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同伴侵害评定问卷的编制

时间:2022-05-31 06:13:39

幼儿同伴侵害评定问卷的编制

[摘要]根据以往文献资料和已有问卷,结合开放式访谈所获得的资料,编制了适用于幼儿阶段的同伴侵害问卷。通过个别施测对575名3岁-5岁儿童进行了测查,对调查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幼儿同伴侵害包括身体侵害和言语关系侵害两个方面。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二因素模型较好地拟合了观测数据,自编的幼儿同伴侵害问卷的信度、效度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关键词]同伴侵害;言语关系侵害;身体侵害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10-0002-05

[作者简介]董会芹(1971-),女,山东沂南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副教授、博士。

一、问题的提出

同伴侵害(peer victimization)是个体遭受同伴攻击的经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各国研究者的关注,但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青少年阶段,对幼儿同伴侵害的研究非常有限。其原因之一就是该领域尚缺乏研究者广为认可的、针对幼儿的研究工具。早期研究者使用的测评工具主要来自攻击与犯罪研究领域,这些研究工具虽然也涉及某些同伴侵害问题,但往往只探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测查不全面。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开始编制本领域特定的测评工具,较为常用的主要有绰号调查、多维同伴侵害问卷和同伴支持问卷等。但是,这些问卷也仅仅考察了同伴侵害的某些方面。如绰号调查有35个项目,考察儿童在校园里曾经被叫绰号的经历,该问卷仅仅考察了同伴侵害的一个方面――关系侵害。而由Kochenderfer和Ladd编制的同伴支持问卷仅仅考察了言语侵害和身体侵害两个方面。尽管有的问卷(如多维同伴侵害问卷)测量的内容较为全面,但问卷适用于11岁~16岁儿童,不能用于年幼儿童。

除此之外,本研究的提出,还有一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对同伴侵害界定的改变和研究内容的扩展。早期对同伴侵害的界定存在不足,研究者通常把同伴侵害定义为遭受同伴身体和言语方面的攻击,没有考虑财物攻击和以隐蔽形式表现的关系攻击。同时,由于研究者的着眼点不同,对同伴侵害的分类也存在很大分歧。有的研究者根据侵害的稳定性,把同伴侵害分为特质侵害与情境侵害;也有的研究将同伴侵害分为关系侵害和身体侵害两种形式,还有的研究者把同伴侵害分为身体侵害、言语侵害、社会操纵和财产侵害四个维度。第二,目前国内尚无测评幼儿同伴侵害的问卷。尽管近些年来,同伴侵害问题逐渐成为国内研究者的焦点之一,但是研究者通常以童年晚期儿童和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他们所修订或编制的问卷不适用于年幼儿童。

因此,如果研究我国幼儿阶段同伴侵害问题,需要具备科学的测评工具――幼儿同伴侵害问卷。鉴于此,编制一套适合我国幼儿阶段同伴侵害的问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从探索性研究入手,对幼儿阶段同伴侵害问题进行研究,试图编制一套具有良好测量学指标的幼儿同伴侵害问卷。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1.开放式问卷被试

被试为济南市一所普通公立幼儿园中班和小班儿童各15名,共计30名。其中男孩、女孩各15名。采用个别谈话法收集数据。

2.初测被试

初测被试的选取采用整群抽样法,从济南市某普通公立幼儿园抽取小、中、大班幼儿共计293名被试(小班100名,中班92名,大班101名),其中男孩167名,女孩126名。这些儿童及其9名班主任教师就成为本研究的被试。收集的数据用以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3.正式施测被试

采用整群抽样法,从济南市一所普通公立幼儿园抽取幼儿282名,其中男孩161名,女孩121名。小班86名(男孩50名,女孩36名),中班91名(男孩56名,女孩35名),大班105名(男孩55名,女孩50名)。这些儿童及其班主任教师为研究的被试。收集的数据用以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三、研究程序

(一)初测问卷项目的收集

本研究通过两种方式收集幼儿在园同伴侵害的经历。

1.查阅文献。总结国内外有关幼儿同伴侵害的研究资料,对幼儿同伴侵害的种类和具体项目进行分析,参照Mynard和Joseph编制的《同伴侵害多维量表》(青少年版)的有关项目,整理出幼儿在园期间同伴侵害的项目。

2.对济南市三所幼儿园(二所公立普通幼儿园,一所私立幼儿园)的10名班主任老师进行个别访谈,确定幼儿在园期间同伴侵害发生的项目与具体的行为表现。

幼儿教师列举的同伴侵害的种类与项目如下:

教师提到最多的同伴侵害项目是身体侵害:被小朋友打、踢、推等;其次是言语侵害:被别人嘲笑、责骂;然后是财物侵害:抢东西、破坏东西等。提到较少的是关系侵害,如“被小朋友排斥”等。

根据上述两方面的研究材料,形成了幼儿同伴侵害问卷的预测版,共有28个条目,预测版包括身体侵害(如幼儿园里,有小朋友拧过、抓过或挖过他/她)、言语侵害(如幼儿园里,有小朋友说过他/她笨)、威胁(如在幼儿园里,有小朋友吓唬他/她)、关系侵害(如在幼儿园里,有小朋友不让别的小朋友和他/她玩、和他/她讲话)和财物侵害(如在幼儿园里,有小朋友偷他/她的东西)5个维度。

(二)编制正式问卷

为了确定这些项目是否符合幼儿同伴发生的实际情况以及问卷表述是否明确、无歧义,我们让济南市一所幼儿园大、中、小班带班教师各3名,对本班5名儿童进行试评。教师也认为,项目中的第2题(在幼儿园里,有小朋友故意做一些事情想让老师不喜欢他/她),第6题(在幼儿园里,有小朋友用刀子、砖头等东西吓唬他/她)、第12题(在幼儿园里,有小朋友故意往他/她身上扔东西)、第25题(在幼儿园里,有小朋友让他/她偷别人的东西)、第28题(在幼儿园里,有小朋友故意让他/她难堪了)在幼儿阶段几乎不会发生,故而删除上述5个项目。最终确定初测问卷,具体条目为23个,包括身体侵害、威胁、关系侵害和财物侵害5个维度。问卷采用四点记分法,“未发生”记0分,“很少发生”记1分,“有时发生”记2分,“经常发生”记3分。

(三)施测程序

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数据资料与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数据资料分两次收集。采用集体施测的方法,由班主任教师在幼儿园的会议室在同一时间内完成。首先,第一主试简要介绍本次研究的目的、施测要求、答题方法等,然后3名主试分别负责解答被试可能提出的问题。问卷完成时间在40分钟~60分钟之间,最后由主试统一收回问卷。

(四)统计处理

剔除无效问卷后,原始数据采用FOXBASE2.0录入;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因子旋转采用斜交旋转,统计工具为SPSS13.0;验证性因素分析采用Amos5.0。

四、结果与分析

(一)探索性因素分析

为了检验数据是否适合做因素分析,首先对数据进行Bartlett球性检验,检验值为x2=8243.42,p

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根据以下标准确定因子的数目:(1)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2)因子解必须符合陡坡碎石检验;(3)每个因子至少包括4个题目。对各维度题目的取舍和归属遵循以下原则:(1)剔除因子负荷小于0.50的题目;(2)对于在两个因子上负荷均比较高的题目,则根据负荷最大原则;(3)参照理论构想。

对23个题目运用主成分分析,由于我们预期不同形式的同伴侵害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故而采用直接斜交旋转进行分析,生成4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累计方差解释率为65.61%。由于因子3和因子4中都只有两个题目,有研究者认为,分量表题目数不足四个不能有效地测量需要测量的问题。鉴于此,我们把主成分分析结果中,因子负荷超过0.50,但题目数不足四个的因子3和因子4删除,同时把因子负荷不超过0.50的22题以及不符合理论构想的1题删除。因此仅剩下两个因子:身体侵害(因子1)和言语关系侵害(因子2),共由17个题目组成。对17个题目的幼儿同伴侵害教师评定问卷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限定2个因子进行斜交旋转。结果表明,两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0.40%,各项因素及载荷见表1。因此,幼儿同伴侵害教师评定问卷分为以下两个因子:

因子1:身体侵害。指幼儿遭受其他小朋友身体和财物上的伤害。包括被小朋友推、踢或者撞(6),被小朋友打(7)等11个项目。

因子2:言语关系侵害。指幼儿遭受其他小朋友以言语、社会排斥等方式实施的伤害。包括被小朋友笑话(4),被小朋友吓唬(8),被小朋友排斥(14)等6个项目。

(二)验证性因素分析

根据初测形成了17个题目的《幼儿同伴侵害教师评定问卷》。根据Mynard和Joseph研究和我们的理论构想,将儿童同伴侵害分为四种类型,即言语侵害、关系侵害、身体侵害和财物侵害。但是,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幼儿阶段的同伴侵害主要有两种类型,即言语关系侵害和身体侵害,言语侵害与关系侵害合并为一个因子、身体侵害和财物侵害合并为一个因子。因此,本研究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二因素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的拟和指数如下:x2/df为2.51,NFI等于0.96,RFI等于0.94,IFI等于0.97,TLI等于0.96,CFI等于0.97,PNFI等于0.74,RMSEA等于0.07。数据表明,NFI、IFI、RFI、TLI和CFI值均大于0.90,RMSEA的值小于0.08,模型得到了数据的支持。

模型的参考拟合指数为x2/df、NFI、RFI、IFI、TLI、CFI、PNFI和RMSEA。各项指标的判断规则如下:(1)x2和自由度的比值越接近1越好,小于5则认为该模型可以接受。(2)NFI、IFI、RFI、TLI和CFI等指标越接近1越好,大于0.90表示数据支持理论构想。(3)RMSEA小于0.08表示模型可以接受,小于0.05表示数据与模型拟合非常好。(4)PNFI作为模型的节俭性指标,其值越大,模型则越简洁。由表2可以看出,模型2的NFI、IFI、RFI、TLI和CFI值均大于0.90,RMSEA的值小于0.08,得到了数据的支持。模型1的上述几个指标均低于模型2,同时NFI、RFI小于0.90。根据简洁性原则,模型2也优于模型1。综合上述几项指标,模型2是更为适合的模型。从幼儿阶段同伴侵害发生的现实情况来看,幼儿的关系侵害也是通过言语实现的,言语侵害和关系侵害合并为一个因子也符合实际情况。因此,我们接受幼儿同伴侵害包含三种形式的理论模型。模型2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说明拟合度较好,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表2给出了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可以看出所有标准化因子负荷在0.56以上,均达到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言语关系侵害与身体侵害的相关系数为0.40,为显著的中等程度的相关关系。言语关系侵害、身体侵害与总平均分的相关分别为0.70和0.87。

(三)问卷的信度检验

采用克隆巴赫α系数作为同伴侵害问卷以及各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指标,言语关系侵害和身体侵害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84和0.94,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3。总问卷以及两个因子的克隆巴赫α系数均在0.70以上,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五、讨论

(一)问卷的信效度

幼儿同伴侵害问卷由身体侵害和言语关系侵害2个因子组成,共有17个题目。其中,身体侵害11个题目,言语关系侵害6个题目。

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幼儿同伴侵害具有二个维度:身体侵害和言语关系侵害。验证性因素分析也表明,二因素结构模型较好地拟合了观测数据,支持了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同时,研究考察了问卷的一致性信度,总问卷以及各因子的克隆巴赫系数α系数均在0.80以上,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因此,本研究编制的幼儿同伴侵害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可以作为测量幼儿同伴侵害问题的有效的、可靠的工具。

(二)我国幼儿同伴侵害的维度

由于国内外对同伴侵害的界定并不一致,研究工具也就不一样,研究结论存在很大的分歧,无法进行比较。鉴于此,本研究希望编制一个适用于考察我国幼儿阶段同伴侵害的测评工具。

开放式访谈发现,教师提到最多的同伴侵害项目是身体侵害,如被小朋友打了;其次是言语侵害,如被别人嘲笑、责骂;然后是财物侵害,如抢东西、破坏东西等。提到较少的是关系侵害,如“我不和你玩”等。但国内已有的观察研究却发现,关系侵害也是幼儿阶段一种主要的同伴侵害方式。因此,在编制初测问卷时保留了关系侵害这一维度。另外,有些项目,如“小朋友威胁、吓唬目标儿童”,在以往的研究中归于言语侵害维度,考虑到此类问题偏于“威胁”的特征,初测问卷中把这类问题归于“威胁”维度。探索性因素发现,幼儿同伴侵害包括身体侵害和言语关系侵害二个维度,而验证性因素分析也支持了这一二因素模型,这表明,身体侵害和言语关系侵害是幼儿同伴侵害的主要形式。

仔细分析问卷的项目,也能够从某一侧面反应我国幼儿阶段同伴侵害的特点。首先,幼儿同伴侵害的维度与以往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为对象的研究所得结论不同,这说明幼儿期同伴侵害的具体表现形式与学龄儿童以及青少年阶段的表现形式不同,同伴侵害的形式随年龄的增长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其次,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均表明,幼儿中关系侵害和言语侵害合并为一个因子,身体侵害和财物侵害合并为一个因子,而威胁没有成为独立的因子。这表明,幼儿阶段言语侵害和关系侵害的关联密切,身体侵害和财物侵害也密切结合在一起。关系攻击往往是通过言语进行的(如“我不和你玩,你长得太丑了”),幼儿在受到关系攻击的同时也受到言语攻击,在抢夺财物的同时也会伴有身体侵害。同时也说明,威胁不是幼儿同伴侵害的主要形式。

此外,研究还发现,两种同伴侵害指标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关系,这表明年幼儿童同伴侵害的各种形式往往较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进行身体攻击的同时通常也伴有言语攻击,在抢夺别人财物的同时往往伴有身体的攻击(工具性攻击)。

六、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1)幼儿同伴侵害包括身体侵害和言语关系侵害二个维度;(2)自编的幼儿自我评定同伴侵害问卷具有心理测量学认可的信度和效度。

上一篇:第二语言习得的语言输入研究综述 下一篇:0岁~3岁幼儿家庭早期阅读环境状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