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建筑工程检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2-05-31 06:31:30

谈建筑工程检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摘要:对建筑工程检测中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提出解决的意见,抛砖引玉,以求有关管理部门予以重视解决,使建筑检测工作更稳定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检测;检测工作量;检测质量

建筑工程市场一向庞大,项目繁多,参与建筑活动的人员多,难于管理工程质量。近年来,为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国家和建设主管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了一系列命令、文件规定,使建筑市场管理不断规范化、科学化,沿着稳定道路向前发展。国家原建设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41号文)和《关于实施“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建发[2006]25号文件的,对建筑市场的检测工作起着极大的指导和推进作用,加强了我省建设工程的检测力度,对于建设工程的质量控制,除了设计、施工、监理,质检部门层层把关外,开放并加强了建筑工程的检测工作,至今列入标准的新增实体检测项目只有砼保护层一项,建委曾行文要求对地基结构进行实体监督检测,而非竣工验收资料,所用强度检验方法的可信度也尚未得到验收标准的认可。为工程验收提供依据,随之还增批了一些专门的检测机构。这对增强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力度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但是,在建筑工程检测工作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在近年检测中发现,有的问题还急待解决,危害检测工作正常发展。

1.建筑工程检测收费混乱,市场竞争已初显不正常,建议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及早出台一部“检测收费指导价”或“检测收费标准价”以规范检测收费价格。

近年来,检测收费没有出台新的收费标准,由各检测单位自行要价或检测单位与委托单位协商价。同一个工程,同一种检测内容,大小的检测机构价格相差悬殊,有的价高得惊人,可有的为揽活到手,价低得令人不可理解。目前,一栋50000m2的综合楼工程验收检测收费价,以多年前的老标准打2.8折,折算下来有每平方米1~2元的。某些检测单位互打“价格战”,为揽活到手,你价低我比你还低,一角钱一角钱的比降。我们确实怀疑,这么低的检测费,活怎么干?能保证检测质量吗?算算检测工作量,一栋50000m2综合楼,正常检测情况,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混凝土构件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检测;

(2)砌体构件砂浆强度检测;

(3)混凝土构件现场强度的检测;

(4)混凝土板厚的检测;

(5)沉降观测;

(6)见证取样类原材料二次复检;

(7)水、电原材料、现场检测;

(8)桩基的检测;

(9)节能原材料、现场检测;

(10)环境检测等。

按有关检测验收规范、规程,原材料检测要贯穿工程始终,仅现场检测一项需要四名检测人员一整天的时间。现场检测完毕,还有室内工作,大量的检测记录整理计算,最后提出检测报告。再来计算一下成本:人工费,设备维修损耗费,仪器校准认证费,检测往来用车费,办公资料费,电器、水房费,工商税务费,人员培训费等等,这些费用都是不可避免的,这样的低价又怎么能保住成本?又怎么能保证检测质量?

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无论谁委托都是甲方,有些甲方是这样要求的:“都有资质时,谁的价低就让谁干!”这种单纯的“价格观”,确实起一定作用。于是乎,检测单位的“价格战”便由此而生,最后每平米价一角钱一角钱的拼,有的最后就拼成了一平米2块钱的检测最低收费价。收费低自然有收费低的办法,一栋50000m2综合楼,工程验收检测,两个人一、两小时就干完了;一栋三万多平方米的框架剪力墙高层建筑,半天就检测完毕,沉降观测只测两三次。剩下的是“闭门造车”,检测报告只要结论为“符合施工图要求”,甲方绝不追究,于是便“天下太平”。

如政府主管部门能有一部“检测收费指导价”或“检测收费标准价”,对每项检测规定个收费范围,检测单位就可以根据“指导价”或“标准价”来协商收费,不得超越这范围。单位品牌、人员资质不同,价格也不同,这是正常的,但也只是取收费“上限”和“下限”而已。这样,同类建筑、同类检测的收费,其最高、最低价就不应会相差几十倍了。不然这样无序的竟争,导致了检测的公正性严重受到威胁。

2.同类建筑检测工作,应控制基本相同的检测工作量,应保证检测工作质量。

检测人员周知:

(1)工程验收检测采用回弹法,测定钢筋混凝土构件强度时,按批量抽检,要等级相同,且同材料、同配比、同成型工艺、养护条件基本一致又龄期相近的同类结构或构件,抽检数量不得少于同批构件的3O%且不得少于lO件。一般的建筑结构检测中,按检验批在构件5l一9O容量范围内,一般A类的施工质量检测抽检类别取样本最小容量是5%,何况还分主控项目、一般项目;分一次抽检、二次抽检。况且,每个构件要按尺寸分lO个测区或5个测区回弹,每个侧区弹l6个点。

(2)砌体砂浆强度检测采用贯人法时要求块材品种相同、砂浆强度等级相同、质量相近、环境相似的砌筑构件为一个检测批,每一个检测批不大于250m,抽检的数量不应少于砌体总构件数30%且不少于6个构件,每个构件测出16个点。按《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中的建筑结构抽样检测最小容量,A类的一般施工质量检测,检测批的容量在51―9o的也是5%。另外,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验取构件2%,且不得少于5件;构建尺寸偏差、轴线偏差,检测抽取构件10%,且不得少于3件;构件的外观质量检验需要全数检查等等这样的工作量,砖混结构六层住宅楼也好,钢筋混凝土框剪高层也好,三、四个检测人员半天时间是肯定不规范、规程的工程验收检测要求的。现场检测完毕,余下还有大量的室内原始数据整理和报告编写工作。所以,同类建筑、同用途的检测工作,应该控制在基本相同的工作量水准上,不能各行其事。

这仅仅是其中的两项,只是举例说明。我们认为,当前的检测工作应进一步规范化,检测人员应定期集中组织分期、分批培训,检测构件的抽检数量应统一规范,检测报告应该有样本模式,培训班上可以请检测工作优秀的单位介绍检测工作经验和优秀的报告模式,以提高检测人员的水平和素质。这样还可以避免甲方单纯以价格取舍检测单位,而忽视了检测工作和检测报告的质量。

3.建筑检测工作应树立公平、平等竞争原则.不以单位牌子大小、个人喜好“论英雄”。

有些检测中还遇到这种情况:很一般的砖混建筑宿舍楼做工程验收检测,甲方事先经某地区房管处人员同意,以优惠价按有关规范、规程对其认真地做了验收检测,并出具了检测报告。工作完成以后,房管部门却连报告都没看,就一口否定。原因是:他们说“我们只认定××中心和××检测站这两家,其余检测单位不管资质如何,一概不认!”更有甚者以莫须有的说法对个别检测单位加以指责。这一招甲方和我们检测方都没料到,也很为难。费九牛二虎之力检测工作已做完,检测报告已完成,同在蓝天下,人家也是建设厅批的资质怎么就没用呢?起码把报告看一下,看人家的检测工作如何?报告质量如何?如果报告有不完善的地方请指出让其改正,而不是问题找不出就凭空一句不认可或者这家不怎么样。工程验收时百般为难,让检测单位不好生存。我们不否认老检测单位、国营企业他们的实力比新成立的要强,但人家的工作是很认真地,报告也比较规范,怎么就不问青红皂白,一口否定呢?无奈,甲方支付了自己找的检测单位的检测费用,再委托房管处认可的一家检测单位,重新检测了,又另出了一份检测费。有些工程由于个别人的莫须有说法检了一部分再换另一家检测,这不是甲方和检测单位的原因造成的。什么原因呢?我们分析:大概目前的检测质量、报告质量太不统一了,检测市场太乱了。所以这家房管单位就干脆来一个:除“*******”外,其余一概不认!这样的做法,实在是可悲、可叹、可笑,又无可奈何。

4.检测市场的竟争,导致了检测公正性受到了挑战。由于检测市场的竟争,施工方由过去的看检测单位脸色行事变成了检测方要看他的脸色了,动不动就是早知道你们不好说话我不来了,下次不来你们这儿,那家那家我们只要一个电话报告就好了。我们不否认这是施工方的托词,事实上我们了解到的确有这样的检测单位,这就让按章办事的单位处于被动了。

建议:能不能向一些有些地方学习,1)划片检测,价格统一。2)成立检测协会,几家单位好好沟通。3)由政府职能部分统一管理。4)统一帐户,检测单位分层。

总结,今天,仅借此一页之地,说一说我们的意见和建议,恳望检测市场规范化,竞争平等、公平而已矣。

上一篇:综述我国建筑工程屋面防水的施工技术及方法 下一篇:浅谈日本建筑的抗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