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集资诈骗罪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时间:2022-06-01 04:30:20

论集资诈骗罪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作者简介:邹淇曲,西南科技大学2011级刑法学研究生。

摘 要: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司法解释的方式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等犯罪活动作出了明确的解释,这为各级人民法院在审理集资诈骗案件时提供了指导意见。但在司法实践中,对该罪的主观方面认定仍存在较大争议,尤其是该罪要求行为人具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主观故意。但何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其应如何认定?实践中没有统一标准,理论界亦无统一学说。

关键词:集资诈骗罪;主观方面;非法占有

一、“非法占有目的”的内容

根据我国《刑法》192条之规定,构成集资诈骗罪,行为人须“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如何理解“非法占有目的”的内容,对本罪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对“非法占有目的”内容的理解,理论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是“非法占有目的”的内容为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所筹集资金的“占有权”的目的。其集资的目的,是为了“暂时占有”筹集资金,而非“永久占有”筹集资金的所有权。其理由是,《刑法》将集资诈骗罪规定在第三章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而非第五章的“侵犯财产罪”中,由此可见,本罪侵犯的主要客体是国家的金融秩序,而不是财产的所有权。

第二种观点认为,“非法占有目的”是指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所筹集资金的所有权,也即“永久占有”筹集资金。笔者认为此种观点是合理的。从刑法条文对“金融诈骗罪”一节来理解,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八种金融诈骗犯罪有的条文要求行为人必须具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而有的没要求,但由于其均为诈骗罪家族内的犯罪,其与诈骗罪属于法条竞合的关系,因此,包括集资诈骗罪在内的所有的金融诈骗犯罪在主观上均应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也即非法占有所诈骗财物的“所有权”。

二、“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以特定犯罪目的为犯罪主观构成要件的犯罪,必须要证明行为人在实施该犯罪行为时具有该目的。由于非法占有目的是行为人自身内心的一种心理活动,这是他人无法捉摸的。大多数人在集资诈骗归案后均百般抵赖,妄图逃脱法律的制裁。笔者认为,非法占有目的虽然是行为人主观上的一种心理活动,但其会通过行为人的客观行为反映出来,在司法实践中应当结合行为人的客观行为来认定其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最高人民法院1996年12月26日做出的《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列出了四种行为具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主观意图。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下发的《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对包括集资诈骗罪在内的金融诈骗罪中认定“非法占有目的”作了明确的规定。2010年12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再一次明确了“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上述司法解释对于认定集资后携款逃跑、挥霍,或者使用骗取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等主观上具有明显的非法占有目的的行为认定较为容易,而对于除此之外的如诈骗后无法返还的,以及明知自己无偿还能力仍然大量集资等问题就显得很复杂,这也是在实践中认定的主要难点。

笔者认为,在认定行为人在实施集资行为时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不能简单依照行为人的口供,而应其客观行为或者客观事实,查明以下几个事实来加以证明。

1.应查明行为集资的目的

在司法实践中,行为人并不会平白无故地集资,而会以一个项目为集资缘由,这样方能获得他人信任,使集资顺利进行。此种情形下,便需要对行为人的“项目”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查明。若行为人的项目确实真实、合法,由于其资金有限才向他人集资,则不好认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但有的行为人只是为了非法集资而虚设项目和单位,并以此为幌子骗取他人信任而集资;或者行为人将筹集资金用于违背自然规律的虚幻项目①,则应认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2.应查明行为人对筹集资金的处置情况

行为人在取得集资款项后,根据其对筹集资金的处置情况,也可以推定其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因为对筹集资金的运用,直接反应了行为人对筹集资金的主观心态。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的相关规定,如果行为人将筹集资金的全部或者大部分应用于真实、合法的经营项目,则应排除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反之,应认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但该司法解释中第四条第一款中“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与“行为人部分非法集资行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对该部分非法集资行为所涉集资款以集资诈骗罪定罪处罚”的表述存在一定的冲突。如行为人筹集了100万资金,其只将60万元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根据第四条第一款,不能认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但根据后者表述,则应对其剩余的40万元以集资诈骗罪论处。

3.应查明行为人不能归还筹集资金的真实原因

当行为人因不能归还筹集资金而案发时,不能简单地仅因其不能归还的数额较大而认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将其以集资诈骗罪论处。任何生产经营活动均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行为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尽责勤勉,且其主观上具有回报意图,但由于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失误、经营不善或者受到金融危机等不可抗力的影响,导致其血本无归而无法归还筹集资金,则不能认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综上所述,要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不能仅凭行为人的口供或者审判人员的主观臆断,而应结合行为人的客观行为来加以推定。否则,可能导致纵容犯罪或者扩大打击面的情形。(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注解

① 此种情形下,行为人所实施的违背法律、科学、实施的虚幻项目,由于其违反法律规定,将受到法律制裁;或者违背自然规律,无法取得预期回报,根本无法增值,也就无法使他人的到回报,因此,应认定其具有不回报的非法意图。

参考文献:

[1] 赵秉志、许成磊:《金融诈骗罪司法认定中的若干重点疑难问题研讨》,姜伟主编:《刑事司法指南》,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 王立志:《论集资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上一篇:基于GSM基站辐射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探讨 下一篇:新型城镇化是下一轮经济增长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