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进程中农民权利保障研究

时间:2022-05-31 07:18:25

工业化进程中农民权利保障研究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整个城市的工业化,在这个农业化向城市工业化转型的区域内,农业用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大量农民失去原有的耕地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农民作为一个新的群体出现了。本文从公民权利入手,以宪法的人权保障和社会公正原则为落脚点,指出工业化进程中农民权益保障中出现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探讨农民权益保障的效率及公平问题,提出了我国建立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路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农民基本权利效率公平保障

一、农民权益保障问题及制度缺陷分析

1.我国农民权益保障现状及缺陷

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是,覆盖率低、保障水平不高、一些特定人群还没有保障制度安排。具体到农民权益保障上来说,主要有以下问题:

(1)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障碍,二元化的政策带来了户籍、选举、就业、就学养老甚至基础设施等等福利分配上的不平等,城乡社会分治的结果,不仅形成了重城轻乡的社会发展格局,而且形成了利益不等条件下的两大利益集团,这一体制事实上是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

(2)征地补偿款、安置费用较低。从法律规定上来看,目前征地补偿标准是按照产值的倍数计算,而没有从土地本身的价值来考虑对农民的补偿,也没有考虑到对农民的承包经营权的补偿,这种补偿方式对处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土地产值也较难计算。

2.农民自身局限性对其权益保障的影响

首先,没有长远计划,较为满足于眼前利益。一大部分农民在得到数目不菲的安置费后,住进了楼房,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生活成本也大幅提高,盲目的把安置补偿费投入到盖新房、购置生活用品上,同时,对就业困难估计不足,导致安置费用完后无所适从。

其次,思想观念没有根本转变,社会保障和就业观念薄弱。农民的生活习惯、思维模式还停留在原来的层次,对参加社会保险没有充分的认识,最重要的是很多家庭都非常不重视教育,由于村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在大多企业中只有一线基础员工的岗位适合他们,而由于第二代农民比较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往往在这些岗位上只能坚持很短的时间,同时,他们的组织性、纪律性也较差,经常会给企业带来这样那样的社会问题,最终受损的还是农民自己。

二、工业化进程中农民权益保障的法律基础及社会理念基础分析

1.农民权益保障的法律基础

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在中国,不存在种族歧视,但现实中却存在对农民的歧视。“农民歧视根源于建国后在苏联模式影响下出台的一系列限制和剥夺农民宪法权利的制度安排,农民在这种歧视性制度安排形成的权利差序格局中不可避免地日益边缘化底层化。” 对于目前农民存在的权益保障缺失问题,应该站在宪法的高度,以国家根本大法的眼光来审视。

2.农民权益保障的社会理念基础

“社会公正是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基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社会公正实际上是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实质公正”和“程序公正”,两者缺一不可。从实质公正的角度看,社会公正是由社会成员基本权利的保证、机会平等、按照贡献进行分配以及社会调剂这样四项基本规则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社会公正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平等地享有基本的政治权利、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

三、工业化进程中农民权益保障的对策研究

1.公平公正理念的培养及精神信仰的重塑

随着改革开发过程中长期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长期以来对GDP、经济效益的追求,虽然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时一些传统的价值或模式正在被打破,对于被征地的农村来讲更是如此,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其次是保证司法和执法的公平,使法律能够超越各种现实关系的制约和影响,使法律成为“纯粹的法律”,法律就是法律,权力就是权力,利益就是利益。

2.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切实保障农民的制度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是建立农民保障体系的前提

要打破二元结构,最重要的是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彻底剥离户籍制度所附加的诸多福利功能”,农村户口是严格区分于城镇户口的,农民不能向城市自由居住和迁徙,虽然目前户籍改革已经逐渐深入,但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惯性使得此项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步履缓慢,户籍制度影响着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并影响着各自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因此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必须淡化户籍制度的影响,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制度收入公平再分配的支持力度,建立更为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机制,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乡不同的就业权、教育权、社会保障权逐步趋于平等。

因此,建议推动我国农民的组织化,通过组织化提高农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通过组织提供的机会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同时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规范,将自治组织纳入到法律体系中来,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结论

中国的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社会矛盾,尤其是城乡矛盾却日益凸显,而这些矛盾只有在以社会建设和制度建设为重心的框架中逐步加以解决,其中心任务就是要解决“城乡二元化”带来的种种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对基本人权的保障。

建立一整套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国家从制度层面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种种束缚,改革分配制度,对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也需要各级政府依据本地实际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操作性规范,更需要通过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培养其法律意识,给予农民在征地过程中的参与权,以保障农民各项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为基础,设计出贴近农民的制度保障体系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要疏通农民法律救助的途径,保证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从而更好的保护农民这一群体。只有切实解决好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才能更加顺利地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陈晋胜:《研究报告》 群众出版社 2004年版

[2]常凯:《劳动权―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年6月版

上一篇:经营者的品质与企业的无形资产 下一篇:如何应对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