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电视媒体的解释性报道

时间:2022-06-02 08:14:28

浅论电视媒体的解释性报道

【摘 要】解释性报道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深度报道形式并受到众多受众的拥护。较之传统纸媒和新兴网络媒体,电视媒体具有发展解释性报道的巨大潜力。本文主要探讨电视媒体发展解释性报道的优势以及如何充分发挥其优势促进电视解释性报道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电视 解释性报道 新闻传播

解释性报道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身处大萧条时期,为了迎合人们迫切希望了解经济衰退原因的心理,美国《时代》周刊改变了传统新闻报道的做法,将大量的事实背景引入新闻报道中,对新闻进行注释,这一举措造就了解释性报道,同时也成为深度报道的源头。20世纪60年代,随着广播电视业的迅猛发展,各种新鲜、快捷的资讯通过广播、电视等平台快速传播,报刊已经无法在时效性上同广播、电视进行竞争。印刷媒介为了能在与电子媒介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便在挖掘新闻深度和广度上下工夫。注重回答“why”和“how”的解释性新闻逐渐成为了印刷媒体的品牌。普利策新闻奖从1985年起也增设了“释义性新闻奖”来鼓励解释性新闻报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深度报道逐渐不再是印刷媒介的专利。1968年美国哥伦比亚电视台推出的杂志型新闻节目《60分钟》,成为第一档电视深度报道节目,《60分钟》的成功,掀开了西方电视新闻界深度报道的序幕。一批在社会上有影响,有丰富新闻工作经验的资深记者担任新闻主持人,在屏幕上对新闻事态进行分析、解释预测,为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在我国,同样经历了从报纸报道一枝独秀到电视深度报道异军突起的历史进程。1980年,中央电视台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具有深度报道性质的评述性电视新闻栏目《观察与思考》,此后《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电视深度报道栏目的推出,使得向深度努力日益成为广大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的自觉意识。从部级媒体到地方电视台都出现了一批以电视深度报道为特色的栏目。

然而,在众多电视深度报道栏目中,解释性报道不仅在数量上相对较少,在效果上也还未挖掘出最大的潜力。相比之下例如《中国新闻周刊》、《经济观察报》等以解释性报道发展起家的报刊媒体,则生机勃勃,并因其典型性赢得受众和市场。这不禁引人发问:电视媒体是否可以发展解释性报道,又如何在电视屏幕上发展解释性报道呢?

一、电视媒体解释性报道的优势

1、电视“快”、“广”、“活”的视觉冲击

报刊媒体长久以来一直是进行解释性报道的重要平台,由于解释性报道答疑解惑的特点而受到众多受众的拥护。但如今,长期致力于解释性报道等深度报道的报刊媒体,因为时效性的欠缺往往无法及时满足受众了解最新发生的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同时,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很难静下心来仔细品读新闻、分析新闻背后的信息。而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虽会具有时效性的为受众提供众多的与新闻事件相关联的超链接,来解析所发生的新闻,但受众仍很难在杂乱无章的超链接中了解到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然而,结合电视媒体传播速度快的特质,解释性报道具有极强的时效性,既符合新闻自身的特性也满足了受众对于最新资讯的渴求;电视是声画合一、视听兼备的媒介,这一特点使得其进行解释性报道的时候更加灵活,能将复杂难懂的解析变换成声音、现场画面甚至是多媒体动画,使得受众更容易理解新闻事件;再加上电视的广泛普及,广泛的传播范围,使得解释性报道可以用生动的形式、极具时效性地为广大受众解析新闻事件发生的因果始末。

2、对新闻事件多角度的叙事优势

美国电视新闻栏目《60分钟》的缔造者、执行制片人唐·休伊特曾说过:“如果我们能像好莱坞包装小说那样包装事实,我担保我们能把收视率翻一倍。”包装事实的实质是如何来叙述故事。新闻的本源是“事实”即故事,而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主要方法就是“叙事”,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一种最典型、最普遍、最具有影响力的叙事行为。①

呈现在电视屏幕上的新闻包含画面和主持人两个部分。画面是展示新闻最主要的方式,为受众呈现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拉近新闻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记者在事发现场拍摄的录像,经过剪接、编辑形成具有逻辑的新闻画面有极强的叙事能力。电视新闻解释性报道中的画面语言能逼真地再现新闻对象的原始风貌,比文字更具有可信性。受众通过观看画面就能够对新闻事件有直观的了解。辅配在新闻画面中的画外音,通过对新闻事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加以叙述,使得受众在观看画面的同时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也提高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程度。

主持人在电视解释性新闻中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他不仅要向受众叙述新闻事实,还要联系新闻发生的背景向受众解释新闻产生的影响甚至是未来可能呈现的态势。如果栏目中有专家联线,主持人还需引导专家,让专家对新闻事件加以细致的分析和解读。

无论是画面还是主持人所做的都是向受众叙述、解读新闻事件。较之于报刊媒体的解释性报道,电视解释性报道的强叙事性和解读能力,都使得受众更容易、更直观地了解新闻事件。借助电视声画合一的优势,受众不仅可以通过画面“亲临”新闻现场,也调动其情感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在新闻事件与受众之间形成互动,提高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程度。

3、背景材料的展示更为形象、直观

用“新闻背后的新闻”解释新闻事件的原因、影响、发展趋向及深层意义等内容为主要目的和主要任务是解释性报道的最大特点。在解释性新闻中,背景性事实反客为主,新闻的焦点集中在背景分析上面,背景的任务不是解释新闻事件的某一部分,而是用来诠释新闻事件的整体。②

电视媒体进行解释性新闻报道能够融合报纸网络在进行解释性报道时对背景材料深入、全面的运用。电视媒体以画面展示为主,对背景材料的展示方式也多种多样。例如,希望表现某种数据同比时间的变化,则可以通过具有动感的动画图像展示其变化过程、变化幅度。比起晦涩难懂的数据,更加形象直观地呈现背景材料、解释新闻事实。有些画面不容易表达的,还能够通过声音进行传达。声音对增强电视的真实感和感染力具有重要作用,在采访中,如果能记录下当事人的一句话,往往胜过编辑时的十句话,这种现身说法的可信性和说服力远远超过第三人的评析。因此,电视媒体在背景材料的展示上有着报刊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4、专家使叙事更加严谨、权威

解释性报道是典型的分析性新闻,其特点在于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侧重回答“why”和“how”,解释新闻事件或问题产生的必然性。无论是报刊媒体还是电视媒体,在进行解释性报道时都把解释问题的目光投向了具备专业知识、在专业研究领域有影响力和发言权的专家、学者。传统纸媒在进行解释性报道的时候,由于手法单一,表达形式较为单调,对事件的解读及背景分析缺乏与读者互动的机巧,同时由于文字对专业知识等解释上的刻板,往往使读者感到费劲。如此一来,使得对新闻的解析不深入甚至是可能错误,误导受众和社会公众。

然而,在电视媒体进行解释性报道的过程中就可最大程度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电视媒体用电视画面来进行传播,“眼见为实”,受众能够看到演播室中请到的专家、学者。电视媒体为了体现真实性、提高可信度、扩大影响力,会不遗余力地邀请在学界、业界有知名度、影响力和发言权的专家、学者为受众对一些专业性知识进行讲解;对一些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解释,甚至做一些具有建设性意义的预测。电视媒体据其自身的特点使得在专家的选择上更为严格,使得所进行的解释性报道更为权威、有意义。同时主持人和专家学者在节目中可以和观众形成互动,随着叙事的深入和事件的发展,在事件画面和现场音响的引导下,观众会对叙事过程得到的最大满足。

二、电视解释性报道的可持续发展

1、充分利用电视解释性报道的优势做新闻

首先,电视广泛的普及率和接受率为以电视作为平台进行解释性报道奠定基础。其次,电视媒介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也使得解释性新闻报道更具时效性,更能满足受众对于新鲜资讯的渴求。第三,电视媒体声画结合、视听兼备的特点,使得对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的解释以及相关背景材料的运用更加的直观、形象,较之报纸媒体上晦涩枯燥的文字更易体会和理解。

2、向互联网“进军”开拓网络电视平台

很多电视媒体都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络电视平台,增加关注度和收视率,解释性报道亦可通过网络电视台进行传播。在网络电视平台上开辟解释性新闻报道专栏:叙述最新新闻事件;进行专家解析;关注事件后续发展态势,同时互联网用户可以在看完报道之后跟帖留言,表达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媒体人可根据受众的跟帖、留言,请专家进行解答、分析新闻事件。如此一来,便形成了一个循环的系统,使得解释性新闻报道不仅是新闻到受众的单向传播,而是新闻到受众再到新闻的双向互动。

3、充分发挥电视传播的优势进行舆论引导

解释性报道在为受众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解释新闻事件或问题产生的必然性的同时也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引导意识,充分发挥电视传播的优势。例如对一些天文现象、气候变化等专业知识领域的解释性报道,需要请教各个领域的权威人士针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究其因果、解其困惑,为受众传授相关的专业知识,避免受众因知识上的欠缺产生愚昧的思想和行为。关于国家新近出台的相关政策的新闻,解释性报道需对其作用和意义进行科学分析和论证,让受众了解政策实施的作用及与其生活的相关程度、受益程度,通过正确地舆论引导,为政策、方针的实施创造有利的舆论氛围。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电视解释性新闻报道亦将蓬勃发展:吸收报纸网络媒体解释性新闻报道之所长,同时充分发展其优势,发挥其舆论引导作用。解释性报道同样能够在电视深度报道中独当一面。

参考文献

①李江岩,《中国当下电视新闻中“解释性报道”的叙事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②③刘勇:《深度报道采访与写作》,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学生)

责编:周蕾

上一篇:我国电视职场真人秀节目的发展现状 下一篇:我院神经内科开展优质护理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