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曲调先有情导课因设问而出彩

时间:2022-06-02 06:07:38

【摘 要】有效的导课是提高一节课是否高效的关键,特别是实践性极强的信息技术学科,而导入过程中的设问却是导入中的点睛之笔,指引整节课的方向。本文针对信息技术学科导课过程中设问的效性进行了探讨,从激趣式设问、点拨式设问、阶梯式设问和生活式设问四方面来阐述如何进行有效设问,为课堂导入添彩。

【关键词】信息技术;导课;设问;有效性

信息技术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其本身对学生来说就有着很强的吸引力,而精彩的导入不但能起到画龙点睛、激发学生思维的作用,更能使这节课的教学“水到渠成”。导入方法有很多,但不管用哪一种导课方法,有效的设问往往是必需的,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然而在实际课堂导入中,在问题的编拟和设计上却存在的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如问题设置不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关注不够,问题的覆盖率低,问题过于空洞和简单,问题无意义,甚至有些问题意图不明确等等[1]。使我们的导入过程变得十分苍白,效率低下。因此在导课过程的设问上,我们要做到“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提高设问的有效性,巧妙设计问题,贴近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心理共鸣,使我们的课堂导入事半功倍。

一、激趣式设问,让学生意兴盎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伊始部分就能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就会使这节课的教学旗开得胜。特别是我们信息技术学科,很多内容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尝试,如果学生学习兴趣没有被充分激发,那探究尝试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不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构建。因此在课堂导入过程中设计问题时,尽量多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紧紧抓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认知发展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提出既符合教学内容又极具趣味兴的问题,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应用于新的环境,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促使学生去思考,去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有趣的“画图”单元中《复制与变换》一课时,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选择工具和复制粘贴命令的使用,由于以前学生并没有接触过相关的命令,只在前面几课接触过基本的绘画工具和撤消、重做命令,因此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我设计了个《鱼游到了鱼缸里》魔术导入,先做好两张图,第一张是鱼在缸外(如图1),第二张通过选取、复制粘贴和变换等命令实现多条不同姿态的鱼在缸内(如图2)。然后通过撤消和重做命令实现鱼瞬间从缸外游到了缸里。

课一开始,我就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春晚中魔术师付琰东的魔术《年年有“鱼”》呢?”同学都争着说看过看过,我马上提出:“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个魔术,想不想看看呢?”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经高涨,争着说想看.此时我就通过重做命令演示鱼缸外的两条鱼瞬间变成六条鱼出现在鱼缸里.学生们都看呆了,纷纷发出惊叹:“哇,老师,这是怎么变的呀,太厉害了呀!”我顺时提出了关键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谁能揭密老师这个魔术呢?”学生们纷纷小声交流,提出了各种想法,当然也有同学提到了复制与粘贴等命令。此时我就提出了本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画图中的“魔术”工具,成为一个小小魔术师。

这次导入中,利用魔术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呈现后再通过问题“你们谁能揭密老师这个魔术呢?”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热情高涨。思维积极,提出了各种揭密老师魔术的想法。每当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索发现时,学生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聚精会神地思考,他们的思维就会一直处于一种非常活跃的最佳状态,使本节课的导入变得异常精彩。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当然这也要求做为教师的我们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在平时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多关注孩子们和生活,及时的发现和记录一些有价值的素材,从中选取一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话题来设问,这样学生就会在课堂上兴趣盎然了。

二、点拨式设问,让学生思维飞扬

古人云“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教育心理学也指出,问题往往能启发学生思维,巧妙的提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2]。特别是在课堂的导入过程中,一些点拨性的问题设计,能够引发学生的多向思维。信息技术教学是更是如此,特别是涉及新软件的教学,如果在导入时不加一些点拨导向,全由学生自由去探究发现,往往会事倍功半,一会使课堂的效率不高,二会使大部分学生有很强的挫败感,课堂的学习体验不佳。这类问题在导入时应起到引发其他问题的作用,应具有的很强的引导力和启迪性,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新知前感知本课知识技能与已往知识技能的联系,引发学生的去创新和研究,形成思维碰撞的火化,引发学生主动去参与到问题的分析、解决和具体的操作中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导入时,我们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通过点拨设问,能使教学的导入成为本课的点睛之笔。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电子作文单元中《初识文字处理软件》一课时,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word的软件界面和利用word进行简单的文章修改,而学生们在三年级下册时就学过另外一个字处理软件写字板,这两个软件的基本功能极其相似,界面及很多命令按钮也很类似,因此在这节课的导入时,我就出示了这两个软件的界面。问:“同学们,你记得这个软件吗(出示写字板界面),你还记得他的作用吗?”学生们纷纷表示记得,是用来编辑文章的。我接着说:“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个软件,名字叫word,(出示软件界面)大家看看,这两个软件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哪些命令按钮长得一样,他们的功能也一样吗?如果有不一样的,请您试一试他们功能是什么?” 学生开尝试,了解各种命令的作用。小组互相交流,得出:字号加大,字体加粗、加下划线……等相同命令,同时word多了很多不同的命令。

抓住学生现有发展区,通过老师点拨问题的设计,指引学生的思维方向,引导学生在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中得到启迪。学生通过对比写字板来学习word,通过对比各命令按钮样式,了解word的一般操作方法,产生word操作中的各种认知冲突,从而走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设计这类导入问题时,要求我们必须先了解学生,立足学生现有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再提出恰当的问题,用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同学间的互助探究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使导课更加有效。

三、阶梯式设问,让思维由表及里

阶梯式设问在导入的过程中往往也非常有效,信息技术学科虽然实践性很强,但每一册也都有一些特别抽象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不好理解,教师对于这方面内容的教学也往往感到束手无策,针对这些内容,我们在导课时就可以分层设计问题,先从表面的问题入手,层层深入,由表及里,一环扣一环地问,化繁为简,把教学的难点分化瓦解,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进而引导学生去抓住课堂的重点和难点来解决问题。通过阶梯式设问,逐步把学生引入到课堂中,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3]。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生活在信息中》一课时,由于本课的内容较抽象,也难以理解,特别是对于信息的种类和表现形式。因此我导入时就设计了一系列的阶梯式的问题,一步步让学生了解信息的种类和表现形式。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信息吗?”学生的第一反应回答就是手机短信息。“对的,这是我们常见的文字信息,是在手机里看到的,那有听到的吗?”“汽车里的广播、电视里的声音……”,我说,“很好,这些也都是信息,中午学校里面吃啥呢?”此时我故意做鼻子闻的样子,生:“红烧肉丸……”,因为我校机房刚好在餐厅楼上。我接着问:“这个信息是怎么得来的呀?”“鼻子闻到的气味。”我又说:“文字、声音、气味都是信息的表现形式,想一想还有那些形式呢?我们身边又有哪些信息呢?”

这段看似平淡无奇的谈话导入,却通过一连串阶梯式的设问,一步步让学生明白了信息的种类和表现形式,这设问的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问题,以回应学生动态生成的观点,促使学生围绕着教学目标积极思考,使得学生思维得以全面和充分的展现,认识得以深入。

四、生活式设问,让课堂回归生活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学应回归学生生活,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信息技术学科有着极强的实践性,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有着很广的应用范围,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技术回归生活应用,从生活应用中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生活即教育”,这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这要就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回归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思想认识,走在学生生活的最前沿。在导课设计问题时,我们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各种生活素材,使问题更符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能真切的唤起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这样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为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情感上的铺垫。也使得导课更加精彩。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Scratch这一单元时,颜色、超广角镜头、旋转、像素滤镜、马赛克、亮度、虚像等特效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块内容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因此在导入时,我就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进行设问。“同学们,你们在除夕之夜最喜欢做什么事情呀?”大部分学生都纷纷表示喜欢放烟花。“那请你说说看,你喜欢哪一种烟花,燃放的效果怎么样?”,此时学生们积极交流,联系生活实际,说出了各种烟花的效果,如会变颜色、会变形状……,“对呀,烟花的变化真多呀”同时播放了一段烟花视频,“今天我们就用scratch来一起玩一玩放烟花。”

通过放烟花这一学生生活中最感兴趣的话题,特别是“你喜欢哪一种类烟花,燃放的效果怎么样?”这一问题,不但让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地去唤起自己的生活体验,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也为本节课利用烟花这主题来学习scratch特效做好很好的铺垫。

五、生成式设问,让思维得以拓展

我们都知道一个真实的课堂肯定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是师生之间及多种不确定因素互相作用的动态过程。我们都碰到过,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精心设计的课堂情境,精心设计的导入问题,往往都会“节外生枝”,特别是信息技术学科,由于软件的更新、网络知识的更新、甚至是机房软硬件的问题,往往会有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有时会因此而打乱自己的阵脚,但生成性的东西往往有时都是不可预测的,具有很强的随机性。特别是导入阶段,自己精心设计的导入问题可能由于学生的理解偏差,或者个别同学的不同“见解”,导致教学偏离了课堂主线。此时,我们可即时针对出现的情况,充分利用好这个生成的资源,进行由浅入深的设问,巧妙引导,并通过生成的资源进行整合提示,发散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向思考问题,鼓励学生突破现有认识水平的局限,拓展自己的思维。在提出生成式设问时,尽量联系教学目标,剔除生成中的不合理内容,找到生成资源与新知识的结合点,形成新的导入问题。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旅游计划书》一课时,在导入时我设计了好几个问题,关于自助游和跟团游的区别,目的是引导学生去给自己设计一份自助游的计划书,然而在导入时,已有很多学生在下面嘀咕:这还用自己做吗,同程网、途牛网上多着呢?……是呀,现在的专业旅游网站多着呢,我马上重新调整了问题:同学们,在这些专业旅游网站上有很多的行程计划,那你们能找到一款适合自己的吗?请你说一说理由?针对生成的新内容,我重新设计导入问题,把做计划书改成了选计划书并说明理由。即用好了生成的资源,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当然在信息技术课堂的导课过程中,不管是哪一种设问方式,我们都要注意,问题是教学的心脏,它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和动力。必须从多方面考虑问题的设计,问题提出的时机,问题是否开放性,是否促进学生的思维成长,是否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是否有助于学生思维火化的迸发。[4]

六、结束语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老师在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前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5]。”这也告诉我们在课堂的导入中,必须先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情绪高涨,注意力高度集中,这就要求我们在设问时必须立足于实际,走近学生生活,重视设问的技巧,精心设计问题。我们要大胆创新与实践,不断积累我们的课堂教学经验,研究出一条适合信息技术课堂导入的设问模式,真正成就高效的课堂。最后用夏茹冰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参考文献:

[1]陈兴治.有效课堂提问的实施策略探究[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2013(3).

[2]宋丽芳.改变提问策略 张力信息技术课堂[J] .教师教育,2015(09).

[3]李艺.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任辉.信息技术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10).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

上一篇:浅析新媒体服务在体育场馆经营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论劳动者告知义务的类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