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提升高职教育质量

时间:2022-06-01 06:40:43

“以学生为主体”提升高职教育质量

摘 要:高职教育改革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的教育理念如何实施才能真正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并且切实解决就业困境,是目前高职教育中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管理体制;课程体系;评价机制;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ideas have been accepted by the people as“student-centered and centered”philosophy of education how to implement in order to tru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meet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needs, and effectively solve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is currently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urgent need to study and solve problems.

Key words: student body; management system; curriculum evaluation; mechanisms; employed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重心正在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和内涵建设转变,毕业生就业率应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培养出的毕业生职业道德好、技能高、实际操作能力强,并且有一定社会需求,就业率就会提高。本文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对进一步提升高职教育的质量提出一些想法。

1 目前高职教育的生源现状及问题

1.1 必须正视生源问题

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各大院校的学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专科院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经过了正规的高考和录取,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知识,但整体水平不高,对学习的兴趣不浓;二是从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升入高职高专的学生,基础较差,理解和接受能力偏弱;三是各高职院校陆续进行的单独招生的没有经历高考的生源,个性化差异更大。在目前教学中,教师、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完成了教学内容,却忽视了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忽视了教学目标及教学质量,使教与学脱节。面对这种多层次、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的学生,原有的教学方法已很难适应,必须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1.2 学生主体性缺失的问题

根据笔者在高职院从教多年的观察来看,在生源变化的同时,学生主体性缺失的主要表现有:一方面是在专业理论学习上缺乏学术探讨的精神,陷入一种被动应付考试的局面。在教师进行专业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一般不会提出质疑,或者很少向教师提出有学术探讨性质、富有创见的问题。这固然与学生学术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学生未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老师的讲授之中,也谈不上有所思考;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因为在中小学学习阶段的成绩一般都不够好,是属于“被边缘化”的一类,有些甚至是在家长和老师的长期训斥和不断否定之下长大的,这样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缺少自信心,他们多半不会认为是书本有不完善的地方或者老师讲的有问题,而认为是自己没听懂,同时也缺乏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胆量,学生因为自己老不对或者老不懂,所以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觉得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没意思,因此出现学生在课堂上睡觉、讲话、玩手机等现象就不足为奇。

高职院校与中职和技工学校的区别在于:它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种高素质高技能的形成必须以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功底为基础,这决定着他们将来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否真正成为高素质和创造性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不高,对高职院校教学目标的达成增加了很大难度,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践操作中的问题的能力降低,将实践操作当中出现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而到理论知识领域去寻找实践操作的优化方案的能力也将大打折扣,沦为普通劳动者。

2 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教育,提升教育质量

2.1 深入了解学生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被看作受教育的被动者和缺乏独立性、创造性,依赖和服从于教师的学习者,其自身的个性、能动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压抑;另一方面,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输出者,处于居高临下、绝对权威的地位,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较少关注学生的意志、兴趣、情感、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师生双方缺乏情感交流,课堂教学缺少互动,而新型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对传统教育偏重教师主体地位的一种矫正,它要求教师在课堂内外深入了解学生、相信学生,树立以教学服务学生、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思想,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学生不抱偏见,以宽容的心态关注每一位学生,要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要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许多高职的学生被动痛苦地学习而非自主、愉快地学习,缺乏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学生甚至连最起码的学习方法也不具备,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进而厌学。也有许多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在最初是满意的,充满美好的憧憬,但经过一个学期或一年的学习后,对专业的兴趣和热情却大打折扣,这与学生个体有关,也与教师的教学态度、行为有密切关系。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知识的讲解,忽视技能的培训,不能以人为本,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而因材施教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各高职院应制定严格的标准,让教、学双方都明白教什么、学什么,理论上达到的最低标准是什么,技能方面应达到的最低标准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手段去实现这个标准。

首先,课堂外增加与学生的交流。高职院的大多数任课教师一周与学生相处就几节课的时间,有时一学期结束还不熟悉班上的学生。教师应主动与学生攀谈,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拉近与他们的心理距离;了解他们对所学专业、课程的看法和意见,以便于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便于在教学中穿插令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增加课堂吸引力。

其次,课堂上增加与学生的交流,采用活动式教学。活动式教学理论是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杜威提出的,即以活动为中心组织课程,在活动中展开课程。根据这一理论,教师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实际活动进行学习,这种做法有利于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习过程的积极化。

2.2 “以生为本”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全面发展。”当前,在高职教学计划或培养计划中,必修课或必选课比重太大,没有给学生留有更多的自我选择空间。学分制是近年来被众多高校普遍推广的一种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它以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前提,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学分制的主要特点就是:改变了学计划、材、统一学制、统一管理,以及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培养方案的个性化。应该鼓励高职院校采取灵活的学业政策,一个学生可以一次性连续完成学业,也可以学习一段时间再去工作一段时间,然后再回学院学习,实行学分制。在学分制下,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学对自身发展有意义的课程,从而增强了他们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了学习效率,让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较好的展示。

2.3 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课程体系设置

高职课程目标的设定应该面向学生的就业,把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要素,即: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面向整个工作过程,把从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把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转化为课程目标,形成“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能”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模式。在培养专门职业能力的同时应特别强调培养关键能力和基本素质,使学生既掌握做事的能力和认真的态度,又学会做人的基本素质;既有迅速上岗的能力,又有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课程设置要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要瞄准特定的职业并落实到具体岗位。就业方向要在课程方案中清晰体现,课程设置要指向工作需要,即根据职业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来设置课程,确定课程的性质和内容;要统筹职业生涯发展与即时就业的需要,以专业技术学习为基础,兼顾就业需要的灵活性和学生的选择性,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各种岗位或岗位群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空间,激励学生的进取精神。课程整合包括理论课程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实践环节之间的整合,应本着强化能力、优化体系、合理组合、尊重认知规律、缩减课时的原则进行。课程内容要关注专业技术发展及相关技能的改进,把本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时充实进去,克服专业教学存在的内容陈旧、更新缓慢、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弊端。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必须与企业、行业进行深度紧密合作,开发课程体系、教材和考核评价标准,使培养的人才不会与社会需求相脱节,遵照通过职业行动获取知识的认知规律,采用由向核心发展的结构。

2.4 通过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考试大多以考知识记忆为主,很难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很难判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考前突击强记,考试以及格为目标,考试结束就抛到九霄云外,因此高职教育要建立新的考试评价体系,其宗旨是能充分引导、激励师生进行创新性的教与学,评估标准及方法应体现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在考试内容选择方面,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技能)和素质;在考核方法选择方面,可采取以个别科目为试点的方法,允许探索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如:闭(下转第49页)(上接第40页)卷与开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口试试点、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或采取论文、设计、制作、调研报告和答辩等综合考试的方法,开放性试题的方法,着重考核学生的思维方法、思路见解等;在评判学生学业成绩方面,要改变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唯一标准的评价方法,增加肯定主体意识、创新能力的指标,把考试成绩只作为评价的参考,加强学习过程中的考核,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尤其是主体性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考核评价机制上,要从四个方面立体地去看学生,即不但要看学生的文化学习,还要看其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要从心理学角度去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更要看能不能做一名合格的好公民,职业技术教育也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而不仅仅是技能培训。

2.5 重视学生的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得高职教育的教学活动在时间空间上都获得了扩展,教学地点从课堂延伸到车间、公司,学生的身份也从单纯的学生转变为职员与学生双重身份,这不仅符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而且还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高职院校应该发挥人才咨询与就业中心的积极作用,在学生入学前,向社会调查专业的需求,来决定开设什么专业及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学生入学后,同用人单位取得用工、用人的信息,同社区企业开展合作项目,给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在毕业时,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做大量的工作,宣传学生,推荐学生,帮助学生修改简历、进行面试技巧的指导,告诉学生所去的岗位需要什么技能,有专人负责开发实习单位,专人指导实习学生,为学生搭建就业的桥梁,“帮助学生成功”应成为学院和老师的宗旨。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高职教学中,只有把学生的主体性思想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韩金萍. 高职教育管理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5-7.

[2] 彭陵飞. 高职院校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管理[J].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4):115-117.

[3] 马娜. 高职院校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对策[J]. 当代教育论坛,2010(7):111-112.

[4] 李学荟. 关于高职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探索[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96-97.

[5] 叶晓芸. 论培养高职学生主体意识的方法和途径[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125-127.

上一篇:金砖五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下一篇:基于产业集群的甩挂运输运作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