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理论在日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6-01 07:20:38

衔接理论在日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旨在从线性的角度出发,阐述衔接理论,特别是连接关系在日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对日语接续副词“すると”的分析,说明了接续副词在篇章中发挥衔接功能的过程及其原理。篇章衔接手段的分析对阅读有着明显的影响,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文章,有效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外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对表示衔接手段的关键词给予应有的重视。

关键词:衔接理论;接续副词;すると;日语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2―0042―03

一、引言

在高校日语专业教学中,听、说、读、写、译是最为重要的显性化的几种能力。其中阅读教学是日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学生日语水平的重要尺度,直接影响信息收集的效率与效果,也影响其他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本文拟在分析阅读的本质、理解模式的基础上,将篇章语言学的衔接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研究篇章衔接手段的分析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促进作用,探索日语阅读教学的新思路。

二、阅读模式与篇章阅读教学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心理学家提出,心理语言阅读模式可分为“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模式和“相互作用”模式。“自下而上”模式是读者从词汇的语义解码开始,逐渐达到对篇章的理解,该模式只注意语言本身的结构,强调词汇的学习,忽视了上下文及其他因素的作用,低估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积极能动作用。这种模式是低层次的阅读过程,机械地把复杂的阅读过程简单化为个体对词的认知和理解,而忽略了高层次语言结构对篇章理解的作用。“自上而下”模式是从篇章开始逐渐深入到语法、词汇的理解,同时也强调读者的语言知识、第二语言的熟练程度、相关背景知识等。这种模式是高层次的阅读模式,但不是一个精确的理解和认知过程,而是获得信息选择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夸大了读者在阅读中的主观预测、推理等的作用。“相互作用”模式强调人们在阅读过程中总是同时运用“自上而下”模式和“自下而上”模式进行信息处理,实现了读者大脑中已知的知识和篇章信息的相互作用。

对阅读模式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影响阅读的因素不仅仅是语言知识,还包括心理因素和文化背景知识。其中,语言知识包括:篇章的语义与结构知识、语法知识、词汇的结构与语义知识。篇章教学是从篇章的整体出发,对文章进行结构分析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宏观角度出发,将篇章作为一个整体处理,指导学生从篇章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结合语境来理解篇章的结构、中心思想,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等,既注重语言形式,又注重语言功能,而不是只停留在对目的语单个词、句的表层分析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篇章中的有用信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能力。

三、篇章的衔接手段

成功高效的阅读理解不仅要求读者有扎实的语言知识,还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和理解能力。阅读时读者可以通过篇章的衔接手段,推导出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获得文章深层次的理解。Halliday和Hasan将衔接方式分为指称(refer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cohesion)。后来Halliday又把替代与省略合并成为一类,这种分类也是最流行的。这些衔接手段中,连接又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它不同于指示、替代和省略,因为连接关系不是照应关系。但是它标示着一种只能通过参照篇章其他部分才能完全理解篇章的关系,因此是一种衔接。而连接关系通常是通过连接词、一些副词或词组实现的。本文以日语中的接续副词“すると”为例,探讨衔接手段的一个方面――连接关系在日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接续副词功能的起始

接续副词是接续成分之一,包含大部分的接续词,如表示并列的“および”“また”,表示添加的“しかも”“なお”,表示选择的“または”“それとも”,表示接续的“したがって”“だから”,表示转折的“しかし”“けれども”等。接续副词所承担的“衔接功能”就是指把先行叙述内容和后续叙述内容以某种关系结合、衔接起来的功能。如:

例1そんな、ボクは「ママのお腹の中にいたに病になって、それでの手と足ができなかったんだと明していた。すると、子供たちは「フンと得して、それ以降はなかのよいび友となってしまうのだった。(乙武洋匡《五体不足》)

(译文)当时,我回答他们说:“我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生了一场病,所以没长出手和脚。”“噢――”听了我的话,孩子们一起发出赞同的感叹。自此以后,我们便成了好朋友。

在例1中接续副词“すると”所承担的“衔接功能”就是指把先行内容“ボクは明していた”和后续内容“子供たちは得して友となってしまうのだった”,以承接关系结合、衔接起来,即表示后一事件承接前一事件。

那么,“衔接功能”所涉及的范围是什么呢?即该功能始于何处,又终于何处呢?

首先,“すると”的“结合、衔接功能”始于对先行内容 “ボクは明していた”的叙述之后。其次,该功能终于对后续内容 “子供たちは得して友となってしまうのだった”的叙述之后。

(二)接续副词的内部功能

如上所述,接续副词的“衔接功能”(结合、衔接功能)中,包含着功能的开始和结束。功能的开始位于对先行内容的叙述之后,功能的结束位于对后续内容的叙述之后,在“再叙述”之前。因此,“衔接功能”也总是在对前后两个事件的叙述之后、“再叙述”之前起作用。而所谓结合、衔接功能就是在表1中用表示的,把后续内容夹在中间、进行管辖的功能,我们可称之为“支配功能”。

接续副词内部意义承担着“衔接功能”的关系构成功能,同时还承担着“题材表示功能”。而承担“题材表示功能”的“题材概念”总是孤立地存在着,必须要将其与先行内容结合起来才能确定其内容。如:

例2すると、子供たちは「フンと得して、それ以降はなかのよいび友となってしまうのだった。(乙武洋匡《五体不足》)

接续副词“すると”的“内部意义”(题材概念)承担着“题材表示功能”,但是这种孤立的存在是不稳定的。例2必须要与其前面的“句子”结合成“篇章”,如:

例3 そんな、ボクは「ママのお腹の中にいたに病になって、それでの手と足ができなかったんだと明していた。すると、子供たちは「フンと得して、それ以降はなかのよいび友となってしまうのだった。(乙武洋匡《五体不足》)

承担着“すると”的“题材表示功能”的“内部意义”为了决定自身的内部意义,要在自身的位置中引入先行内容“ボクは明していた”。这是因为,孤立的单词本身总是无法确定接续副词的“题材表示部的内部意义”。为了确定自身的内部意义,要在自身的位置引入先行内容。我们将这种功能称之为“引入功能”,很显然这种“引入功能”在篇章中起着“意义链接”作用。因此,这种“引入功能”就是接续副词“题材表示部的内部意义”所承担的“衔接功能”。(三)接续副词的引入内容与支配内容

接续副词内部存在着两个功能,一个是支配叙述内容的“支配功能”,另一个是引入先行内容的“引入功能”。“引入功能”与“支配功能”是接续副词的“内部意义”,是同时存在着、相互呼应的两个功能。如:

例4 私は少し心持がいと答えました。私は心持がかったのです。すると今度は御さんがKに同じをけました。(夏目漱石《こころ》)

(译文)我说心情不大好。我确实心情不好。这时小姐又同样地问了K。

在例4中,“すると”的“引入内容”就是用“”表示的部分,“支配内容”就是用“”表示的部分。无论接续副词“すると”存在与否,这种呼应关系都是存在的,只是“すると”使这种呼应关系更加显现化了。我们可以将这种现象解释成为,接续副词对“引入内容”与“支配内容”进行的关系确定。

(四)接续副词的呼应关系

在不同的篇章中,相互呼应的接续副词的“引入内容”与“支配内容”是各异的,每个篇章也是独一无二的。但是,通过接续副词衔接起来的“引入内容”与“支配内容”之间的呼应关系是基本固定的。通过接续副词衔接起来的“引入内容”与“支配内容”之间的呼应关系,才是接续副词的意义。例如,接续副词“すると”的“意义”与“用法”如下:

意义:认定“引入内容”(标记为A)与“支配内容”(标记为B)存在着前提与结果的呼应关系。

用法:分为时间上的呼应关系和逻辑上的呼应关系。

1.前提与结果之间存在着时间上的呼应关系

例5 A私には墓参と散との区が殆んど意味のように思われたのである。するとB先生の眉がちょっとった。(夏目漱石《こころ》)

(译文)其实,我觉得硬把扫墓和散步截然分开,是毫无意义的。这时先生的眉头有些黯淡了。

例6 A私はむずかしいをしてっていた。するとB奥さんが急に思い出したに又口をいた。(夏目漱石《こころ》)

(译文)我露出难于愉快的脸色不作声了。接着夫人像是忽然想起什么似的又说。

例7 A私はもう少し先まで同じ道をって行きたかった。するとので「あなた、あなたというB奥さんの声が二度こえた。(夏目漱石《こころ》)

(译文)我正想沿着同样的思路再问下去,这时听到夫人在隔扇后面,“喂,喂”地唤了两声。

例5、6、7中的衔接关系可以解释成为“Aト同ニB”或“AニイテB”。

2.前提与结果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呼应关系

例8 先生のこのは全く突然であった。しかも先生は私がこのにして答えられないという事も能く承知していた。A私はしばらく返事をしなかった。するとB先生は始めてが付いたようにこう云った。(夏目漱石《こころ》)

(译文)先生问得这样奇突,而且明明知道我不能回答。我好一会儿没有作声。于是他好像才发觉似的这样说。

例9 私のいた手は可なりいものであった。A母も私も今度こそ先生から何とか云って来るだろうと考えていた。するとB手を出して二日目にまたが私宛で届いた。それには来ないでもよろしいという文句だけしかなかった。私はそれを母にせた。(夏目漱石《こころ》)

(译文)我写的那封信相当长。母亲和我都认为先生总要有回音的。果然,在信发出的第二天,我又收到一封电报,只有一句话:“不来亦可。”我给母亲看了。

例8、9中的衔接关系可以解释成为“Aノ当然ノ果トシテB”或“AダトスレバB”。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篇章是由句子构成的语义整体,句与句之间相互衔接,语义上彼此连贯,具体的语义内容决定了用什么样的衔接手段来表示。因此,分析篇章的衔接手段对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丁维莉,陈维昌,车竞.篇章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2]魏静姝.语篇的衔接和阅读理解[J].外语教学,1996(01).

[3]韩礼德,哈桑著.张德禄译.英语的衔接(中译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马有伦.街接、语篇结构、图式与阅读[D].西南师范大学,2000.

上一篇:运动锻炼对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下一篇:谈手工制作――废旧物品的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