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患者3种自身抗体的比较分析

时间:2022-06-02 07:02:27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3种自身抗体的比较分析

【摘要】 目的 比较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抗 RA33抗体在早期诊断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ELISA法对100例RA患者、90例非 RA自身免疫病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的血清RF、抗CCP抗体和抗RA33抗体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 在RA患者中,RF的阳性检出率最高为72%,抗CCP抗体略低为69%,抗 RA33抗体最低仅为37%。RF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2%、84.3%,抗CCP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9%、97.2%,抗 RA33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37%、91.5%。RF和抗CCP抗体的敏感性均显著高于抗 RA33抗体(P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RA33抗体;类风湿因子

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早期症状隐匿,一旦病情发展,致残性较强,故早期诊断是防止关节畸形的重要环节。为了比较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和抗 RA33抗体在诊断RA中的应用价值,我们对100例RA患者进行了检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早期 RA患者均按美国风湿病学会(ARA)的 RA分类标准诊断,病程

1.2 方法 RF的检测、抗CCP抗体(第二代)、抗 RA33抗体的检测均采用ELISA法,试剂由德国欧蒙公司提供,具体操作按试剂盒说明书。

1.3 统计学处理 用 SPSS 11.0软件,采用配对χ2 检验。

2 结果

2.1 3种自身抗体的阳性检出率 100例RA患者中RF阳性检出率为72%、抗CCP抗体为69%、抗 RA33抗体为37%。90例非 RA自身免疫病中各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RF 27.8%、抗CCP抗体3.3%、抗 RA33抗体13.3%;正常对照组仅有1例RF阳性。可见,在RA患者中,RF的阳性检出率最高,抗 RA33抗体最低。

2.2 3种抗体诊断RA的敏感性、特异性比较 RF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2%、84.3%,抗CCP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9%、97.2%,抗 RA33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37%、91.5%。RF和抗CCP抗体的敏感性均显著高于抗 RA33抗体(P

3 讨论

目前,早期诊断RA的自身抗体主要有类风湿因子(RF)、抗核周因子(APF)、抗聚角蛋白微丝蛋白抗体(AFA)、抗RA33/36抗体及抗CCP抗体等。RF是最常用的检测项目,但在其他风湿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及 1%~5%的正常人群中都可以检测出,因此 RF是 RA的一个敏感但不特异的指标,单纯依靠 RF早期诊断 RA会有一定困难。近年来发现分子量为 33KD的异质性核糖白(hnRNP)的核心蛋白A2,参与白剪接体的形成,能与 RA患者的自身抗体反应,这一蛋白被命名为“RA33”。环瓜氨酸肽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短肽,是聚纤蛋白分子中一个最重要的抗原表位。2000年,Schellekens等[1]利用直线性的 19肽瓜氨酸成功合成了含二硫键的21肽的环状瓜氨酸一环瓜氨酸肽(CCP),并以此为抗原,用 ELISA法检测RA血清中的抗CCP抗体,取得了满意效果。国内曹德华等[2]的研究表明,抗CCP抗体可以做为 RA的有效的血清学指标。如果与 RF作为联合检测指标用于临床,将大大提高对 RA的早期诊断水平。我们采用ELISA法对100例RA患者、90例非RA自身免疫病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的血清RF、抗CCP抗体和抗RA33抗体进行了测定比较。结果表明,在RA患者中,RF的阳性检出率最高为72%,抗CCP抗体略低为69%,抗 RA33抗体最低仅为37%。RF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2%、84.3%,抗CCP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9%、97.2%,抗 RA33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37%、91.5%。RF和抗CCP抗体的敏感性均显著高于抗 RA33抗体(P

总之,RF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较低;抗CCP抗体对 RA诊断有适度的敏感性和很高的特异性,检测方法易于质控,重复性和稳定性好,且在早期即可出现,是诊断RA的有效指标。

参考文献

1 Schellekens GA,Visser H,de Jong BAW,et al.Thediagnosticpropertiesofrheumatoid arthritis antibodies recognizing a 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Arthritis Rheum,2000,43(1):155.163.

2 曹德华,于虹.类风湿性关节炎108例血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的检测.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8):1454.1455.

上一篇:手术治疗80例不稳定锁骨骨折的疗效观察 下一篇:生物反馈技术对孕期心身疾病治疗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