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刺大肠俞为主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临床观察

时间:2022-06-02 01:56:57

深刺大肠俞为主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临床观察

[摘 要] 方法:将96例根性坐骨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56例治疗采用芒针深刺大肠俞为主,对照组40例按常规操作针刺大肠俞等穴。

结果:治疗组痊愈21例,显效27例,有效6例,无效2例;对照组痊愈7例,显效11例,有效18例,无效4例。两组比较,愈显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

结论:深刺大肠俞为主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有较好疗效。

[主题词] 坐骨神经痛/针灸疗法;穴,大肠俞;针刺深度

Clinical Observationon Treatmentof Root Sciatica by Deep Needlingat MainPoint Dachangshu(BL25)

LouBidan1,HuangZhigang2 (1.The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ofHunan CollegeofTCM,Changsha410007,China;2.Hospital of Staff and Workers,Changsha Cigarette Factory)

[Abstract] Methods  96cases of root sciatic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56cases)and control group (40cases).They were treatedbydeepneedling at mainpoint Dachangshu (BL25)with enlongatedneedle,and routineacupunctureat Dachangshu(BL25)and otherpoints,respectively.

Results  21caseswerecured,27markedlyeffective,6effective and 2 in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group,and7,11,18,4 inthecontrol group,respectively,with a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Keywords] Sciatica/acupther;PointBL25(Dachangshu);NeedlingDepth

坐骨神经痛是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的放射性疼痛,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疼痛综合征。临床上分为根性和干性两种。根性坐骨神经痛是腰骶神经根受损后产生炎性水肿而造成的疼痛,主要原因有椎体疾患,如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椎管内疾患如脊髓和马尾的炎症、肿瘤、外伤、血管畸形等,以及脊髓疾患如腰骶神经根炎、椎管狭窄、脊柱裂等,其中腰椎间盘突出是最常见的原因。笔者采用深刺大肠俞为主治疗该症56例,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治疗96例,全部病例除临床症状与体征符合根性坐骨神经痛诊断外,全部作腰部X线摄片或CT检查确诊,按就诊前后顺序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男41例,女15例;年龄19~75岁,平均44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4年。对照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18~72岁,平均43.3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4年。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一般资料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一侧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发生放射性、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用力及咳嗽、喷嚏时加重,腰部活动受限,腰臀部压痛明显,直腿抬高试验、颏胸试验阳性,部分患者膝、踝反射减弱或消失,小腿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腰椎X线摄片可见腰椎旁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椎缘增生;CT扫描可见腰椎间盘脱出。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主穴:大肠俞。配穴:环跳、殷门、秩边、委中、承山、阳陵泉、昆仑、阿是穴。操作:患者俯卧位或侧卧位,用6寸长芒针于大肠俞深刺,针尖刺向棘突间,深度为3~5寸,行提插泻法,使穴位周围产生电击样灼热感,并向患肢放射至足部。其余配穴均用50~75mm毫针按常规操作直刺,行提插捻转泻法。

2.2 对照组

取穴同治疗组。大肠俞与其他配穴一样用50~75mm毫针按常规操作直刺,行提插捻转泻法。

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痊愈:腰部活动范围、患肢肌力及感觉正常,自觉症状消失,直腿抬高80cm以上,生理反射正常。显效:腰部活动范围接近正常,症状基本消失,但劳累后患肢仍有轻度麻木疼痛,直腿抬高60cm,生理反射正常。有效:症状减轻,体征较前有改善,但患肢功能仍有障碍,足背感觉稍迟钝,阴雨天或劳累后加重。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

3.2 治疗结果(见表1、表2)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比较两组痊愈率和显效率,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疗效(P

差异有显著意义。总有效率差异无明显意义,P>0.05。

表2 疗程与痊愈率的关系

将两组患者3个疗程内痊愈率比较,经统计学分析,x2=8.7557,P

4 讨论

坐骨神经的分布、走向与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的循行有密切的关系,多数坐骨神经痛患者在此二经上有压痛点,故临床上多选取该二经上的腧穴进行针灸治疗。大肠俞是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位于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芒针是由古代九针之一的"长针"发展而来,《灵枢・九针十二原》云:"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可见采用芒针深刺,可以达到"通其经脉,调其气血""通则不痛"的目的。故深刺大肠俞,使针感至足,可以行气活血,通经活络止痛,气至而有效。

从解剖学观点看,坐骨神经来自L4~S3神经根。根性坐骨神经痛是由神经根附近组织病变,对坐骨神经产生机械性压迫所引起。针刺治疗本病,要想提高疗效,在选取腧穴时应考虑结合神经刺激疗法[1]。大肠俞深处是L5脊神经根出处,深刺大肠俞可以直接刺激L5神经根后支,有效抑制周围神经的兴奋性,并可以刺激脊髓释放化学传递物质,在这些化学传递物质的参与下产生镇痛作用。韩氏[2]在研究针刺镇痛过程中指出,针刺引起神经细胞释放内啡肽,发挥与吗啡类似的止痛作用。而且神经附近都有动脉、静脉伴行,针刺直接作用于神经根,使神经周围的血管扩张,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渗出及水肿得到改善,从而解除椎间组织的痉挛、水肿,缓解神经根压迫症状,达到治疗目的,改善临床症状。

针灸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并不能使增生的骨质缩小或消失,也不能使突出的椎间盘回纳,却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关键是针刺能起到镇痛、消炎、退肿的目的,故为临床常用且行之有效之法。

5 参考文献

1 谌桂芝.长针治疗坐骨神经痛100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1988;8(2):18

2 韩济生.中枢神经肽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学通报,1996;31(2):1

(收稿日期:20011105,赵昕发稿)

上一篇:农村医改阔步前行 下一篇:透穴为主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