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思考

时间:2022-06-01 06:43:21

新形势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思考

摘 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5号令为工程质量监督模式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文章主要探讨为适应新形势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监督机构应如何转移自身的工作重点,运用适当的方法,对新形势下建设工程质量进行有效地监督。

关键词:新形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

1 现状分析

1.1 监督模式转变不坚决,执行力度不彻底

5号令的出台,为新形势下监督模式的转变提供了依据。但是目前,我区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沿袭了几年前的做法,以定人、定点、定时监督模式为主,虽已经开始逐渐地转变监督模式(如结合一定频次的抽巡查),但总体上转变还不够坚决,执行力度还不够彻底,政策宣传仍未深入人心。致使部分建设工程参加各方还未从过去建设工程“合验制”的思维模式中抽离出来,忽略自身才是建设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同时在社会上对质量监督机构职责存在误解,一旦出现质量问题,第一反应向质量监督机构问责,而事实上质量监督机构是对监督行为负责,各参建方才是对工程质量负有终身制。

1.2 质量监督事前控制针对性不强,形势单一

事前控制即可以避免返工,又节约人力物力。监督交底即体现监督的事先控制,同时形成预警和服务相结合的质量监督模式。目前监督机构对于工程的首次监督交底工作已越来越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总体上还存在针对性不强,交底形势单一等问题。使得对某些结构复杂、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工程监督交底工作流于形式,无法获得应有的效果。

1.3 监督力量较薄弱、技术装备落后

工程质量监督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目前监督机构人员的总体素质还不高,主要表现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现场实践经验,缺乏法律知识和全方位控制的能力。监督手段还多停留在过去的“敲、打、看、摸”上,技术装备落后,缺乏现代化的检测手段,落后于科技发展水平,影响工程质量监督的力度和深度,这直接削弱了政府监督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1.4 违反基本建设程序情况时有发生

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当地的经济建设发展,为招商引资提供有力条件,片面要求工程建设速度,不遵守工程建设基本情况,在工程不具备开工条件的情况下,要求先行开工建设。比如有些项目未进行施工图审查,先开工建设,后进行审查;有些项目未办理监督手续、施工许可,先行开工,实行“绿色通道”。这类工程质量监管难度较大,很容易出现质量隐患。

2 新形势下监督管理转变的模式及方向

质量监督管理模式与方法必须适应发展形势、管理对象和工作任务的变化,任何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是没有生命力的。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管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不断注入新的内涵,赋予新的要素,体现新的特征。只有不断增强监管工作的适应性、有效性和科学性,才能充分发挥监督效能,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新形势下质量监督工作中要抬头看准路,低头拉好车,努力做好“三个结合”,即转变理念与改进方法相结合,夯实基础与抓住重点相结合,强化监督与做好服务相结合。根据监督机构改革和建设发展需要,突出抓好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断探索新思路。监管工作不仅要全力拼搏,还要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巧劲。要调整监督模式,建立起一种“执法严格、方法科学、手段先进”的工程质量监督运行保障机制。

3 工程质量监督的设想和建议

3.1 建立健全相配套的监督管理制度

规章制度是监督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保证。新形势下要紧紧围绕质量监管模式及方向的转变,本着有利于落实各方主体责任、有利于提高监管效能、有利于提升工程质量水平的原则,着重在制度创新上下功夫,着力构建与5号部长令相适应、相衔接、相配套的一系列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确保工作有力有序开展。包括建立监督执法检查制度,实体质量检测制度,工程质量监理报告制度,重大分项、分部质量危险源识别和报告制度,差别化管理制度,质量形势分析制度,信息化管理制度,质量评价制度,不良行为记录制度,工程质量预警制度,工程质量保险制度,质量监管与市场监管联动制度。

3.2 加快质量监督工作方式转变,加强建设工程参建各方责任主体意识

由于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工作性质和内容的转变,必将带来与之相适应的工作方式转变。随着工程监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健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微观质量应由工程监理单位实施监控,对每道工序进行检查,并层层把关签字,代表建设单位监督工程施工质量。而政府监督机构则应站在公众和社会的立场上,对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与工程实体及工程参建各方责任主体行为进行事先不通知的抽查,这种方式既避免了建设各方为准备上级主管部门检查而影响工期,又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工程建设的质量状况及各参建单位的质量行为,同时增强了监督检查的有效性及威慑力。

3.3 提高质量监督事前控制效率,做好分阶段交底工作

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交底不同于单纯的技术交底,而是一种综合了工程建设各个环节中关于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全面性、全方位的交底。其中既有对监督工作性质和方式的宣传与贯彻,也有对各参建责任主体质量行为的要求。既有对主体结构、使用功能等实体质量的监督检点,也有对组织竣工验收的监督重点,因此分阶段、分重点的进行监督工作交底更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在工程开工之前,监督工作交底的内容应该涵盖工程建设所有环节的各个方面,力求做到全面,完整;在施工中期阶段,比如基础阶段完成以后,或者主体施工开始之前,再次实行一次交底工作,交底内容可以集中对前一阶段各责任主体质量行为方面的不足,加以督促整改,其次是对主体结构实体质量的监督管理,侧重于主体结构工程的监督检点,施工中经常发生的质量问题等,通过二次交底对参建各方敲响警钟,确保结构安全;到了工程竣工阶段,可以围绕工程竣工验收的准备工作和组织工作进行交底。重点对住宅工程的一房一验,组织工程竣工验收条件、形势和程序等环节进行监督交底工作。

3.4 加强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与监督手段的科技含量

应当积极推进质量监督机构及人员资格认证制度,今后质量监督人员不仅要通过书面的考试、还要求对现场实物质量及参建各方质量行为检查监督能力的考核,同时增加质量监督人员的业务与政治思想方面培训次数与培训质量,打造一支技术精良的质量监督队伍,使其具有较强的技术判断能力和行政执法水平。而就提高监督手段的可以含量而言,可以增加新型检测设备,以数据说话,从过去常用的“敲、打、看、摸”上转变,这样可以使得质量监督工作更加具有力度和深度,也更加具有说服力与威慑力,从而加强政府监督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3.5 结合地方政府部门,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

结合建设工程基建手续受理部门,做到信息共享,对违反建设工程基本建设程序的项目严格查处,杜绝手续不全,违反基建程序的建设工程,发现此类工程,一律不许开工建设,违反基本建设程序的,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出处罚。从而从根本上杜绝此类工程造成的建筑工程质量隐患。

3.6 加强防治住宅质量通病的监督管理

治理质量通病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应该由政府、建设、承包企业和施工现场、建筑市场监督联动,实现质量监督管理系统性和综合性,针对实际情况,可以选择几个主要通病作为防治目标,例如渗漏、裂缝等,广泛组织工程建设各方开展创建无质量通病活动,多举办优质工程观摩,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保证防治的实效性,同时加强对参建各方新规范、新标准的培训,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新标准技术,有利于提高技术措施的针对性和质量检查验收的规范性。治理质量通报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必须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效。

上一篇:地下室顶板渗漏产生的原因与预防 下一篇:防洪堤施工中旋喷桩施工技术优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