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2005\食物中毒情况分析

时间:2022-06-01 08:53:07

东莞市2005\食物中毒情况分析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0)06-0134-02

【摘要】为全面掌握东莞市食物中毒的发生规律和流行特点,对2005和2006年度东莞市卫生监督所接到报告的65起食物中毒事故进行整理分析。65起食物中毒事故中,中毒人数1091人,死亡2人。集体食堂发生的食物中毒起数和中毒人数均最多,分别占总数的83%和93%。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集中在第二、三季度,致病因素以细菌性和有毒动植物性为主,加工不当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对重点单位的监督管理和对公众卫生知识的宣传,建立健全多部门协调合作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

【关键词】食物中毒;卫生监督

为全面掌握东莞市食物中毒发生的规律和流行特点,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控制和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现将东莞市2005、2006年发生的食物中毒情况进行整理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东莞市卫生监督所2005和2006年在全市范围内调查核实并依据《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1]确认的食物中毒资料。

1.2 分析方法:将确认的食物中毒按中毒发生场所类型、中毒原因、中毒致病因素、中毒发生的季节等等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2]。

2 结果

2.1 食物中毒基本情况:2005年1月~2006年12月,全市报告的食物中毒经调查核实确认65起,中毒人数1091人,死亡2人;其中2005年39起、中毒774人、无死亡,2006年26起、317人、死亡2人;2006年的中毒起数和中毒人数都比2005年有所下降。2005、2006年食物中毒基本情况如表1。

表1 2005、2006年食物中毒基本情况

中毒起数构成比(%)中毒人数构成比(%)死亡人数构成比(%)

200539607747100

20062640317292100

合计6510010911002100

2.2 食物中毒流行特征

2.2.1 按食物中毒发生场所的类型分析:集体食堂是主要的发生食物中毒的场所,占全部的83%,饮食服务单位、家庭等其他场所占的比例较小,约占6%、9%;发生在集体食堂中毒事件引起中毒的总人数和平均每起中毒事件引起中毒人数在所有场所中都是最高的。详细情况见附表2。

表2 按食物中毒发生场所类型分类

场所2005年2006年合计

起数构成比(%)人数人/起起数构成比(%)人数人/起起数构成比(%)人数人/起

集体食堂3487732222077278145483101019

饮食服务单位383211141616464812

家庭2510541518569285

不明0-0-14551255

合计3910077420261003171265100109117

2.2.2 按食物中毒事件中毒原因分析:加工不当在2005、2006两年的中毒原因构成中均占主要地位,分别为78%、68%,两年平均占75%,为主要的引起的中毒的原因;其他原因,如原料污染或变质、熟食储存不当、误食有种等,占的比例较小,均在10%以下。详细情况见附表3。

2.2.3 按食物中毒致病因素分析:2005年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因素为动植物因素,构成比例达到51%;而2006年则为细菌/毒素因素,构成比例达到44%。从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中毒事件例数来看,除了动植物因素显著下降(从不20例降到5例)以外,其他因素在两年中变化不大。详细情况见附表4。

表3 按中毒事件中毒原因分类

2005年2006年合计

中毒起数构成比(%)中毒起数构成比(%)中毒起数构成比(%)

原料污染或变质382858

加工不当317818684975

熟食储存不当381446

误食有种132835

不明1331246

合计391002610065100

表4 按食物中毒致病因素分类

2005年2006年合计

中毒起数构成比(%)中毒起数构成比(%)中毒起数构成比(%)

细菌/毒素133315572844

农药131423

化学物3831269

动植物20515192538

不明252846

合计391002610065100

2.2.4 按食物中毒发生季节分析:

各季节发生食物中毒事件次数由高到低分别为第四、第二、第三、第一季节。分别从各个季节的中毒原因构成来看,第一、二、三、四季度引起食物中毒起数最多的的致病因素分别为农药/化合物(50%)、细菌/毒素(86%)、细菌/毒素(50%)和动植物(100%)。详细情况见附表5。

表5 按食物中毒发生季节分类

季度细菌/毒素农药/化合物动植物不明原因合计

中毒起数(季度%)中毒人数(季度%)中毒起数(季度%)中毒人数(季度%)中毒起数(季度%)中毒人数(季度%)中毒起数(季度%)中毒人数(季度%)中毒起数(季度%)中毒人数(季度%)

一1(25)12(32)2(50)9(24)1(25)16(44)0(0)0(0)4(6)37(3)

二19(86)249(85)2(9)36(12)0(0)0(0)1(5)8(3)22(34)293(27)

三8(50)116(51)4(25)62(27)1(6)10(4)3(19)42(18)16(25)230(21)

四0(0)0(0)0(0)0(0)23(100)531(100)0(0)0(0)23(35)531(49)

合计28(44)377(35)8(12)107(10)25(38)557(50)4(6)50(5)65(100)1091 (100)

3 讨论

3.1 从两年食物中毒基本情况来看,2006年的中毒起数和中毒人数都比2006年有了显著的下降,但是出现了1例化学性、1例动植物性食物中毒的死亡病例。说明我市预防和减少食物中毒的工作是成效显著的,但仍需要加大工作力度,常抓不懈。

3.2 从食物中毒发生场所类型及中毒原因分析集体食堂属于食物中毒高发场所。由于集体食堂就餐人数多,一旦引起中毒,都属于群发性,中毒人数一般较多;中毒原因主要为加工不当。东莞市制造业、加工业发达,工厂林立,集体食堂数目庞大,但是集体食堂的食品安全存在较多隐患:经营者卫生法律意识淡薄,管理及履行职责不到位,甚至存在未申领卫生许可证就营业的现象;从业人员人数多、流动性大,存在相当部分人员未经过卫生知识培训和领取健康证就上岗的情况,导致从业人员卫生知识水平低下;部分集体食堂未建立起保证食品安全、预防食物中毒的有效的规章制度,从业人员无章可循。

3.3 从食物中毒致病因素及季节分布分析2005年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因素为动植物因素,主要原因为2005年12月底连续发生了14起由于面豆加工不当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面豆是从北方新引进的蔬菜品种,其食用需要经过特殊的加工程序,否则极易引起食物中毒。经过全市多部门合作,共同采取有效措施,面豆引发的食物中毒成簇发生很快得到有效的遏制。除了这次面豆事件外,其余几个致病因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均依四个季度呈季节性规律变化:第一季度主要为农药/化合物因素,第二、三季度主要为细菌/毒素因素,第四季度主要为动植物因素。

3.4 从两例致死中毒事件来看,1例为木薯加工不当引起氰化物中毒死亡,另1例为误食工业盐引起亚硝酸盐食物中毒死亡。两例均为家庭煮食引起的食物中毒,提醒我们加强对市民食品安全知识教育的重要性。

4 对策分析

4.1 加强重点行业监督管理:根据东莞市的实际情况,将集体食堂管理作为预防食物中毒的工作重点。强化经营者是食品卫生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认真查找和消除食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食物中毒隐患,杜绝食物中毒的发生[3];强化从业人员岗位卫生知识、法律、法规的培训和教育,严格执行有效的规章制度,使之在加工、贮存、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符合相关规定,确保供应的食品卫生安全。

4.2 季节预警:健全食物中毒预警机制,针对食物中毒发生的规律及特点,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在食物中毒高发季节前进行预警。通过对重点季节、重点食品和重点场所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降低食物中毒的发生率和减少中毒人数;降低食物中毒死亡率和对社会的危害。

4.3 公众教育:利用电视、广播、宣传专栏、报纸、杂志、小册子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公众食品卫生知识和预防食物中毒的宣传,提高全民的卫生素质和食品安全防范意识,让公众了解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的常识,以提高公众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4.4 严控化学品:严格控制工业盐、毒鼠强等止其对食品的污染或误食,减少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发生。

4.5 健全相关制度:多部门协调合作逐渐成为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的利器,但与之相关的规章制度还没有完善。建立有效的协调合作制度,增强部门间在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工作中的沟通与协调,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14938-1994

[2] 卫生部卫生法制与监督司编.食物中毒预防与控制[S].1999.26

[3] 王立华,殷全喜,张秀红. 北京市2005年食物中毒情况分析.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6 ,13(3):197

上一篇:浅谈74例异位妊娠的护理 下一篇:浅谈输液反应中发热反应的发生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