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故事引导学生的美术创作

时间:2022-06-02 01:37:05

让故事引导学生的美术创作

【摘 要】 启发儿童绘画的创意,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心理成长和兴趣入手!借助故事去培养儿童绘画的兴趣、情趣,进而丰富绘画内涵。教师应从“一线”退居“二线”,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好“参谋”,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有为”。教学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做到“从教师走向学生”。走向学生,贴近学生,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我爱学” “我会学” “我乐学”,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创意;二线;故事

创意是前人未有过的意念、见解,有开创性的新意。每个儿童都有天赋绘画潜能,只要学会引导,有如幼儿对文字和语言的掌握,自自然然就能驾轻就熟,令人吃惊。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洋思中学教师们考虑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最有效?大家共同研究下周各课时的教学方案时,主要确定学生的自学范围、自学内容、自学方式、自学时间以及自学要求等。这种有效教学理念和有效教学模式值得我们细细咀嚼与体味,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只有这些观点都牢固地札根于我们的头脑中,才不会像以往那样强迫学生学习,使得大部分的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有幸认识了儿童文学作家王一梅老师,她给我的一句评价让我印象深刻,“我觉得你很适合教低年级的写作!”当我听了她的作文课,让我体会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其内涵是指:绘画与写作是相通的,学生的课堂体会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它的表现形式,一种是用文字,另一种则是用绘画。这让我萌生了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启发儿童绘画的创意,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心理成长和兴趣入手――用故事引导创作法!不一定让孩子画儿童故事,可借助故事去培养儿童绘画的兴趣、情趣,进而丰富绘画内涵。故事对于儿童来说,不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往往是儿童自发的和主动的学习。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爱讲故事,通过对中外优秀故事的深入学习,不仅能够掌握了故事情节,同时能够学习故事的深刻意义,拓展视野。故事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真实的、自然的语言输入,学生通过听故事、讲故事、演故事,所有的情节在自然情景中得到不断的复现,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创作思维。生活给他们提供的信息逐渐难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但能从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中找到与自己心灵相共鸣的情感体验,或从故事的寓意里引起深深的思考和感悟,所以故事对于儿童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以教育实践中教学课例《大树的故事》为例,谈谈故事在学生美术活动中会挥发如何神奇的魔力!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在神奇的小岛上,有一只美丽的小鸟,它每天都会从很远的地方衔来珍奇的树种!小岛上的时间过得可真慢呀,小鸟等啊等!春天(夏天、冬天、秋天)来了……(四季不同的树木图片播放)种子终于发芽了,小鸟真好奇会长出怎样神奇的大树呢!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一、第一颗神奇的树种

师:瞧!树种发芽看,它长成了一棵大树。它有许多许多的名字,我们来听听为什么它会有那么多的名字?

多媒体材料出示:在非洲东部的热带草原上,生长着一种形态奇特的波巴布树。它的“腰围”约50米,要40个人手拉手才能围它一圈。它的个子不高,只有10多米,因此人们叫它“大胖子树”。每当旱季来临时,为减少水分的蒸发,它会落光全身树叶,以此来适应干旱的环境。一旦雨季来到,它依靠松软的木质,尽量吸水。当它吸饱水分,就会长出掌状复叶,开出很大的白色花。花后结出长指形的果,果壳可以用来盛水;果肉是猩猩最爱的食物,所以又称“猴面包树”。有趣的是,大胖子树实际上是个外强中空的“虚”胖子。树干的中间是空的,旱季人们称它为 “避暑山庄”;雨季又是狮子、斑马的“安乐窝”。

二、第二颗神奇的树种

师:美丽的小鸟也送了吴老师一颗神奇的种子

1.我们先一起来看一看这棵大树有哪些部分组成?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整棵大树,并用语言引导学生说出,老师补充后出示大树结构图。)

――树冠(由树叶组成,部分果树还长果子)、树枝、树干、树根,有的老树还会有树洞。

2.它的神奇之处是因为它有很多很多的动物朋友!我们来猜一猜都有谁呢?

――教师出示各类昆虫、小鸟、啄木鸟、松鼠、蚂蚁等图片出示。

3.为什么动物朋友都想和大树做朋友呢,大树的什么地方吸引它们呢?

――展开出示树冠(树叶)、树枝、树干(树洞)、树根四张图片。

(1)欣赏四幅图片

师:说说你对树冠(树叶)、树枝、树干、树洞、树根这些位置的感受?

(如树洞,弯弯的高起的部分像几扇大门;盘旋的树根像车道又像滑滑梯;有些又好像是什么通道一样。)

(2)谈谈感受:请个别学生在四幅图上找小动物喜欢的位置,摆一摆并给每幅画取个名字!

――树冠(树叶)、树枝、树干、树洞、树根这些地方是谁最喜欢的呢?

――大树与这些小动物之间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

――它们可以在大树上干什么?

――哗啦啦,下雨了,小动物们怎么办?

4.大树也是我们人类最重要的朋友!

课件出示:四幅连环画,教师讲述其中的故事!

――还会做什么呢?摘果子、植树、跳舞、荡秋千、躲迷藏、下棋等等。

三、第三颗神奇的树种

师:第三颗神奇的大树种子,是一棵心愿树。如果小朋友你是这颗奇异的种子,你想成为什么样的树呢?如果你想得到这第三颗神奇的种子,你必须学会一招,那就是会辨别树有哪些不同之处吧!

多媒体介绍树的种类,比较一下树枝的生长方向、色彩、外形的不同之处?

――比较一下松树和双叶芦荟的树枝生长方向有什么不同?

你可以用手臂的方向来表示他们的树枝是如何生长的吗?

你还知道其它树的树枝的生长方向吗?比如柳树等等。

――比较枣椰树和胡杨树的色彩有什么不同?

你可以从它们的树叶、树干分别说说色彩的不同?

你喜欢的树,它的色彩怎么样,你愿意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比较椰子树和枫树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

你觉得枫树的外形像蘑菇吗?还像什么呢?

你觉得椰树像什么呢?――风车

师:了解了他们不同,现在老师要问问小树,你想变成一棵什么样的树呢?

学生作品展示(小树的生日),请学生说说画中的故事,你觉得大树家族之间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大树服装表演、大树发型设计比赛、给小树过生日等等。

【教学反思】

一、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故事引导构图法

画家的作品之所以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这不光需要靠创意,还需要有合理的构图与不同的视角,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绘出优秀的作品。学生提起笔来往往给有一种“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的感觉,他们的创意非常好,但是因为构图凌乱不集中、偏局部等原因使得创意没有在作品完美的呈现。可对于构图的理论知识我讲再多学生也不敢兴趣,这里需要谈到构图与视角,情节处理的种种,弱化情节和强调情节等等,二年级的学生根本没有办法理解,也不知道如何去处理画面!如何让学生画画追求构图与视角呢?根据这些特点我在第二颗神奇的树种环节设计时,以一棵以每个树的结构部位展开的树和许多可以活动的动物处理这一难点,让学生把树的每个结构与小动物之间进行联想,说一说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且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可活动调整画面的构图方式来突破构图与视角的难点。学生也理解了完全可以选择大树的某一个部分开始绘画!儿童无边的想象力有了故事这一枚催化剂,使其产生对事物的“深刻”体验!对啊,我们的孩子是那么的可爱,他们的眼睛里充满着对大千世界探究和发现的渴望,当他们找到了一个可以展开想象的平台,还怕他们的画没有视点!

二、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体验“无弦”之美,让学生“有所为”

故事引导创作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讲一讲、演一演等互动、自主的形式,让学生“有所为”使其眼动起来,手勤起来,耳灵起来,用自己的智慧开启创造创作之门。“当孩子们在帮组下自己去发现那些基本规则时,他们学的最好!”――彼得・克莱恩!教师应从“一线”退居“二线”,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好“参谋”,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有为”。同时,通过直观的欣赏让学生去感受和思考,教师主动退到教学活动的“二线” 感受学生的创意,让学生引导学生绘画,自己发现的方式符合学生的注意规律,使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建构!

学生的绘笔不再停留在以前作画的框架里,突破了自己。那我们的教学呢,是否还停留在教材限定的框架中?限定了自己、主导着学生,他们思维的固着、定势折射出的是教学的缺失!故事引导学生创作的方法,促进了儿童肌肉控制和协调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儿童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因而,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给予儿童足够的空间,充分的创造自由、营造其自主活动的氛围,让儿童展开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动脑、动手,积极地去想去做。教师能在“二线”感受学生的创意,何不为一件乐事!

这是为什么

福建省安溪县官桥镇上苑小学三年级二班 林锴文

今天晚上,丁丁一回到家里就拿出书本,认认真真地背诵课文《皮球浮上来了》:“……吴文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叫大家去打水,水打来了,你一盆,我一盆,把水灌到树洞里,树洞里灌满了水,皮球就浮上来了。”在一旁吃食的猪爸爸听得入了迷,心想:吴文真聪明,我也学会了。

第二天猪爸爸一家人出去散步。只听扑通一声,小猪崽子掉进树洞里了,这可怎么办呢?猪爸爸忽然想起来了,昨天不是听了《皮球浮上来了》吗?这回可是大显身手的时候,人们再也不会说我们猪家族笨了。想到这儿,他就笑眯眯地对急得直喊救命的猪妈妈说:“不要怕,不要怕,我有一个很巧妙的办法能把儿子救上来。”

说完,他不慌不忙地从家里拿出脸盆到池塘里打水。水把树洞灌满了,小猪却沉到水底下淹死了。猪爸爸急忙把小猪打捞上来,他抱住小猪的尸体,伤心地哭了。猪妈妈气得大叫一声:“你这头笨猪呀!”就昏了过去。

猪爸爸到现在还不明白:皮球能浮上来,儿子为什么就浮不上来呢?(指导教师:廖彩治)

上一篇:语文课堂“小练笔”的实施策略 下一篇:中职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