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市茶产业现状与发展思路

时间:2022-06-02 06:52:39

龙泉市茶产业现状与发展思路

近年来,龙泉市凭借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地域优势,依托科研院校雄厚的科技支持,以“多茶类组合”为突破点,实施“绿茶、特色茶并举”的发展战略,茶产业取得快速发展。

一、生产现状

2005年开始,市委、市政府把茶产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培育,连续出台茶产业扶持政策,对茶叶基地、加工、标准化、品牌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茶产业得到恢复性发展。基地从2004年的1.76万亩发展到3.16万亩,新增1.4万亩,增长79.5%;加工厂从2004年的16家发展到32家,新增16家,增长100 %;产值从2004年的1400万元发展到4600万元,增长229%。“凤阳春、白天鹅”先后荣获浙江名茶,其中“凤阳春”和“必福”品牌先后获得浙江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称号。茶产业的发展模式得到了创新,实现了由单一的发展绿茶转变为“绿茶与特色茶并举”的模式;“龙泉金观音”品牌在浙江省乃至长三角迅速提升,被美誉为龙泉第三宝(青瓷、宝剑、金观音)。

二、发展历程

回顾短短几年的茶产业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起步期,市委、市政府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基础上,2005年开始确定茶产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来培育,该阶段绿茶得到恢复发展和金观音引种成功;第二阶段为转型期,2006年依托浙江大学茶学系的技术支撑,成功开发的龙泉金观音通过了省科技厅的新产品鉴定,产业发展由单一的绿茶生产向绿茶与特色茶(金观音)并举发展的转变;第三阶段为发展期,2007年—2008年确定了“绿茶、特色茶并举”的发展战略,基地、加工得到较快发展,通过系列的品牌推广活动,“龙泉金观音”品牌知名度得到迅速提升。2009年—2012年我市茶产业将步入发展的关键期,产业进入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对茶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三、主要工作措施

1.加强基地建设,扩大产业规模

引进安吉白茶、龙井43、金观音、金牡丹等适合我市栽培的良种,开展多茶类组合生产,积极推进良种化进程,提升产业综合经济效益。近年来,共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1.27万亩,良种率从2004年的6%上升至40.3%,其中:发展特色茶叶金观音面积6114亩,获2006年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市)。优化产业布局,茶产业布局重点在“一个中心两个区块”,突出“沿路、沿江、沿景”三沿区域;实施强乡强村计划,重点培育兰巨万亩茶乡,积极培育茶业示范村。在发展特色茶方面,金福茶业公司、阳光农业公司等龙头企业凭借资金与技术优势成为领头羊,兰巨乡官埔垟村、塔石乡瞿源村、竹垟乡红坞村等发展金观音茶园面积达3000多亩,已初步形成特色茶发展专业村。现我市已投产的“金观音”茶叶基地,平均亩产值达5000元,效益好的亩产超万元,实现了“一年投入,二年保本,三年高效”的目标。这种“绿茶、特色茶”多茶类组合生产模式,不但延长了高档茶类产品的生产季节,大大提高茶园综合生产效率和茶区资源利用率,同时,有利于避开采茶洪峰季,缓解劳动用工压力,提升茶叶产业综合经济效益,为山区的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2.加快茶厂改造,提升加工能力

从2005年开始,按照浙江省《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技术条件》,通过新造、扩建、改造等措施对全市茶厂进行优化改造。改造后,凤阳春公司和金福茶业初制茶厂分别被评为“省示范茶厂”,凤阳春公司、金福茶业、阳光农业先后通过QS质量认证;还有13家茶厂被评为“龙泉市示范茶厂”。茶厂标准化生产成效明显,2005年、2007年两年我市均被省农业厅评为茶厂优化改造先进县(市)。

3.推行标准化生产,确保产品质量

为充分发挥龙泉优越的生态资源优势,全面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走绿色产业发展之路,确保茶叶卫生安全,2008年市茶产业协会开始制定金观音省地方标准,通过努力,省地方标准“金观音生产技术规程”在2009年4月正式,为我市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拟出台龙泉金观音品牌管理办法,为品牌的规范使用、管理打下基础。到目前为止,全市无公害茶叶基地认证面积1.1万亩,通过有机茶认证330亩。

4.注重科技创新,实施科技兴茶

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促进龙泉茶产业发展,加大了与浙江大学的科技合作关系,浙江大学汤一副教授被聘请为龙泉市茶叶首席专家。2007年8月,金福茶业有限公司茶叶基地被确定为浙江大学茶学系教学实验实习基地。为提高茶叶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力度,开展了引种对比试验和乌龙茶加工试验,筛选出适宜我市推广的茶树品种,同时积极研发“龙泉金观音”系列产品,满足多元化市场的需要。

5.抓好技术推广,强化培训工作

一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邀请全国各地茶叶专家来龙举办茶叶专业讲座和产业发展研讨会,同时鼓励技术人员和企业深入全国重点产区学习茶叶生产技术和经验;二是编制《茶叶生产实用手册》、《茶叶生产技术图谱》、《龙泉金观音加工技术》等茶叶技术资料用于培训和普及茶叶技术知识,每年在重点乡镇、专业示范村开展茶叶栽培管理、茶叶加工等培训20余期;三是每月在电视台剑川热土栏目通过“农技课堂”开展《茶树栽培技术》、《茶叶加工技术》等茶叶系列专业讲座;四是通过聘请专家教授、制茶师傅等开展多层面(市、乡、村级)的栽培和加工技术培训,效果显著。

6.重视品牌宣传,谋划系列推广

立足龙泉生态和地方特色,做好品牌宣传。2007年龙泉市茶产业协会申请注册“龙泉金观音”公用商标,同时围绕“以瓷带茶、以茶促瓷”的品牌宣传思路,开展了系列品牌推介活动。2007年开展龙泉青瓷实用茶具设计评比和展示活动,以及在杭州举办“龙泉市茶产业战略发展研讨会”、“龙泉生态茶—迎新茶会新闻暨企业对接会”、“2007年浙江龙泉生态茶—迎新茶会”等系列茶会,以“瓯江源头水,江浙顶峰茶,千年龙泉瓷”为主题,通过“水、茶、瓷”的有机融合,充分展示龙泉生态资源和文化底蕴,“龙泉金观音”在茶会上得到社会各界人士一致好评。2008年,为进一步加大龙泉金观音的宣传力度,分别在上海、杭州、宁波、黄山、丽水等到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品牌推介活动,宣传形式各具特色,宣传效果十分明显。在第三届龙泉青瓷宝剑节上成功举办龙泉金观音品茗会,同时还组建了“龙泉金观音”茶艺表演队,其表演成为每次推介活动的亮点。

四、工作中存在问题与困难

1.加工能力滞后,有待迅速提升

龙泉金观音产业存在着加工能力滞后的问题,全市“金观音”基地总面积6114亩,按照平均每100亩配备一个加工厂,就要建立60家加工厂,现我市只有金观音加工厂15家,如果不及时普及加工技术,提高加工能力,将面临金观音茶叶加工难问题。

2.市场营销能力弱,急需完善销售网络

市场是制约产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也是产业难以做大的最根本问题。目前,金观音尚以高中档礼品茶为主,真正进入市场,成为商品的数量尚不多。纵观福建的安溪、浙江的新昌、松阳等地茶产业做大的关键在于市场的成功开拓。我市没有茶叶产地交易市场和茶青市场,销售缺乏窗口和经销商,营销队伍薄弱,而茶叶企业普遍存在人才缺乏,特别是懂企业管理、营销策划、开拓市场的高层次的人才更加缺乏。同时大多数的企业营销观念落后,满足于市内的礼品茶市场,主观上也不想在市外市场开拓上多投资。茶叶专业村,茶叶分户经营,在市场营销上,存在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缺乏销售渠道,面临市场拓展难的问题。

3.品牌建设缺乏系统性,面临提升难

我市一直高度重视“龙泉金观音”品牌宣传,2007年以来在上海、杭州、宁波、黄山、丽水、龙泉等到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品牌推介活动,迅速提高了龙泉金观音的知名度。但作为新开发的产品,龙泉金观音的品牌推广还缺少整体规划,市场推广计划不够明确,品牌建设缺乏系统性,面临提升难。

4.财政扶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少

虽然近几年来我市都对茶产业予以重点扶持,由于受多方面条件的限制,我市财政对茶叶的扶持力度还不够。产业发展资金短缺,特别是投入到品牌宣传、市场开拓、营销网络建设、茶文化研究等方面的投入还远远不足。

五、下一阶段茶产业工作思路

1.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校合作”为载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特色茶叶产业发展,着力推进“龙泉金观音”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推动龙泉茶叶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2012年全市茶园总面积达 3.4 万亩,其中金观音茶叶基地1万亩,茶叶总产量 1300 t,总产值超亿元。

2.工作措施

(1)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完善产业政策。为了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政府将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对茶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并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和完善产业政策。重点从基地建设转向市场营销、加工、品牌宣传、质量安全等方面。市政府下一步将要求发改、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科技等部门进一步加大跑省厅力度,结合茶产业发展编制好项目,争取省厅在项目和资金上更多的倾斜支持。

(2)夯实产业基础,不断增强发展后劲。调优品种结构,扩大基地规模。根据我市气候、土壤条件,确定金观音为特色茶叶的主栽品种,适当搭配铁观音、金牡丹等品种,力争2年内全市特色茶园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加大茶厂优化改造力度,计划2年内建成标准化初制茶厂36 家,逐步实现“茶厂标准化、加工清洁化、产品无公害化”的目标,形成基地建设和加工能力协调发展的格局;强化优势区域布局,突出优势产区,重点布局在“一个中心两个区块”,以兰巨为中心,西区(八都、竹垟、锦溪、住龙)、南区(查田、小梅)为重点,注重茶叶专业村、示范基地和示范户建设,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培育出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标准化示范基地和专业村,带动茶叶产业的全面发展。

(3)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化进程。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是农业产业市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没有龙头企业,就不能带动产业发展,因此,市政府下阶段将抓好以加工、储藏、包装、销售等为重点的龙头企业建设。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土地、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努力引进一批实力强、技术新、产品有竞争力的企业来我市发展茶产业。要求招商部门把引进茶叶生产加工企业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二是加大对现有茶叶生产企业扶持力度。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在贷款、项目等方面对现有茶叶生产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加快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市场开发力强的龙头企业。三是支持茶叶企业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原则,通过预付定金,赊销茶苗、肥料等方式,配套建设茶叶基地,积极发展订单生产。四是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生产和营销大户成立茶叶协会、茶农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形成企业、协会(合作社)、茶农利益共同体,实行“产加销”一体的产业化经营,走“企业带协会(合作社),协会(合作社)联农户”的发展模式。

(4)实施科技兴茶,全面提高产品质量。一是根据“龙泉金观音”茶系列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全面实施标准化规范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加快研究制定从生产源头到加工、包装、销售的茶叶生产技术质量标准体系,加快无公害食品认证工作。二是大力开展技术研发、技术培训和推广工作,培养一批不仅懂得科学种茶,还懂得科学制茶的技术人才和生产能手。抓好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提高,采取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的办法,有计划地组织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到科研院所进行茶叶生产、加工等技术培训。引进茶产业专业人才,加快充实茶叶技术人才队伍。鼓励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技术开发、转让,项目引进、科技咨询、定期服务及兼职等方式参与茶产业发展。三是依托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借助外部技术资源,不断创新、开发具有高新技术的茶叶产品。充分借助浙大的人才、科技资源优势,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提升茶产业合作层次,密切协作,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

(5)加强品牌建设,积极拓展市场。一是鼓励企业和大户到茶叶销售区域建立专卖店、市场批发店,积极拓展市场。二是依托专业机构开展龙泉金观音品牌宣传策划。三是明确市场定位,通过省农博会、茶博会等宣传推介活动,不断提高“龙泉金观音”品牌知名度。四是深入挖掘、整理和传播龙泉茶文化,通过“水、瓷、茶”的有机融合和宣传,充分展示龙泉的生态和文化底蕴,拓展龙泉优质的生态茶叶市场。五是将安排专项资金开展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加大原产地地域保护力度。六是逐步培育茶叶市场,探索建立茶青市场。

(6)拉长产业链,加快茶叶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市场建设为带动,以茶旅游为延伸,以茶文化为支撑,积极开发“龙泉金观音”系列化产品,满足多元化市场的需要,积极开拓茶业在第三产业上的发展空间。在清香型龙泉金观音基础上继续开发浓香型、重香型产品,并积极发展袋泡茶、冷泡茶、茶食品(茶含片)等深加工产品,促进产业做强做大。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的大企业来龙投资茶叶生产、市场和营销。

上一篇:水稻灌浆期管理技术 下一篇:甜菜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