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文字分析

时间:2022-06-02 06:53:57

【摘要】A乐段(1-16小节):该乐段是个复乐段,1-8小节为全曲的第一个主题,是个对比且方整的两句式乐段。由b小调弱起开始,1-4小节在低音主持续上发展下行八度级进,一连串的平行六和旋进...

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文字分析

摘要:在柴可夫斯基以复三部曲式写成的这首音乐作品中(钢琴曲),首尾部分是欢腾、热烈的,中部是安静、宁静闲适的,形成的鲜明对比中,揭示了收获季节因丰收人民的内心充满喜悦的心情。中部是展开型中部,也称插部,通常具有不稳定的陈述特征,结构不具有独立的完整性。

关键词:复三部曲式 离调模进 转调乐段

柴可夫斯基是俄国乃至于全世界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既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又具有动人的抒情性,并且具有强烈的戏剧色彩。他留下的许多传世之作都深受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如他的歌剧:《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钢琴小品曲集:《四季》等。在音乐内容的表现方面:他很善于利用戏剧的矛盾冲突,把对美的赞扬与对恶的抨击统统交织在一起,以达到强烈的情感冲击力,《第六“悲怆”交响曲》就是很好的例证。在音乐技法的运用方面:他非常重视俄罗斯民间曲调的收集与运用,但他并不禁锢于此,而是在继承本民族特色音乐的同时,积极大胆地从西欧音乐中汲取养分,把西欧的创作技法与本民族的创作特色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在这首复三部曲式写成的钢琴作品中,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俄罗斯人民收获的场面,色彩明快,充满了热烈与欢乐。第一部分以引申型带变化再现的三段式写成,结束部分展开的写法,形成了庞大的扩充展开,活泼的快板充满激情。

第一部分(1-67小节):带变化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具有谐谑曲(诙谐曲)的题材特征。

A乐段(1-16小节):该乐段是个复乐段,1-8小节为全曲的第一个主题,是个对比且方整的两句式乐段。由b小调弱起开始,1-4小节在低音主持续上发展下行八度级进,一连串的平行六和旋进行。做了:I6-VII6-VI6-V6-II6/IV-#3IV6-VII2-III6-VII46-I的进行。5-8小节做了:VI-b3VII56/V-V7-I-IV的进行,低声部为旋律声部,这一乐句与第一乐句形成了明确的对比,主要通过旋律声部音区的转换,句法结构及和声的转换。这个主要主题生动活泼,诙谐奔放,为首部的音乐体裁营造了动力十足的乐曲基调。9-16小节运用改变和声终止式的方式变化重复第一乐段。15-16小节出现了往主调属方向的离调。结束在V上,形成开放性收束。

B乐段(17-36小节):B乐段是以展开手法写成的中段,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7-20小节,这一阶段作曲家运用了模进的手法,并且材料出现了分裂(模进中音组渐小)。而后通过向e小调ii7的持续变化做了第一次终止。这一乐句,具有明显的材料的分裂,调性的转换和原有节奏的转变的特点,是音乐发展动力所向,第二乐句21-24小节,这一乐句是前一乐句的上四度模进,调性从e小调转向a。第二阶段25-32小节,是材料的进一步浓缩,并且通过持续的向上模进的方式,迅速达到高潮推动力,调性经过a-C-e-G-b,最后停在b小调的III级曾三和弦上,33小节进入A乐段主调b小调的属准备。并且进入第三阶段33-36小节。这个阶段是高潮的持续,同时也是一个连接段,运用和旋的持续及旋律声部在不同音区的转换,凸显出回归主调属方向的功能。前两个阶段是音乐开放性发展的主体部分,调性不断转换,和声功能更加的不协和,作曲手法上呈对比的分裂方式。

再现段是第37-67小节。没有完整再现A乐段,仅仅再现了两个乐句。37-44小节完全再现(1-8)小节。45-58小节是与原来主题变化重复的结构相称,45小节分裂模进,49小节出现的新材料,起到了连接的作用,使得新材料和和声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扩充,于67小节收拢于主调上。

中部为第68-115小节,是一个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中间部分为插部。中部与首部在情绪上、体裁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部的整个色彩个人理解为与首部的热情、欢快的收获场面转向了悠然舒心的抒情画面。中部在调性上转到了b小调的平行大调D大调上。中部的旋律声部,在不同的声部交替出现,为中部的情感色彩的趋于舒缓流动的感觉起了很好的作用。

第一乐段为68-83小节,这个乐段是个方正型两句式的转调乐段,出现了由D大调(4小节)―A大调(3小节)―D大调(3小节)―A大调(6小节)这样的一个调性进行。并且做了一个完满终止结束在A大调上。第二乐段是84-99小节,为引申型中段,即:不断模进发展的插部性结构。该段出现了大量的离调模进:D―E―#f―G―A―b―A―D每个离调2小节。该中段引用了中部主题(72-73小节)的音调作为模进音组的原型,低声部做了一个连续的上二度的转调模进。材料更加的分裂,使得音乐在节节攀升的过程中,进入第二次高潮部分(94-95小节),而后快速回落趋于舒缓。

第三乐段(100-115小节),该段是一个变化再现段,收拢在D大调的主和弦上。116-129小节,是一个连接部,采用的中部的下行级进的写作手法,在主调b小调的属持续上逐渐分裂,形成属准备,为再现部的到来做准备。

该曲的再现部为第130-198小节,原样再现呈示部,最后2小节为扩充,结尾的主和弦的三次柱式强奏,更加加强了全曲终止的感觉。

该首作品的创作特点鲜明,各部中的主题的发展主要通过转调模进,与材料分裂的手法相结合,是各乐部均有高潮的出现,中部与其他两部划分清晰,结构相对独立完整。同时,情绪的发展与衔接做的充分而妥帖,是一部非常有特色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郭亚梅.功能性与色彩性并重――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的和声分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03).

[2]孙雯露.柴可夫斯基钢琴小品《八月》曲式分析[J].艺海,2013,(12).

上一篇:托斯蒂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及分析 下一篇:浅谈德彪西钢琴作品《金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