许多学生外出时不注意遵守交通规则,乘坐无牌无证的车辆,贪图方便而乘坐无牌无证摩托车;有些同学以各种借口违反规定在校外租住,受到外界的诱惑,一些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就会做出越轨的行为。上述的习惯和行为得不到纠正和控制,从而导致校园发生火灾、盗窃、伤害、被骗等案件,这些案件轻则造成了人身伤害、财产财物的损失,重则造成了大学生的伤亡,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通过对近些年来发生在大学校园内的上述各类案件进行总结分析,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安全意识、防范意识差,许多大学生防范能力很差,甚至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安全生存的基本常识。

1.5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大学生入学时年龄偏小,大都正处于人生观形成时期,生理尚未完全发育,心理更不成熟;从高中升入大学,环境发生了变化,一些学生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产生失意、压抑、焦虑。有的面临着学习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症和忧郁症。学生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增多,如疏导不及时,可能会诱发或导致违纪、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尤其是近几年来,大学生中因心理问题导致的自杀、盗窃、报复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给高校和整个社会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针对大学生安全管理的问题,从高校的培养教育功能和维护学校的稳定安全的层面上来认识,笔者认为,扎实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不断提高强化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普遍增强大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是当今的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加大、竞争激烈程度大大增加、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的需要;是体现高校培养功能和大学生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也可以有效地减少和避免发生在大学生中的各种安全问题,从而起到维护高校安全和稳定的积极作用。

2 增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有效性的途径和方式

2.1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规范化建设,建立大学生安金教育的长效运行机制

高等学校应将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列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认真组织实施安全教育工程,普及安全知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法制观念,普遍提高大学生的防范能力。在实施安全教育工程过程中,首先要将安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落实安全教育内容、课时、学分;其次,要落实安全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学校应组织制定和实施适合各学校情况的学生安全教育考核考评体系,在院系的教育教学考评体系中占一定的比例,按年度由相关部门组织考评考核;院系应根据情况确定专门的学生安全教育负责人,年度有计划、有总结,教育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有记载,达到专业课教学的规范和标准:再次,要保障大学生安全教育经费的投入,满足安全教育教学、教材、各种辅助资料的需求,为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自学提供基础。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的落实,使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从而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

2.2 大力开展安全宣持活动,营造校园安全教育氛围

校园氛围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校要认真落实国家规定,借助借助“消防日”、“安全日”、“环境日”、“形

势报告会”及典型安全事件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安全常识的渗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定期组织开展安全宣传周或宣传月;开设咨询活动,针对学生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咨询服务;同时,利用大学生参与传销事件、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诈骗行为等安全事件作为反面典型教材,对大学生进行警示教育。充分利用宣传工具,大力营造“一切为了学生安全、一切为了校园安全”的安全教育氛围,让广大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受到启发,不断增强学习安全知识的自觉性。

2.3 常年不间断开展生存安全常识教育,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

强化大学生安全意识是安全教育取得效果的关键所在。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通过一次讲座或一场报告就能培养出来,需要从大学生入校开始,有计划、分阶段、不间断地开展各种安全常识、生存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让大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安全学习、生活的技巧,在理论的学习、实战演练训练中不断强化自身的安全意识。

2.4 抓好几个重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安全教育

一是抓好重点学生、弱势群体的安全教育。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大学生心理安全测评,建立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对于有厌学、厌世、轻生等抑郁症倾向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疏导,以避免一些事故的发生。对经常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要进行重点教育,防止因严重违反校纪校规造成安全事故。对重点学生和人群,应当建立齐全的教育帮扶和心理疏导档案资料,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以保证教育的持续有效。在对女生的安全教育上,主要是强化女生的自强、自立、自尊、自爱意识的教育。二是抓好重点时期的安全教育。在高校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时期的安全教育:加强新生人学时的安全教育。从新生入学起就抓好安全教育,让他们尽早熟悉校纪、校规,及时适应环境,增强安全防范知识,避免各类安全事故发生。加强节假日期间安全教育。节假日期间学生思想容易放松,因而在此期间除了采取一定安全管制、监督措施外,特别要强化安全防范知识的宣传,做到安全知识“入眼、入耳”,安全意识“入脑、入心”,防止财物被盗、火灾、食物中毒、溺水、车祸等各类事故发生。加强学生外出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生离校之前的安全常识教育和防诈骗、防传销教育。三是借助重点场所适时开展安全教育。对学校各重点要害部位,既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又要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确定为重点要害部位。在人群集中的大型活动场所,既要指导学生文明有序开展活动,服从指挥,又要教育学生注重观察场所周围环境和安全通道,如何进行应急疏散,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2.5 创新安全教育形式,增强效果

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要与时代相结合,与学生特点相结合,按照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时代的原则,开展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安全教育活动,善于利用发生在学生中的案件、事故进行教育。可采用召开现场会、举办讲座、张贴宣传画、播放音像制品、树立宣传牌、开设模拟法庭等方式,以案说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也可结合学生特点,经常举办安全实践演练,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安全防范技能。

总之,安全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未来生活、生存安全的一项基本技能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程。高校组织开展安全教育,既要全面展开,又要有重点地进行,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做到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相结合、与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相结合,充分发挥安全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安全的成长,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郭万牛,杨蓉,中国大学生生存教育培养策略[J],社科纵横,2009年第12期

[2]张红光,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3]钟晓明,高校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J],职业圈,2007年第22期

[4]邓浩,高校安全教育与素质教育之我见[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第8期

[5]刘伟辉,高校生命安全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第19期

[6]陶娟,关于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途径的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上一篇: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生活质量提高的自我发展策略 下一篇:从高校网络信息安全谈提升高校教师网络信息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