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土气息洋溢于高中地理课堂

时间:2022-06-01 08:33:27

让乡土气息洋溢于高中地理课堂

【摘 要】乡土地理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把乡土地理有机融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既满足学生好奇心,又能引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因此,本人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且通过从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表现形式;乡土地理的利用中存在问题;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课堂相结合的教学策略等方面入手分析,旨在推进高中地理教学的革新。

【关键词】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案例编写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探索乡土地理案例教学。

一、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表现形式

(一)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

乡土地理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和实施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正确使用探究方法,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从家乡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选择合适的课题进行研究。例如:当今世界随着人口的剧增和工农业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苍南广大农村面临一个普遍的现象:农村生活污染明显呈上升态势。针对此现象可设计一些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农村目前生活垃圾污染的状况?学生通过调查分析造成污染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在讲授《土壤》这节课时,我带学生去野外观察,亲自动手,剥开土壤的剖面,让学生明白本地区红壤和水稻土不同之处,学生可以通过亲身调查,得出结论。

(二)将乡土地理加工成的案例结合到高中地理教学中

学生对乡土地理知识较为熟悉,感性的乡土地理信息编成的案例,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又促进学生树立起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热爱家乡的情怀。如:在讲授“城市区位的选择”我以崛起在希望的田野上的农民城——龙港镇为例,三十年前还是一个破败的渔村和一片杂草丛生的滩涂,如今变成一个繁华的城镇。学生通过收集资料,编写案例,寻找影响龙港镇发展的区位因素,学生就能很好的接受。再如新教材《地形对聚落的影响》这一课时,我以“苍南的九寨沟——莒溪碗窑”为例,让学生明白山区聚落形成与地形密切相关,从而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二、乡土地理的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少对乡土地理资源开发的意识

在传统教学中,不需要教师去开发新的地理资源,教师通常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对教师而言,乡土地理资源不知如何去教,更不知如何去开发与整合,这样乡土地理资源就难于在课堂中有效的融入,因而造成许多有价值的乡土地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二)师生对乡土地理资源的利用只停留在表面

在开发乡土地理资源的内容和素材上看,大部分教师偏重于知识点的运用,而忽视了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与融合。从乡土地理资源开发的主体来看,对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不够。从乡土地理资源的载体形式看,偏重于文本资料,而对其他形式的载体形式不够重视。很多的时候,学生对乡土材料的运用只能够编写出浅显的“素材文本”,而未能形成经典案例。

三、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课堂相结合教学策略

由于乡土地理环境对于生活在本乡本土的高中生来说是亲身可感触的,对于地理学的相关知识,他们是可以实地调查探索的。有效地将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教学相结合,将有利于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因此,结合本人多年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对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教学相结合进行探索,总结出以下策略:

(一)利用乡土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精心选题

从乡土环境中筛选出研究课题能反映当地的社会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与生态等重大问题,其研究成果突出地方特色,反映当地普遍关注问题,容易引起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注意,其科学的结论、合理的建议可为当地政府采纳,体现出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利用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可以选择许多优秀的课题作为教学内容。譬如在教授“旅游资源”时,教师可选择更为贴近的身边地理资源,不妨列举苍南的旅游名胜:玉苍山、石聚堂、望州山、玉龙湖、渔寮沙滩。在讲“中国的农业”时不妨结合一些我们身边的例子,如马站的四季柚;鹤顶山的高山云雾茶;岱岭乡的蘑菇;半洋村的马蹄笋等等作为研究性课题。

2.鼓励学生亲身实践,达成目标

可以利用乡土地理的区域性、空间性、开放性,让学生亲身实践,达成目标。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积累,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等。如:在讲授《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时,我以 “世界矾都——矾山”作为例子,利用周末时间进行调查研究,让学生研究影响矾矿工业区位?矾矿衰落的原因?矾矿整治的措施?学生围绕此问题进行调查,学生要搜集、整理矾矿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观只重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接受,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仅限于书本知识间的迁移,学生体会不到地理知识的实际价值。乡土地理的研究性学习把地理的学习从教室拉到了学生生活的空间,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不仅善于观察、社会调查访问、收集和整理资料,更乐于结合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比较讨论,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认真务实的科学观,提高团队精神。如在苍南马蹄笋生产基地——赤溪镇泗安村,调查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集体力量,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车间,了解实情,分别从气候、土壤、地形、生物生长的习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并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完成苍南泗安村发展马蹄笋的可行性报告,被温州安盛马蹄笋有限公司给予很高的评价。在解决问题的时,学生需要寻找资料,探讨对策,寻求最佳方法,这样无疑让学生思维得到锻炼,培养了学生创新的能力。

4.合理评价,促进发展

教师应对学生研究的过程和成果给予鼓励和帮助,通过对乡土地理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每一次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我都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每一个阶段都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去探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组织学生进行案例编写,教师并积极参与

乡土地理资源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教学内容更易为学生理解与接收,将地理学科领域从有限的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去,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可感的生活地理资源中去,实现教材由“素材文本”向“生成文本”转化,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乡土地理资源活化成一个个鲜活的教学案例,增强了案例的实用性。案例编写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1.选择一些典型的材料进行加工

首先是通过学生写小论文。如新教材的部分活动题作为写小论文的素材,如“城市交通环境如何的改善”,学生可以利用苍南县城目前的交通情况,编写案例。学生先了解灵溪镇的交通图,以及车站的布局,指出主要交通干线,如:104国道,温福高速公路,过境干道,温福铁路,以及客运中心,城南车站等。这样学生通过地图作为载体,联系课本所学知识,指出灵溪镇交通的状况,并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其次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编写案例。如对农村流动人口的调查,进行案例编写。以自己所在的乡镇为对象,让学生设计问题,然后逐一落实。如:矾山镇在第六次人口普查中有37863人,外出人口15546人,外迁人口占总人口百分之四十左右。针对此现象设计一些探究,学生可以自行设计问题,通过抽样调查。如:山区流动人口迁出与迁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流动人口对迁入区或迁出区经济发展产生如何的影响?流动人口的迁入对本地区的环境和社会治安带来什么影响?调查结束后,最终让学生写成案例,学生在编写案例时就基本掌握了“人口迁移”这节课的基本内容。

2.案例情景创设

案例情景的选取是授课的基础,是问题设计的载体。教师要对所授内容熟悉,把握重、难点和前后知识联系,在充分研究学生后选取背景材料,并且要在课堂教学时对一些目的性不强、相对简单的知识点进行必要的适当取舍。材料的出示要以文字内容为主,也可以结合图片,但最好紧扣教学目标,联系生活,关注热点,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将材料改写,力求以最精练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教学内涵。

3.案例问题的合理设计

传统教法往往只注重传授结论,而案例中的问题更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注重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答案。案例设计是通过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形成获取丰富的地理表象,再通过分析、综合、判断形成理性思维。因此问题的设计就成为案例编写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是钻研教材与学生实际。其次是充分结合案例背景材料。在《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教师让学生根据情景,提出如下问题。

(1)矾矿兴旺区位优势?

(2)矾矿衰落的原因?

(3)矾矿应如何整治?

(4)矾矿的环境污染的成因和治理?

(5)尾气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及处理办法?

……

这样就能把本节的知识点有机的结合起来,又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教师要亲身参与案例编写

案例的编写教师要积极参与。教师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编写的案例往往对教学作用更大,并能丰富地理教学资源。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老师应该起先锋模范的作用,不仅要教会学生编写案例,同时自己也要参与编写,丰富自己的知识。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一节中,根据苍南夏秋季节多台风,教师分析台风频繁影响我县进行较为全面分析,为案例编写提供重要素材,让学生对此有所了解,然后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问题。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并为案例编写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乡土地理融入地理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探索,正日益备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在实施中还有许多不成熟之处,仍需广大地理教师细心呵护。每一次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和案例的编写,都可能会提高教学的质量,并影响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高。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本文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在此,敬请各位专家评委给予批评指正,以利于我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古伟侨,浅谈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10/10

[2]黄汉阳、林少丽,结合乡土地理案例 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果——以潮汕母亲河韩江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2/04

[3]耿文强,基于乡土地理引课素材的运用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3/01

[4]陈珂,故乡水最美 故乡情最亲——例谈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利用乡土情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06

[5]杨士军.探究性学习教学示例[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上一篇:创建高效英语课堂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让语文课堂在精彩中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