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活水,渠清如许

时间:2022-06-01 07:19:58

“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陶老先生的这句话道破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对于初中物理教学而言应注重“生活化”,抓住生活注意活水源头,才能保证渠清如许.否则,缺失了生活背景的物理教学无异于“纸上谈兵”,学生的认知思维一片混沌.本文就生活化物理教学这一视角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分析,望能有助于初中物理教学.

1“生活化”初中物理教学的原则

1.1生活性原则

“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进社会”,这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恰恰反映了物理学科的生活性特征.为此,我们在组织初中物理教学时,要尽可能地从生活中的现象出发进行情境的导入,同时又要设置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解决生活中具体问题中去.要尽量地将学生学到的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问题.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探究《摩擦力》这节内容时,导入环节笔者设置了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带来了平时我喝水的不锈钢的茶杯,事先我在茶杯的盖子上抹了一些油,结果一个男生上来旋不开.问题生成了:“为什么平时能够打开的茶杯,今天打不开了?”学生会说“有油很滑”.有什么办法呢?学生很自然地拿起了讲台上的毛巾裹着茶杯盖旋,结果旋开了,这个事件在生活中很常见,学生大多也确实经历过这样的事.通过茶杯盖旋开前后对比接触面粗糙程度、摩擦力等概念很自然地生成了.

从生活中走进课堂,揭开了物理、科学的神秘面纱,物理概念的遥远感没了,同时课堂研究的是身边的具体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价值感,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

1.2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思考,提升物理知识、规律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性原则的本质在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心理机能,而不是进行灌输式教学.

1.3体验性原则

“体验”到的知识印象最深刻,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于知识讲授的过程,而应该让学生有亲身的感受,演示实验、分组实验遵循体验式原则,书本上有些生活化的插图,学生并不一定亲身体验过,如果能够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其自主体验,就能够激活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更乐于接受并融入到探究活动之中.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气体的压强》时,有个实验:“从倒置的漏斗口向下方吹气,乒乓球会掉下来吗?”(如图1所示)这个图片很生活化,但是学生没有生活经历,猜想的结果也就各不相同,为此笔者给每个学生准备了一套器材,让学生自己体验实验现象生成为什么是会这样的质疑.

这个小实验如果我们不让学生自主实验体验,直接用物理知识进行现象的解释,有很多学生肯定无法理解,亲自做一下实验后,对现象的印象深刻,也萌生出要运用知识进行解释的心理需要.

1.4渗透性原则

我们的物理教学核心内容还是要教给学生物理知识和规律,并在运用规律时沉淀解题的方法,生活化教学是知识教学和生活有机的渗透,将生活现象或实例渗透于概念、规律教学,感受生活化的课堂,将习题与生活情境有机渗透,解决生活化的问题.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磁体与磁场》这节内容时,课堂上渗透了一些与“磁悬浮列车”相关的知识,通过课堂学习,学生不仅仅掌握了磁现象,还对生活中磁的应用有了了解,很多学生更是为能简单解释磁悬浮列车的原理而感到自豪.

1.5创新性原则

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物理教学活动发展并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是在生活基础上的创新和生成,因此构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就是为了引导学生站在观察和发现的视角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解释,再进一步总结规律,实现认知结构的丰富化,接着再将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原先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是创新和开拓.

2“生活化”初中物理教学策略

2.1“生活化”备课

在上课前,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课程标准和大纲要求,做到脑中有结构,确保教学具有指导性和系统性,即备教材;要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做到心中有学生,确保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有效的,能够有效维持学生学习注意力,即备学生;要结合学情和教材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遴选出最适合学生、又能很好完成教学目标的方法,即备方法.“生活化”教学的备课如何实现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呢?

(1)结合教材中的物理知识,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找到生活与知识的结合点,并以此为发展点和课堂切入点,将生活与物理有机联系,接着制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通过这节课,能够学到哪些物理知识,能够解决哪些生活问题.

(2)制定生活化的活动单,笔者在教学中从知识和生活的联系出发,课前设置一个具体的活动,让学生结合对教材预习的理解,在生活中自主搜索一些与新知识有关的图片、生活现象,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初步了解.

(3)生活化教具和学具的制作.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把生活中原本不属于实验室器材的物品搬到课堂教学中,能够给学生带来科学的真实感、规律的普适感,更能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

2.2“生活化”实验探究

生活化实验探究就是通过学生课堂上进行生活化的小实验、小体验来接近物理规律,整个物理规律的得到不是教师简单地进行知识的教授,而是教师设计生活化的小实验让学生亲身去体验.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研究“滑动摩擦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实验时,为了帮助学生提取对滑动摩擦力的生活记忆,首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手压在桌面上,使自己的手在桌面上滑动,然后改变压桌面力的大小,通过手的感觉来感知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变化,这样学生会轻松地发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之间存在着定性的关系,接着再投影一个光滑的木板和一个满是倒刺的木板,问学生用相同的力在上述两块木板上重复前面的动作,会有什么不同,学生很自然地联系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又如,和学生一起探究“液体汽化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笔者从生活出发,要求学生自己回忆,生活中使衣服干得更快的办法,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挂在温度高的地方”;“尽可能地将衣服展开挂起来”;“对着衣服吹风.”这些生活经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那么有没有道理呢?将生活与知识进行联系后发现物理规律.

2.3“生活化”作业设置

传统的作业就是做题,理想化的情境,学生接触到的只有一层不变,放至诸题皆准的“物体”,借助于习题不断地要求套用物理公式进行计算,目的只有一个取得分数,笔者在教学中注重作业设置的生活化.

(1)注重创设生活化的物理问题情境.比如在电功的课后习题命制时,引导学生思考电动机(非纯电阻);电冰箱、空调(间隙式工作用电器)等等,让学生自己回家观察家中电能表上的相关参数,结合课堂所学进行自己家庭电路的最大负载估算.

(2)课后布置动手制作类作业.例如,学习了电动机知识之后,笔者要求学生仿照课本中的“想想做做”,课后自主制作简单的电动机,并尝试着思考并解决如何让电动机能够持续转动下去?再比如,学习了浮力相关知识后,笔者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自己制作简易潜水艇,观察并思考自己制作的潜水艇是如何控制沉浮的.

上一篇:谈初中科学中“控制变量法”的教学 下一篇:浅议实验教学“五化”法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