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案导学搭建语文学习支架

时间:2022-06-01 11:04:25

以学案导学搭建语文学习支架

摘 要: 当今世界瞬息万变,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终身学习已成为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让他们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教师的一项教学任务,而学会学习也成为学生必备的一项技能。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改革,切实地提高课堂效率,让学案真正发挥它支架的功能,本文作者开展了“以学案导学构建语文学习支架”的研究,在此从研究背景、概念界定、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五个方面阐述了研究思路和初步成果。

关键词: 学案 语文 学习支架

一、理论价值

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学习策略研究的深入,以及人们对学会学习或者说“学会求知”的关注,中小学教育也开始重视学生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强调通过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实现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近年来,教学读物层出不穷,但很多读物是互相抄袭、大同小异的,且没有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和自己课堂进行教学设计,常常是让学生费钱、费力又没实际效果。同时,以各种“导学”名目出现的教学研究也不断面世,如“目标导学”“目标导向教学”等。这些研究在实践中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也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它们尽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但从教学模式来看,仍是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因此学生在学习策略和学习方式上还有提升的空间。课堂教学成为“有效教学”须达到三个“有效”:(1)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2)有效率:师生双方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投入的时间、精力与各种教育资源,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得到增长,身心素质得以进步、成熟,个性成长,创造力获得培养,以及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有提高。(3)有效益:教学目标要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且吻合的程度较高。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必须提高师生的教与学的有效意识。学案就能成为教和学的最佳结合点,成为学习的支架。

二、概念界定

1.学案导学

学案直接支持学生在教师辅导下的主动学习,主要内容是学生如何开展学习的任务要求、活动过程、支架工具、资源链接等(共享的网页格式更好),必须给学习者,它绝不是教案的替身。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2.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方法。

学习支架的作用有以下几点:(1)学习支架使得学习情境能够以保留了复杂性和真实性的形态被展示、被体验。离开了学习支架,一味强调真实情境的学习是不现实、低效率的。(2)学习支架让学生经历了一些更为有经验的学习者(如教师)所经历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体悟与理解。学生通过内化支架,可以获得独立完成任务的技能。(3)保证学生在不能独立完成任务时获得成功,提高学生先前的能力水平,帮助他们认识到潜在的发展空间。(4)对学生日后的独立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使他们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或构建支架来支持自己的学习。

3.以学案导学构建语文学习支架

我们尝试为学生搭建三级支架,使学生比较顺利地自主攀登到既定的目标。从单课学习来说,学生从预习、课堂到课后,学案起到的作用是如同支架一样,到学到一定程度时支架自然解除,学生能自主理解和分析文本,并生成新的知识和能力。从学案编制角度说,也经过教师编制、师生共同编制、学生独立编制三级梯度,最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并使这种能力逐渐发展成为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研究目标

1.“教”达到的目标

通过研究,促使教师多在“导”上下工夫:导学法、导思维、导创新,促使教师尽快赶上新课改的节奏,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2.“学”达到的目标

通过研究,培养他们语文方面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由学生利用教师编制的学案去预习分析新课内容,到学生可以和教师合制学案,再到最后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学案构建方式和内容,能确定要积累的素材和阅读文本的方向与内容,以及学习的重点、难点,从而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3.“教学”达到的目标

通过研究,一方面改善学生对教师教授内容的预期水平和注意状况,另一方面将教学重心前移至课前,教师也可以预知学生学习的问题生成,哪些可以不讲,哪些要作为重点、难点讲,从而及时修改教学设计,使语文学科能在“夯实基础,循序渐进,滚动提高,把握要求,精讲多练,提高效率”的道路上走得更踏实,语文课堂效率显著提高。

四、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不同课型学案的编制体例和流程。

2.依托学案,由教师“导”学到学生自己“学”得的方法指导。

3.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广泛阅读教辅用书、练习册,为设计学案内容提供准备。

2.案例研究法

通过公开课、研究课,进行研讨、相互交流,探求学案导学在新授课、研究性课题、练习课、高考专题复习课的组织形式、过程、步骤、评价方法等,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改进。

六、研究内容

1.研究学案编制形式,通过课时学案和专题学案、预习学案和自习学案、书面学案和电子学案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不同学段、不同空间都能运用语文学案这个支架。

2.研究学案编制内容,根据不同形式的学案,设计不同的流程,如新授课的预习学案有课前寄语、学习目标、词句积累、文学常识、问题思考、探究园地、拓展阅读等。其中,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能让学生懂得应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增强学习的动力和针对性,与前后知识的联系。这能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架设温故而知新的框架,建构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厘清所教内容的内在联系;能使学生形成一个较小范围内的知识框架,更好地把握所学内容,培养比较、辨析等学习能力;能让学生认识所要着重掌握的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激励学生想方设法重点突破。

3.研究学案应用方法,即在什么时候用,怎么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与教学设计相结合,优化教学过程。运用时注意模式化、活动化、个性化。模式化,即确立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无论课堂教学怎么运行,它都有基本模式可循。尽管学案可以写得各具特色,但应有一定的模式,以便于教师操作。活动化,即把栏目策划成活动系列。教师要把静态的学案看成动态的活动式学习方案,把每一个栏目策划成一个或几个学习活动。比如识记字词,可以让学生通过读、写、背、讲、听、问、查、演、评等活动进行识记,根据时空安排和学习需要灵活选取活动方式。个性化,即教师对学案的创新设计与灵活运用。教师通过自己创作和分享别人创作的学案成果,加以个性化理解,并进行个性化教学,把栏目菜单和活动方式打造成精品,彰显个人教学风格。

4.研究使用学案的活动评价方式,研究从哪些角度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怎么评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怎么评价学案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等。看学生学得是否高兴、主动、深刻。学案的每一个栏目都是师生学习过程中走向主动、深刻的创造和创新天地。看教师教得是否轻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课堂上实施“主动撤离”和“适时登场”。看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强调教师教学发扬民主。要把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选择,是否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是否与学生商量着进行,是否根据学情灵活使用学案,作为评价“学案课堂”的关键指标。看教师是否有开拓创新意识,我们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拓展创新有明确的三个导向:一要直通考试,让学生学有成绩,体验成功,增强自信;二要揭示通法,加强“双基”,建构思想方法,形成迁移能力;三要考虑联系生活、实践和育人,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实践与创新能力。

上一篇:高职院校研究性学习途径实践研究 下一篇:《论语》反义词的修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