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慕容氏汉化探析

时间:2022-06-01 01:58:41

摘 要 鲜卑族作为我国古代少数民族而言,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十六国时期的鲜卑墓容氏诸燕―前燕、后燕、南燕政权的两个突出的汉化表现, 并指出其汉化特点,典型地表现在尚未分裂为诸燕的前燕政权中, 大量的汉族士人出仕前燕在十六国时期一个特殊的历史现象, 有力地加速了它的封建化进程。

关键词 鲜卑族 诸燕 封建化 慕容氏

一、鲜卑族慕容氏的起源

鲜卑族是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其族源属东胡部落,兴起于大兴安岭山脉。是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先世是商代东胡族的一支,秦汉时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至西刺木伦河流域。曾归附东汉。匈奴西迁后,尽有其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万户均并入鲜卑,势力逐渐强盛。在西晋时鲜卑族分为三大支部,分别为东鲜卑、北鲜卑和西鲜卑。而慕容氏就属于东鲜卑一脉。之后慕容部的慕容创立大燕国,史称前燕。

“慕容”之称应当源自檀石槐时期的中部大人“慕容”,作为姓氏固定下来是从慕容@开始的。慕容氏起源问题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过程中,统治者对其族属认知的共性问题。在民族心理上,少数民族政权首领对华夏的认同,是这些少数民族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无论是提出“其先有熊氏之苗裔”,还是将祖先追溯到高辛氏后裔,都认为鲜卑慕容氏是流落夷狄之地的华夏子孙。这种比附的目的不会是只将鲜卑慕容氏的祖先追溯到华夏始祖黄帝身上就完结的,换言之,“华夷共祖”思想的落脚点应该是在黄帝及其子孙居住的中原之地上,中原地区自然成了慕容@祖先的居住地。

五胡十六国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其中鲜卑慕容氏及其所建立的诸燕政权是这一时期极具代表性的民族及政权,它先后建立五个政权,疆域囊括东北及华北地区,其间经历了亡而复兴的过程,前后绵延近百年的历史,几与十六国相始终。而且统治者重用永嘉之乱后流落到辽东的赵魏士族,双方结成紧密的政治同盟,慕容氏因此而崛起,完成了统一辽东和南下中原之大业,辽东时期即入仕的赵魏士族成为此后贯穿诸燕的一股极其重要的政治力量,其政权也因此表现出较强的汉化色彩,这在民族矛盾比较激烈的五胡十六国时代是非常突出的现象,而这些赵魏士族不仅为慕容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慕容氏的汉化起到积极了作用,加速了他们的封建化进程。

二、鲜卑慕容氏的汉化简介

“汉化”是中华各少数民族同华夏文化相融合,并改造本民族文化的一种历史现象,它是一元主体、多元格局中华文化形成的重要渠道。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由于汉族人口众多,生产力和社会制度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始终是起主导作用的主体民族。因而,以封建化为实质的汉化就成为一种使少数民族文明化迈向进步的历史运动。五胡十六国这一时期,对于华夏文明的承启和发展显示出极其突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最终为后来隋唐的繁荣奠定了文化基础乃至形成中国整个民族文化特质的重要一环。

“汉化”方式并非通过暴力手段进行,主要是上层精英通过行政手段,自上而下推行,其目的是为了推进本民族生产方式,巩固中央政权。在慕容改革的历史条件下,与以前本族所具有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性质的落后文化和习俗相比,儒家文化反映了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优越性。慕容把汉族的先进封建文化作为他推动封建化和融合各族的工具,作为各族共同心理状态的基础,达到了巩固政权的目的,起到了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

三、鲜卑慕容氏的汉化表现

慕容氏诸燕较之十六国其它政权, 有两个突出的汉化表现,一为尊崇和学习儒家文化。这是鲜卑慕容部在意识形态领域汉化的主要表现。其渠道是以慕容氏贵族和权贵们在民族政权中积极提倡儒学,重视教育,培养精通汉学的士子儒生,使之前落后的鲜卑族意识发生质的变化而实现的。其二是任用汉族士人以加速汉化。综合鲜卑诸燕史实, 便会发现, 前燕进入中原前对汉族士人的任用程度最为突出典型。大量的汉族士人出仕前燕成了十六国时期一个特殊的历史现象。汉族士人陆续进入到前燕政权中, 对慕容部的封建化施加了最直接的影响, 从而有力地加速了慕容部的封建化进程。

1.尊崇和学习儒家文化

中国的儒家文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和他们以后的统治阶级思想家创造出来的文化, 反映了华夏族的思想观念意识。儒家文化作为古代中国最先进文明的文化代表和官方哲学,自诞生以来,就对周边少数民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西晋时期,儒家文化凭借着汉族政权在经济、军事上的优势, 对周围各少数民族产生了更为强大的感染力,这突出地表现在鲜卑诸燕政权尊崇和学习儒家文化上。

由于慕容鲜卑诸燕的历代君主及权贵们都十分重视汉族的封建文化,崇尚儒学,学习儒家经典,因此,他们几乎都是优秀的汉学者,其中不乏汉文化的热心者、迷恋者和积极传播者。他们学习儒家学术气氛浓厚,上行下效,致使蔚然成风,这在十六国时期是罕见的。

后燕开国君主慕容垂,在符坚伐晋失败后,引兵离开符坚向北发展,自称燕王。他致信符坚,说明叛离理由,在信中,慕容垂引经据典,文采飞扬, 显示了较高的汉文化素养。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敦崇儒学,工谈论,善属文”。慕容宝的儿子慕容盛评周公, 对周公提出大胆怀疑, 历代正统史书的溢美之辞。此种事例表明, 后燕与前燕一样, 仍然推崇和学习儒家文化。此种事例表明,后燕与前燕一样,仍然推崇和学习儒家文化。

2.任用汉族士人以加速汉化

鲜卑慕容氏所用的汉族士人主要是赵魏氏族,慕容氏与赵魏士族的结合,客观上是由于西晋末年北方战乱,赵魏士族为躲避战乱而迁徙辽西,主观上则由二者的相互需要而促成。赵魏士族需要有一个愿意接纳并能保证其地位的势力为依托,慕容氏则需要汉族士族的支持与合作。同时,二者的结合首先对加速慕容部等东北鲜卑的汉化过程,促进民族融合,发展诸燕经济,传播中原文化都起了重要作用。其次又使一大批文人保留下来, 成为其后北魏立国的骨干, 甚至影响到北魏改制。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氏先后在辽西和中原建立过五个政权,时间绵延百余年。其中多数政权在该时期占有重要地位,对当时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生活习俗方面, 慕容氏很早就仰慕华夏风俗,崇尚华夏礼仪。据传从慕容@的曾祖莫护跋时即仰慕华风,慕容氏之来源亦与仰慕华风有关。慕容氏之来源虽难以考究, 但从中却可看出自莫护跋时起,慕容氏已开始了汉化。慕容@的父亲率部众迁至辽东之北后,“渐变胡风, 遵循华俗”。慕容@以后的诸王更加仰慕华风,尊崇儒学,其汉化程度也随之加深。之后,慕容氏统治者还效仿东晋,以设置郡县的办法来安置赵魏士族,这样就可以使赵魏士族忠心地服务于慕容氏政权。

鲜卑慕容氏对赵魏士族的吸引和重用,巩固了其政权基础,有利于其势力的发展,而赵魏士族的政治、经济利益依靠诸燕得到保护。二者的结合在十六国胡族政权中是仅有的,其积极影响却远不止是两个集团的利益, 而有其深远的历史影响。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汉族封建文化的传播,慕容鲜卑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和思想意识都逐渐发生了变化。马克思指出:“依据历史的永恒规律,野蛮的征服者自己总是被那些受他们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恩格斯也说:“ 在长时期的征服中间,文明较低的征服者,在最绝大多数的场合上,也不得不和那个国度被征服以后所保有的较高的‘经济情况’ 相适应,他们为被征服的人民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采用了他们的言语。” 慕容鲜卑南下以后的发展进程, 证明了马克思、恩格斯总结的这条“历史的永恒规律”的科学性。

鲜卑慕容氏的封建化, 是在中原地区先进生产方式的包围下和封建文化的熏陶下, 潜移默化地进行的。因此, 慕容鲜卑汉化程度很深, 从生产方式到语言文字, 风俗习惯, 乃至心理素质最后都与汉族融成了一体,对一百年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更促使后来华夏各民族间文字、语言、文化等方面逐渐走向汉化,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友冰.“汉化” 刍议[J]. 史学理论研究,1998,(1).

[2]赵修文.金锋.包福存. 鲜卑族汉化与诺曼底贵族盎格鲁化比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8).

[3]李森.鲜卑慕容氏诸燕汉化考述[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98(4).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上一篇:那段藏匿二奶的日是子里 下一篇:房建工程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