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熏陶 美的享受

时间:2022-06-02 07:08:44

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存在,受到美的熏陶,需要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力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创设审美意境,领略美的真谛。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思和所描写的富于特征性的客观景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意境,调动学生自身的生活积累与审美经验,通过艺术的联想与想象,引导学生加强审美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叶圣陶老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可借助于多媒体的组合,或者实际环境,也可以运用朗读,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语言美、情感美。总之,必须想方设法把学生引到语文作品的意境之中,使学生披文入境,在感受美的过程中受到美的感染。如我在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时,恰逢雪花飘飘,我就带领学生来到校园里反复吟诵这首诗。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作品所描绘的景物和人物,形象地展现在他们眼前,学生既感受到文章的音韵美、语言美,又领略到诗人对朋友的无限深情。

其次,诱发审美想象,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做过这样精辟的表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联想有时会使学生产生愉悦感。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飞流直下的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使人们头脑中出现许多波澜壮阔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物和景物,抓住凝结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结”,诱导学生品味、阐发。

再次, 激发审美情趣,提高情感素质。

欣赏文章离不开情感,没有情感的投入,便不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和学习兴趣,更不能产生审美愉悦。教师要想达到唤起学生情感的目的,必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入作者文章的情感世界,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师生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情感为之升华。一篇好的作品,不论采用何种写作方式,都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如教《记一辆纺车》,我播放《南泥湾》《解放区的天》等革命歌曲,有了音乐的渲染,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那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领略到革命战士“与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精神境界。这样不仅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点燃了学生心灵的火花,而且课堂的教学效果也水到渠成,提高了学生的情感素质。

再如,教李白的《行路难》时,我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到李白的内心深处,把握李白的情感波澜。学生如若真正领会了李白此时的“情”,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结合时代背景以及李白的经历,我让学生把自己当做李白,感受作者写作此诗的情感态度。本诗开始是写宴会的场面,李白的心情应该是很高兴的,接着笔锋一转,写道:“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此时李白的心情一下子由高兴转为失落,那是因为李白想到仕途坎坷,报国无门。此时此刻作者的情绪跌到了最低点,是不是就这么一直低沉下去呢?李白毕竟是李白,在逆境中他还是充满希望,想到有朝一日会得到朝廷重用的,一下子又乐观起来。但是又想到路途艰难,出路还不知在哪里,心里不免有些沉重。但李白并没有消沉下去,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充满信心,颇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情怀。通过深入内心去体会,我们感受到李白那颗跳动的心,理出李白那跌宕起伏、抑扬沉潜的情感轨迹。经过这样的体验,学生对这首诗以及李白本人才会有深刻的理解。

最后,进行审美鉴赏,挖掘美的空间。

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学习中外名著,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观沧海》《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篇意境开阔,气势恢弘,奔放豪迈,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教学这类作品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使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还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文章的哲理美。

总之,审美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把审美教育贯穿到语文教学的始终,正如一位艺术家说过的“艺术只能诱导,不能命令”。

(责 编 再 澜)

上一篇:如何有效做好语文预习 下一篇:让我们的语文课“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