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渠道引导,让聋生成为身残志坚的时代新人

时间:2022-06-02 03:40:22

多渠道引导,让聋生成为身残志坚的时代新人

摘 要: 社会、家庭、学校、自身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和教育的误区直接或间接地造成聋哑学生诸多的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直接影响聋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改革传统教育模式,运用新型教育方法引导,让聋生成为残而不废的时代新人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基础教育战线面临的突出任务。

关键词: 聋生 行为习惯 责任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聋哑人由于无法用语言跟外界交往,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障碍,其人生价值观念的树立、高尚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难度很大。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在家庭的“特殊”教育下,他们中有的集体主义观念淡漠,注重个人利益,追求物质享受,有的依赖别人不爱劳动,有的自卑自负不求上进。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聋哑人不能融入正常社会生活,形成了特殊的生活方式。全社会应该真诚地关心和帮助他们而不是厌恶和摒弃。尤其是广大特教工作者应该耐心地、不厌其烦地疏导和关心、教育他们。特殊教育学校在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时,为让聋生成为残而不废的时代新人,应注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对聋生进行自尊、自强、自立的教育

由于自身的残疾和由此形成的特殊的成长环境,加上社会上少数人对残疾人的歧视,他们心理上形成阴影,有的聋生甚至自暴自弃,消极思想严重。特教工作者要教会聋生学会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对自己的知识、能力等有比较合理的估价,既不妄自尊大,又不妄自菲薄,特别是要理性地对待自己的生理残疾,走出残疾的阴影,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同时,还要让聋生知道健听人并非是洪水猛兽,健听人也希望了解聋人,从而让聋生逐步消除对健听人的抵触、排斥和怀疑心理,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更要为聋生创造充满爱和赏识的心理环境,动员社会、家长和学校全体员工一起参与,让聋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树立正确的荣辱、是非观念,在爱的呵护和热情的鼓励中燃起自信,激发潜能。

二、对聋生进行社会交往知识教育引导聋生正确地进行社会交往

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一项多主体的活动,社会交往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规则和习俗。而聋生由于信息渠道的闭塞,对于社会规则和习俗的习得往往有限。针对聋生社会交往知识缺乏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各种阵地宣传文明礼仪知识,进行交往方法的指导,教给聋生必要的人际交往礼仪知识,因为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剂。在日常生活中,有的聋生在得到帮助时不会说“谢谢”,与人交谈时漫不经心,表情冷漠,不经过别人同意乱拿别人东西等。针对这一点,我应开展了一系列的礼仪教育活动,帮助聋生了解交往礼仪的重要性,教给学生必要的礼仪知识,教给聋生交往的技能,并讲究交往的艺术。交往能力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它有一个学习、训练的过程。交往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需要人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交往的场合,灵活运用,创造性地进行思想、情感、信息的交流,以建立和谐的交往氛围,实现交往的目的。如在探望病人时候应该说什么,不应该说什么;如何更好地判断一件事情而不是仅凭猜疑;如何准确地接受别人的交往信息,等等。

三、借助劳动体验培养聋生责任意识

由于各种原因,聋生普遍缺少一种责任心,具体表现在:做事不投入、虎头蛇尾、心胸狭隘。在集体活动和劳动中不热心、互相推诿、集体观念淡薄、自私自力,这在聋校中高年级表现得尤其突出。我认为学校应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获取责任感的体验,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使他们对别人也能有所奉献,具体应提倡劳动体验。在劳动过程中,聋生能经常接触到一些文化课堂上所接触不到的知识内容和语言环境,有利于扩大词汇,提高语言能力。由于我国聋教育事业不发达,绝大多数聋生毕业后直接走上社会参加劳动,而劳动生产的质量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劳动者素质主要是针对劳动本领、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劳动者的态度、遵守纪律、爱护劳动工具和劳动者成果这些优良品质而言。这就决定了体验中仅有劳动没有教育也不行。对聋生的教育如果不及时跟上,不使其具备劳动的优良品质,走出校门就难以跟上时代的需要,极易在大千世界中迷失方向以致堕落。因此聋校中的聋生劳动一定要在教师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下进行,让聋生在体验中认识劳动的意义和快乐,体会一种奉献和责任感,培养责任意识。

四、教师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习惯

聋哑生没有敏捷的思维,接受能力差,但是学生同样有分辨其真、善、美的能力,有力求上进的愿望。因此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示范作用的直观性,对聋生来说尤为重要。一个榜样可以胜过无数次的说教,为人师表是聋生品德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很近,也很亲,在与学生接触中,教师的作风、态度都能给聋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态度和蔼、关心同学、待人礼貌,聋生在各方面都会照他的样子做。比如聋生才开始进校时,往往不知道讲卫生,若老师们很注重形象,吐痰入盂、废纸扔进纸篓里,便很自然地模仿起来,教师再适当加以引导,聋生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养成。老师可以以身作则,让他们知道有许多人身残志不残、立志成才的事迹。还可以组织他们观看残疾人运动会的实况录像,让他们看到那些残疾人是如何克服困难、英勇拼搏的,从中吸取精神食粮,受到意志的磨练。教师应事事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即使道理讲得不多,也会对聋生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五、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让聋人看到成才的希望

一般来说,身有残疾的人大多心理自卑、脆弱,严重的还发展成抑郁症。他们比常人有着更多的坎坷与艰辛。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学生成长的环境,不断优化学生成长的环境,是残疾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从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关心和帮助他们,用奥斯特洛夫斯基、贝多芬、海伦・凯勒、张海迪等残疾名人身残志坚的典型事例来激励他们,让本地区甚至本校已经毕业的优秀残疾人现身说法,为他们作报告或召开座谈会,使他们相信残疾人只要努力就可以成才,残疾人是大有希望的,逐渐引导他们走出自卑的泥潭,变得自信、顽强、乐观起来,防止他们过早地对社会和自己丧失希望,走上自暴自弃的道路。

总之,聋哑人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千百万家庭和几千万残疾人的幸福,而且关系到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特教工作者把聋生培养成为残而不废、身残志坚的时代新人,建设思想过硬的聋人队伍,具有复杂性、长期性,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我们只要采取多渠道引导方式与方法开展工作教育他们,就能很好地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提高聋生各方面素质,健全他们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童欣.聋人高等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思考.现代特殊教育,2008,(5).

[3]孟繁玲.聋人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及对策研究.中州大学学报,2005,(3).

上一篇:享受成长的快乐 下一篇:在实训过程中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