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架起一座桥

时间:2022-06-02 08:37:33

“在这个物欲、权欲横流的时代,当我们都丢失了娘和娘的精神世界时,彭学明是代表整个中国和世界在发问和寻找。我们究竟用什么来医治经济发展大于心灵建设所遗留的精神后遗症?”来自湘西的著名美学家张建永,在为《娘》所写的后记中,如此看待《娘》的社会价值。

文中的娘迫于生计,多次改嫁,却始终寻不到可以安身立命之地,只好带着儿女们四处漂泊。在几十年的动荡年月里,娘挨过打,受过骂,再努力也总被人欺凌嘲讽,真可谓“身世浮沉雨打萍”。

但对她来说,这些苦都不算苦,真正如刀子般将她划得遍体鳞伤的是她的儿子,是她疼了一生、爱了一生却常常对她横眉冷目、咆哮指责的儿子。唯有他,才能真正伤害她。

怎么会这样呢?彭学明绝不是电视新闻里常出现的反面典型。他有思想,有良知,尽管小时候不懂事,但长大后所做的一切全是以“为娘好”为出发点,可还是将娘伤得“体无完肤”。究其原因,我想是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着坚若铁墙的隔阂。他们就像两座相隔遥远的城。彭学明这边是富有都市气息的高楼广厦,娘身后是郁郁葱葱的树林与清澈甘甜的流泉,而横亘在两人中间的是漫漫的时光洪流。

谁家父母与儿女间没有矛盾?代沟并不是现代社会的特有产物,在任何时代都存在。假如两代人能一起努力,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便都可以幸福。只可惜,当时的彭学明不懂这个道理。他孤高地站在自己那一隅,命令母亲过来,自己却不肯多走一步。于是他年迈的娘,抛弃了倾注毕生心血的木屋与田地,颤巍巍地赶来,只为赶上儿子远去的背影。

娘搬来城市生活,可她儿子早已是一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常常忙得没工夫管她。娘只好无所事事地待在家里,“不能串门,就像砍了她的一双脚;无处说话,就像封了她的一张嘴;没事可做,就像捆了她的一双手”。娘好不容易在做小生意与麻将中获得点乐趣,又被儿子厉声呵斥。从此,她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每天如“望儿石”一般,期盼着那个不理解自己的儿子归家。彭学明啊彭学明,他只照顾了自己的面子与娘的身体,却丝毫没有关注娘荒芜的精神世界。

娘来城里,是为了依靠儿子。从她在自己那边的山崖一跃而过时,她就明白,自己大概再也回不到田园生活了。可她仍甘之如饴,因为她知道儿子在等她。

我常想,倘若彭学明曾坐下来认真与娘沟通,哪怕一次,也许都可以逆转这悲凉的结局。可他从来不曾思考娘真正需要什么,连问都不问,只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做着种种自以为对娘好的举动。这样的关爱未免太事倍功半——他不是不爱,只是不懂得如何去爱。

娘一直在退步在忍让,卑微到尘埃里,甚至连受委屈时都被儿子要求不许争辩。彭学明像一个暴君一样,阻塞了娘的谏言之路——哦不,连谏言都算不上,只称得上一些小小的恳求。娘,从未要求过他什么。

彭学明连倾听都不曾,谈何沟通?城市对娘来说是一个精致华丽的牢笼,她宛如一只弱小的鸟儿,再也回不去山林。困住她的,竟是所谓的儿子对她的爱。

我不想对彭学明做什么人身攻击。既然多年后他敢于直面过去,将这段过往和着血泪相诉,就说明他已在时间的磨砺下悟到了爱的真谛。

沟通,只有沟通才是解决家庭冲突的唯一途径。

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冲突在所难免,如同彭学明和他的娘,一个喜爱都市的繁华,一个习惯了田间的清幽。谁都没有错,错就错在他们没有好好交流。

若他们能架起一座桥,通过沟通相互理解,那么便可以在各自的领地逍遥快活。或者找到折中之道,不让娘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有了桥,娘便能找到回去的路,安然折返她心心念念的桃花源。

彭学明,只是世间亿万个儿女的缩影。他的故事随着娘的过世沉重收场。可放眼天下,又有多少家庭正重演着他所经历的悲剧呢?浮躁、爱面子、自以为是……如瘟疫般蔓延在青少年中间,严重影响着他们与父母的相处。

通过《娘》这部作品,我们可以经历一次人性的洗礼与升华,同时学会与父母沟通,学会体谅他们的辛苦。

不要再以爱的名义,束缚住鸟儿的翅膀。放开它,放开自己,让彼此都能自由飞翔!

上一篇:给我美好年华的老师 下一篇:退休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