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公园水土流失治理调研报告

时间:2022-06-01 11:26:41

元大都公园水土流失治理调研报告

摘 要:元大都公园景色优美,环境宜人,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健身、休憩的场所,是北京城中一道靓丽的绿色走廊。但由于种种原因,公园中还存在着一些秃地及白地,影响了整体的景观效果,且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影响景观效果,因而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十分必要。

关键词:元大都公园;水土流失;治理;调研报告

1 城垣遗址简介

公园的主景即元土城遗址城墙是由夯土建成。夯土是一层层夯实的,结构紧密,一般比生土还要坚硬,而土色不像生土那样一致,并含有古代的遗物,是土材质中较为结实的建材。在古代,是城墙、宫室常用的建材,在中国,最早在龙山文化时已掌握夯土的技术。最明显的特点是能分层,上下层之间的平面,即夯面上可以看出夯窝,夯窝面上往往有细砂粒。

2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的困难性

自明初废弃,元大都城北面城墙后经过700余年的风雨浸蚀,当初高达16m的夯土城墙现已风化为高低不平,起伏连绵的带状土丘。遗址土丘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且近年来每次大雨后四处流泥,遗址土坡日渐减低,大树根系,形成安全隐患,因此,治理水土流失刻不容缓。

经过调研,以下几点原因造成水土流失与治理的不易:(1)20世纪60年代以后,不断发生的挖取城墙夯土及各类违章建筑,对土城遗迹造成严重破坏。(2)附近居民喜好登高,经常在土城上部踩踏,致使植被不能生长,雨天被雨水冲刷而流泥。(3)2003年,公园改造时为追求一致的观赏效果,拔除了土城遗址上大量的原生杂草与护坡植物,如荆条、野酸枣等,造成了后续的水土流失。(4)公园改造设计在遗址土山上留有汀步,而水土流失现象正是以汀步为中心向两边扩散。(5)部分遗址土丘上乔木种植已过密,郁闭度大,下方的灌木与地被不易生长;金银木、柳树下由于植物根系发达,分布于土层表面,其它植物竞争不过它们,地表黄土,雨天流泥严重。(6)公园游人多,素质参差不齐,绿地踩踏现象严重,土层受外来作用十分变得十分坚硬,植物不能生长。(7)元大都公园内土多由遗址夯土风化淋融而成,因此,土壤板结、盐碱度大、肥力低,造成植物不易生长,植物叶色较正常偏黄。(8)个别地段不适宜冷季型草生长,且杂草较多,容易形成斑秃而造成水土流失。

3 改善公园土质与减轻水土流失可行措施的探讨

针对该问题,元大都领导与职工集思广益,提出了如下的解决方法与思路:

(1)遗址土坡上的各种灌木地被今后一律不拔除与破坏,若过高影响景观可进行修剪,遵循适地适生的原则,利用植物的发达根系固土护坡,减少可流动土层。

(2)收集荆条、野酸枣等土坡大量原生植物的种子,在适合的季节进行类梯田式播种,栽植沙地柏、马蔺、紫花地丁等地被植物,替代部分冷季型草,增大遗址植被覆盖面积,固土护坡。

(3)购进土壤凝固剂喷施与已发生水土流失的陡坡,或覆盖坡面防护网、植草板等,将大大降低流泥现象的发生。

(4)调查分析下雨时水的流向,根据地势与水痕等进行综合判断,合理设置排水沟、渗水井,有效减少雨水冲刷区域,减少流泥。

(5)适当提高路牙的高度将有效降低流泥到园路。

(6)重点景区铺装路面与绿地交接部分宜采用草坪格进行过渡,既规避了铺装盐害侵蚀,又隔绝了铺砖温度变化对草坪草的影响,还能缓冲游人的踩踏,一举多得。

(7)测土施肥,分析公园土壤的肥力组成,合理施用缺乏的元素肥料,均衡土壤养分。

(8)调节土壤酸碱性,公园的土壤偏碱性为多,重点地段可用酸性土壤改良剂,如硫酸亚铁中和土壤酸碱度,使植物生长更加适宜。

(9)铁元素对叶片中叶绿素的合成十分重要,而其在植物体内移动性很差,因此,可采用外喷铁剂的方法缓解部分植物叶色偏黄的问题。

(10)做好监督巡查工作,及时制止游人破坏遗址的相关行为。

治理水土流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元大都公园可持续发展的的必由之路。

上一篇:祁连林区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与对策 下一篇:浅谈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