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生呕心为血液 救死扶伤留美名

时间:2022-06-02 01:25:53

毕生呕心为血液 救死扶伤留美名

编者按:医师是一个平凡的岗位,又是一种神圣的职业。医师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病人,他肩负的是人命关天的重任。因此,医师需要有高超的技术,更需要有一颗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

医师的成才之路比其他专业人才要漫长。“干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对医师来说再确切不过。医师的成才包括业务技术和道德修养的成才。这两方面,除了个人的刻苦努力之外,还需要他的医学前辈、同事,甚至他的病人来帮助和指引。

达万明教授从事临床工作已四十多年,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社会阅历,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知名血液病专家,他对自己的成才经历有深刻的体会。他不图名利,不辞辛苦,愿意将自己的经验和教训留给后来者。

新时代需要一大批像他这样的医务人才,这是人民的期望,时代的呼唤。而发掘这些知名医师身上的精神价值,将为改善当前的医患关系提供启示。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电视连续剧《血凝》在全国热播,剧中身患白血病的女主人公最终被血魔夺走了生命。我们在对女主人公的命运感到惋惜之余,开始对白血病有所了解。

血液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疾病,治疗难度大、周期长,人们往往谈之色变。为了挽救更多的血液病患者,中国人民总医院血液科主任、血液病中心主任达万明致力于血液病学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前沿性研究40余年,创建了全军血液病中心及总医院血液病中心,他用技术、真情、毅力和病人一起与病魔抗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初夏的一天上午,我们走进了中国人民总医院血液科病房。在那里,达万明主任和他的团队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们的工作中,填满了各种与疾病有关的检查、诊断、化疗,还有造血干细胞移植。与达万明主任的交谈,我们领略了一个常人不了解的医学领域:对于我们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白血病意味着每年有数万名新患者的群体,加上恶性淋巴瘤、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血液病已经成为危及我们生命的大敌,也是医学界全力阻击的一大“恶魔”。

花甲之年的达万明坐在挂满锦旗的血液病区办公室,向我们介绍血液病的常识,他说起话来条理清晰、干脆利落、铿锵有力,我们感受到他的乐观、从容、亲切,很难把他与血液病这个充满着挑战、需要更多付出与牺牲的行业联系起来,当谈到血液、骨髓细胞之类时,他眉舒目展,口若悬河,让你不得不感叹,他不愧是全军血液学的学术带头人。

一路走来 坚持中成就梦想

梦想是蝴蝶的翅膀,有了它才有了翩翩起舞的舞姿。梦想是指路的航灯,有了它才有了抵达彼岸的成功。有时生活中的惊涛会让我们迷失方向,心怀梦想,才能坚定不移地抵达彼岸。

梦想起航:坚定而执着

1946年,达万明出生在甘肃永登树坪乡达家村,那是一片贫瘠荒漠却人情笃厚的土地。4岁那年,命运多舛的父亲不幸离去,哥哥赴朝参战,年幼的达万明从此和母亲相依为命。

母亲虽目不识丁,却有着中国传统妇女的远见。6岁那年,母亲送他去上学。教室是土屋土桌土板凳,四处漏风,他嫌冷,上了一节课就跑回了家。母亲耐心地开导他,他仍执拗不从。母亲生气了,含着眼泪说:“你不上学,长大有什么用,你知道不知道,咱这地方穷,就是穷在人都没有文化呀!”他从来没见过母亲如此嗔怒,在他的印象中,母亲总是一副慈祥的面孔。他不能完全理解母亲的话,但从母亲愤愤的情绪和话语中,知道上学对他,对母亲是多么重要。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别的孩子都纷纷辍学回家务农或跑外打工找光阴,可母亲硬是咬着牙让他学下去。

穷人的孩子懂事早,达万明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小学初中高中,来来回回二十多里山路,达万明一跑就是八年。1965年初秋,当他手执大学录取通知书、身着草绿色军装的一刹,一股青年人锐意进取一展宏图的豪气充满了他全身每一根脉管。

“高原大学”:勤勉而致成

跨进大学校门,正当达万明满怀希冀准备攻读医学基础理论课时,一场前所未有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淹没了包括他在内的整整一代人。

是一段特殊的时期,它使一个国家黯淡了十年,也破碎了一代青年的梦想;也是一个特殊的考验,它磨练了一代青年的坚韧隐忍,也成就了一批肩负社会责任感的中流砥柱。

回忆过去,达万明深有感触地说,苦难已不再是让人不堪的痛苦,而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因为那段困难的时期,造就了他坚强、执著的品质,培养了他改变自我命运、改变民族命运的强烈责任感。

七十年代初,达万明作为随队医师,跟着一支测绘队闯入了唐古拉山以西的一片无人区,上山前他给自己准备了一大摞和行李差不多重的书……

那里的平均海拔五千多米,强烈的紫外线,是个不动声色的“隐形杀手”。初来乍到的人不知“隐形杀手”的厉害,照常天天洗脸,结果,洗一次脸就蜕一层皮,火辣辣地发烧。倒是干裂的嘴唇经得住“考验”,不蜕皮,久而久之血痂越积越厚,脸色也越变越黑,活脱脱像个“黑非洲”。吃饭不敢狼吞虎咽,说话细声细气。

白天,达万明随测绘队外出,晚上与蜡烛为伴,裹着被子,手不释卷地啃那些生涩难解的“大部头”……终于,砖块厚的《实用内科学》、《临床药理学》、《鉴别诊断学》等,化作粒粒丹参滋润着他那空旷荒芜的心田,四十多万字的读书笔记,为他今后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投身“血液”:博观而约取

1978年,那是一个科学的春天,研究生制度恢复了,达万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医学院的研究生,主功血液病。

对于血液专业的选择,达万明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也可以说是医学实践让他作出了这个选择。他大学毕业后去了普内科,这是发烧,感冒,风湿、糖尿病都治的科,他发现走着进来,躺着离去的患者中,死于恶性血液病的最多,而每一个血液病患者的死亡都为他决心研究血液病的天平上增加了一枚砝码。

在北京医学院,达万明投师于我国著名血液病专家陆道培教授门下,成为导师的开门弟子。在导师的辛勤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下,他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完成了《体外快速测定白血病细胞的药物敏感性》和《半合成三尖杉酯硷对白血病细胞脱氧核糖核酸和核面积的影响》两篇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受到导师的高度评价。

“只有了解世界,才能追赶和超越世界。”研究生毕业后,临床工作中,达万明时常想起导师这句话,何况,做学术不能是井底之蛙!随着理论层次的不断提高,达万明决定出国学习。

1984年,达万明来到澳大利亚久负盛名的圣文森特医院做访问学者。八个月的时间,达万明就取得了富有成效的成果:他完成了《异基因骨髓移植后造血微环境重建的研究》论文,在国际上首次阐述了骨髓移植后造血微环境的重建过程;他和国际著名血液病专家彼格斯教授合作完成的论文《骨髓移植后造血细胞与基质细胞起源的研究》;1988年在英国出版的《白血病研究》杂志发表后,同样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八十年代末,达万明作为国家公派高级访问学者,来到了自体骨髓移植的发源地――法国巴黎国际自体骨髓移植中心。

在那里,他选择了《急性淋巴白血病人骨髓细胞液体长期无血清培养》这一难新课题,这是血液分子生物学发展中急待解决的难题之一。期间,不规律的饮食导致他胃病复发,他强忍着隐隐的胃痛,克服着高倍显微镜下观察过久而造成的视力疲劳和头晕,在两个月内连续完成了一系列的实验指标。之后,他又与法国教授通力合作,在世界上首次将“无血清培养法”成功地应用于临床,初步进行了MAK细胞对急性白血病细胞杀伤性研究:建立了急性淋巴白血病细胞体外克隆性生长的方法,与此相关的两篇论文,在国际权威医学杂志相继发表,为祖国赢得了国际性声誉。

一片丹心 奋斗中创造辉煌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为了达到攻克血液病魔的顶点,达万明数十年如一日奋战在救死扶伤的临床第一线;他是一个兢兢业业的科研工作者,数不清的日日夜夜埋头于实验室内刻苦钻研……

拯救患者:医者仁心的终极意义

1983年对达万明而言是个特殊的年份,那一年,他从死神那里夺回了第一位癌症患者。

当时患了晚期恶性淋巴瘤的青年陈XX在父母的坚持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达万明。达万明认真检查他的病情后决定为他进行骨髓移植手术,骨髓移植必须进行造血干细胞培养,而该技术当时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万事开头难,面对白纸一般的现状,达万明并没有退却,而是迎难而上,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他和同事用土洋结合的办法解决了开展骨髓移植工作前一系列的技术问题和准备工作。

在科主任的支持下,达万明带领的治疗组,同陈XX一起度过了45个漫长的不眠之夜。奇迹出现了,曾被判为“死刑”的陈XX终于甩脱了癌魔的纠缠,走出了令人寂默的层流无菌间。

第二个、第三个……恶性淋巴瘤患者从层流无菌间里走出来。

半相合移植:医学名词背后的生命超越

“目前,治愈恶性血液病的唯一手段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与患者白细胞抗原即6个免疫标识(3对)均匹配时称为全相合,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最佳选择,但是,全相合的机会在同胞兄弟姐妹之间是四分之一,从骨髓库选择无血缘关系供者机会是十万分之一,所以并非每位患者都有机会配上全相合的骨髓。我国实施计划生育,多为独生子女家庭,相合的同胞供者越来越少,所以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具有特别的意义。”

HLA半相合技术一直是骨髓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热点。通过达万明的介绍,我们理解了半相合移植的重要意义。而作为全军血液学的学术带头人,达万明的工作绝不轻松:如何在原有半相合移植基础上进行新的突破,如何提高半相合移植治愈率,如何让更多患者得到救治,这一系列问题均需要他付出努力。尤其在原有半相合移植基础上进行新的突破,是最令他痴迷的事情。

1996年,达万明在国际首次系统进行了HLA半相合与自体骨髓混合移植的实验与临床研究;1997年,他又在国内最早应用HLA半相合移植治疗晚期耐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对复发、难治的晚期急性白血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获得良好临床疗效;2005年以来,他利用脐血代替自体骨髓作为“第三者”进行HLA半相合移植,证实其能促进造血重建,明显减少(轻)GVHD的作用,成功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显著疗效。此外,他首例应用远表亲HLA半相合加脐血移植治疗极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成功,已在临床推广。目前仍致力于各种类型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及难治性血液病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清肿瘤性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一道别样风景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近年来血液病治疗的重难点,它的实质是器官移植,准确地讲是异体造血系统与免疫系统的移植。与实体器官移植比较,它在去除病变器官(预处理)时采取了超剂量化学(放射)治疗,以清除受者造血和免疫组织,使移植入的供者造血干细胞植活,并重建供者型的造血与免疫系统。标准的清髓性预处理方案对于需代替治疗的造血与免疫系统的非恶性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合理或足够的,然而,对于治疗恶性血液病清除患者,骨髓造血组织,成功重建异体正常造血与免疫系统,并不一定能完全治愈恶性血液病。特别是对那些恶性程度高,难治和复发的患者,常规移植后的复发率可高达80%.如何解救这些患者的生命已成为面临的难题和热点。早在七年前,达万明在临床实践中提出了“普遍预防―早期干预―临床治疗”策略,他分析并优化了移植过程中各个技术环节,首先提出了“清肿瘤性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新概念,重点采用了“清肿瘤性预处理方案”,移植后残留白血病细胞的检测及免疫治疗。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达万明教授采用的这一技术策略使难治恶性血液病异体(包括半相合)移植后复发率降到30%以下,挽救了不少晚期患者的生命。这一创新成果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兴趣和关注。目前达万明教授仍在不断深入研究,继续完善“清肿瘤性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内容,以期进一步提高治愈率。

多重身份:医者之外同样精彩

“达则兼济天下”。达万明在国内外权威性医学刊物上250余篇,主编国内第一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专著,主编《现代血液病学》,《中华医学继续教育教材―血液病学》四期,并副主编或参加《白血病治疗学》《现代血液病治疗学》及《当代内科学》等的编写,承担国家、全军、省科委重点研究项目多项课题研究。

作为博士生导师,达万明近年来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研究生14名,硕士8名,同时为第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等院校的兼职和客座教授。组织主办全国及全军专科学术会议多次,主持和组织国家医学继续教育学习班并担任主讲。2006年帮助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304医院)组建血液科并任名誉主任。

作为科室主任,他所领导的血液科在医学界享有较高的声誉。主要特色是创造性的采用各类造血干细胞移植为主要手段诊治各类血液病,从80年代初以来,已对600余例患者进行了各类造血干细胞移植,为国内最早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单位之一;移植数量最多的单位之一;也是进行移植类型最多的单位之一。近十年来,该科室承担国家、全军及院多项研究课题,发表相关论文500余篇,主编和参与编写学术专著近30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军队科技进步奖多项。

上一篇:关于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 下一篇:油葵施用控释肥效果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