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中药内服外敷综合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应用

时间:2022-06-01 05:24:02

采用中药内服外敷综合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应用

【摘 要】目的:旨在研究对采用中药内服外敷综合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患者226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我院研制的中药方剂乳消祛核丸内服,消乳散外敷,乳癖消肿汤随症加减灵活运用,对照组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Z=117.5,P=0.000

【关键词】乳腺增生;乳消祛核丸;综合治疗

乳腺增生症采用中药内服外敷综合治疗,此方法既可改善乳腺增生症的近期疗效,也可在乳腺癌的预防中起到积极的作用,综合治疗乳腺增生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受到患者的好评,且未发现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所以值得推广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门诊就诊的女性乳腺增生患者226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为62岁,平均年龄38.6岁,病程1月至20年不等,左侧发病62例,右侧发病76例,两侧患病88例,肿块多为3~4厘米,形态各异,单发或多发,患者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胀痛,行经加重,经后减轻,随月经周期反复发作,肿块表面光滑,质地柔软,边界清楚,与皮肤、胸肌、筋膜无粘连,轻触可移动,有胀痛、刺痛、隐痛,情绪激动者疼痛更甚,严重者不可触衣服,腋下及锁骨淋巴结无肿大,B超提示乳腺体层内回声不均匀,红外线扫描可见大小不一的多结节肿块,触之可移。根据症状与体征,结合钼靶X线射片、B超进行诊断,均为乳腺增生病。将所有符合诊断标准的22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13例,年龄20~54岁,平均35.9岁,病程2个月至20年,平均4.1年;对照组113例,年龄20~62岁,平均33.6岁,病程1个月至17年 ,平均3.9年。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排除标准 乳腺增生症的纳入标准参照文献制定[ 1 ]:年龄20~62岁,胀痛反复发作、外妇专科检查发现肿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乳腺增生。排除标准参照文献制定[2]:乳腺恶性肿瘤、乳腺囊肿或纤维瘤(彩超提示症状包膜完整)、妊娠或哺乳期乳腺、使用避孕药及性激素类药物、合并心肝肺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心理或精神疾病患者、不需药物治疗或拒绝接受药物治疗者。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内服“乳消祛核丸”:方药组成:柴胡12g,香附10g,当归10g,白芍10g,赤芍10g,郁金10g,丹参25g,牡蛎20g,海藻12g,昆布12g,荔核10g,桔核10g,山慈菇12g,浙贝母10g,三棱10g,莪术10g,穿山甲10g,共为细末。夏枯草30g,玄参20g,半枝莲15g,玄参15g(重复),丹参25g(重复),青木香15g,瓜蒌20g,鸡血藤30g,煎煮后提取浓缩液,用泛制法再将以上药粉做成中药水丸,每次服9克,日服3次,一月为一个疗程。

外敷“乳消散”,方药组成:鸡血藤30g,透骨草20g,皂角刺30g,乳香10g,没药10g,大黄30g,芒硝30g,青黛15g,地鳖虫10g,全虫15g,蜈蚣5条,共粉碎为细末,分两份:一份取适量装布袋内置砂锅内煮沸10分钟,取出凉至温热敷在肿胀的部位约30分钟,日两次,如此办法连续使用两个疗程;另取一份加15克冰片混匀,密装备用,用时取30克药粉,装纱布袋,置锅内蒸热,放胸罩内靠肿块处热敷,一日换药一次,一月为一个疗程,如此连续治疗两个疗程,评价治疗结果。

汤药随症加减,“乳癖消肿汤”方药组成:柴胡15g,香附15g,川楝子15g,郁金12g,当归15g,赤芍10g,桃仁10g,玄参20g,浙贝母15g,茯苓10g,白芥子6g,王不留行10g,夏谷草15g。月经前胀痛、肿块增大加青皮10g,枳壳10g,麦芽10g;胸闷嗳气加木香10g,佛手10g,瓜蒌10g;急躁易怒加栀子10g,龙胆草6g;肿块较硬加海藻10g,昆布10g,桔核10g,荔核10g,牡蛎20g;肿块多发,形态各异,触之痛甚者加丹参25g,三棱12g,莪术12g,皂角刺15g,僵蚕10g,路路通10g,活血调经、祛瘀止痛。水煎服,一日一剂,月经过后7天开始服药,每月服15天,连服两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

1.3.2 对照组 服用目前最常用的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中成药乳癖消片,每次3片,一日3次进行治疗[3]。

2 疗效观察

2.1 疗效判定标准 乳腺增生症的疗效判定,参照2002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乳腺增生病疗效评价标准进行[4]。治愈:肿块消失,乳痛消失,停止治疗3个月内未复发者;显效:肿块消散一半以上,乳痛消失;有效:肿块消退不足一半,肿块最大直径缩小在2厘米以下,乳痛减轻;无效:肿块无变化。疗效判定的时间定于月经周期的第10天左右,体内激素变化对乳腺的影响小,乳腺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2.2 疗效数据分析 数据用SPSS 11.0软件分析,疗效为等级资料,两组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 。

2.2.1 两组乳腺增生患者的疗效比较

治疗组113例患者经2个疗程治疗,治愈86例(占76.11%),显效15例(占13.27%),有效10例(占8.85%),无效2例(占1.77%),对照组113例患者经2个疗程治疗,治愈12例(占10.62%),显效10例(占8.85%),有效67例(59.29%),无效24例(占21.24%)。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Z=117.5,P=0.000

3 典型病例

(1)白某某,女,39岁,2011年1月6号初诊,近5年双侧逐渐增大,经期胀痛,伴经行不畅,血色暗红,心胸郁闷,急躁易怒,心烦失眠多梦,舌质暗红有瘀点,舌苔薄黄,脉弦,左侧外侧可触及3厘米肿块,右侧外侧可触及2.5厘米肿块,双侧肿块质地坚韧,边缘清楚,推之可移,触痛明显,外表皮色不变,B超及红外线均提示乳腺增生,多方医治无效,西医诊断乳腺增生病,中医诊断乳癖,症属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痰阻经络。治以疏肝解郁,软坚散结,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乳消祛核丸内服一个月,乳癖消肿散外敷30次,两侧肿块均消失,两年后随访从未复发。

(2)古某某,女,59岁,2011年来诊,双侧肿胀,压痛明显,右侧触之可见鸡蛋大小肿块,烦躁失眠,手脚心热,头面部洪热,脉弦,舌质有瘀点,左侧有桃核大小结节肿块,推之移动,触痛明显,近一周来肿胀的厉害,B超提示乳腺增生,来我院给乳消祛核丸内服,乳消散外敷,一周后肿胀消退,肿块缩小,嘱患者按时用药两个疗程,40天后患者自觉症状消失,B超检查未发现乳腺增生。

4 讨论

乳腺增生病是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是成年女性常见病,发病率在10%左右,多见于30~50岁的妇女,少数患者有癌变的趋势,由于患者受到强大的精神压力,超过了人体自身所能调节的范围,导致脏腑经络功能紊乱,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祖国传统中医学认为,致病因素包括情志不畅、愤怒忧郁、饮食内伤、七情劳倦和禀赋不足,病性属于本虚标实,充任失调为发病之本,肝郁气滞、痰凝血瘀为发病之标。病位在肝脾肾三脏,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精亏损,冲任失调,气血凝滞经络;思虑伤脾,痰湿内生,气滞痰凝瘀血聚结成肿块,以致痰气互结,阻于乳络而成“乳癖”;治疗以疏肝解郁、化痰散结、调理充任为大法。临床上中医药一般多采用疏肝解郁、理气止痛、软坚散结、活血祛瘀和健脾养血的治疗方法。

我院采用中药内服外敷综合治疗乳腺增生病,乳消祛核丸内服,乳消散外敷,乳癖消肿汤对症灵活加减,按病施治。乳消祛核丸具有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活血逐瘀、软坚散结的功效,用于胀痛,乳癖结块等乳腺增生症,其中柴胡、香附疏肝解郁、调经理气为君药,治病之本,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二药为臣,加强君药疏肝,使肝气条达,行气疏肝解郁之效加强,丹参、赤芍、郁金活血祛瘀消肿,为佐药共同促进乳腺组织血液循环,山慈菇、浙贝母、化痰散结,牡蛎、海藻、昆布、荔核、桔核软坚消肿,共同组成强大的散结消肿,祛痰除核,为使药治其标,标本同治,夏谷草、玄参、青木香、瓜蒌、鸡血藤、桔核、皂刺等使肿块组织徐徐消散。先后对该方推敲论证,对其制剂工艺进行了提高,将该方超微细粉之后,再用活血消肿散结的中药夏谷草、玄参、丹参、青木香、瓜蒌、鸡血藤等煎煮后提取浓缩液,用泛制法做成中药水丸。纵观全方,内服药和外敷药,君臣佐使配伍严密,且标本兼治,消乳散含有很强大的活血通络,散结消肿之品,且随冰片芳香驱浊之气,外敷病变局部共同作用,能让药效充分发挥到乳腺增生的病变组织,内外结合,相得益彰,使乳腺局部微循环和淋巴循环增加,身体局部和整体破坏的内分泌得以调节平衡,加上局部外敷药物之气进入肿块,治疗效果大大提高。这种内治与外治,全身与局部相结合,共同发挥作用的治疗模式,具有见效快、疗效好、副作用少的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健兰,刘璐,高莉敏.乳癖消治疗乳腺增生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3):24-27.

[2]司银套,申贝贝,常宁甫.乳腺增生病中医发病机制与防治思路浅探[J].江苏中医药,2011,43(8):3-5.

[3]房晓.谈乳腺增生的常用药物及不良反应[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7):55-56.

[4]赖熙雯,刘晓雁,宋兴华.乳腺增生病中医药治疗性文献的质量评价[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6(4):405-407.

上一篇:孕妇产后出血的临床护理措施探讨 下一篇:药物流产与清宫术结合治疗在孕10周至14周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