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群体社区养老现状研究与对策

时间:2022-05-31 05:50:05

失独群体社区养老现状研究与对策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失独群体养老面临的困境,分析社区养老的可行性及现行社区养老模式的有益经验和发展瓶颈,借鉴国外国外养老护理的社会化经验,提出完善失独群体社区养老的对策。

关键词:失独群体 社区养老 现状研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a)-0239-02

伴随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失独”现象逐渐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失独现象给传统家庭结构带来巨大的改变,对失独群众的帮扶成已纳入各级政府制定人口政策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将对社区养老政策的制定和推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等,研究社区养老对帮扶失独群体的重要作用,为政府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1 目前我国失独群体的基本情况

目前有关失独群体的统计尚不健全,各政府部门及统计机构还没有失独群体的直接统计结果。一般对失独群体的统计是通过独生子女及其死亡比率来推算的。根据1975年―2010年出生的2.18亿独生子女,有超过1000万会在25岁钱死亡,2000万名父母在中老年失去唯一子嗣,成为失独老人。在2010年卫生部的统计结果中,中国适度家庭每年以7.6万的速度增长,中国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已超百万个,①50岁以上失独群体日益庞大。生活贫困、疾病、养老精神抚慰、再社会化成为失独群体最大的困难。

2 失独群体养老困境

2.1 经济窘困

失独群体的经济状况是不均衡的。这一群体大多是普通人群,有经济条件稍好的,但更多的是经济条件普通的家庭。尤其对于没有固定工作、没有养老保险的这部分失独家庭经济困境已然成为他们生活养老的一大难题。失独家庭子女省钱因疾病去世的群体占有相当大比重,失独群体为救助他们的唯一子女而倾其所有,负债累累。因失独后精神受到巨大打击而无法继续工作失去生活经济来源也是家庭雪上加霜。借债等缓解经济困境的手段对于失独群体也是失效的,因子女生病原以借债累累的家庭在父母遇到经济困难时借债无门,亲戚朋友担心其没有还贷能力而不借贷。虽然各级政府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扶助政策,独生子女父女可以每人每月领取100~270元的补助金②,但这对于失独群体来说是杯水车薪。失独群体的经济困境是影响其养老的重要因素

2.2 精神赡养困境。

受“子孙满堂”等中国传统幸福观念的影响,失独群体往往在失独后受到巨大精神打击,无法走出失独的阴影。独生子女在传统中国家庭中往往寄托着无限的希望,与国外不同,他们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父女生活和精神的延续寄托。一旦独生子女因不幸离世,其父女难以走出心理阴影。自闭、不愿或不能回忆,逃避现实等行为经常出现在失独者身上。如何走出过去生活的阴影,再社会化成为失独群体的最重要问题。

2.3 疾病治疗救助困境

失独者年龄往往介于40~50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人群正处于疾病高发阶段。再加上失独群体长期心情郁闷无法缓解,心情压抑难以释放,也是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对于疾病的救助也存在两方面的困境需要各级政府及非政府组织给予关怀。一是治疗费用的援助;二是治疗期间生活的料理。失独群体经济窘困,借贷无门一旦遇到较大疾病就会成为其生活的最大障碍。失独群体没有子女照顾治疗期间付费,签字,生活起居等琐事去人照料,疾病不仅给经济上带来严重困境也对其生活造成不便。

3 社区养老可行性分析

社区养老是介于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中间的一种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以上门服务为主,全托服务为辅的方式,为居家老人提供照料服务,是一种整合社会各方力量构建的养老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它不同于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也区别于养老院等社会养老。考虑到失独群体的心理和经济状况,对于失独群体而言社区养老是较为可行的养老方式。

3.1 无缘居家养老的失独群体,在社会养老中也存在较多困难。

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是居家养老。在传统的社会理念中,老人的生老病死都是家庭应承担的责任义务。然而独生子女的离世使失独群体无法进行居家养老。社会养老也不是失独群体的最佳途径。社会养老一般是指老人自费入住公立或民营的养老院、福利院、敬老院和护理院等机构获得相应的医疗和照护服务的养老模式。目前相对于日益增长的社会养老需求,各种养老机构都是人满为患,供不应求,尤其是在比较开放的大中城市这种状况尤其严重,一床难求。现在条件较好的养老院、福利院等都是私营机构,以营利为目的。养老、疾病、就医、照料都需经济支付,普通失独群体难以支付。一般社区养老机构也不愿接收失独群体,因为失独者疾病,就医手术都需要责任人签字,养老机构能否承担这一职责,失独者的生后事宜无人接管。因此失独群体的养老模式的选择上更多倾向于社区养老。

3.2 社区养老以成为国外发达国家养老趋势

美日等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较我国早,在养老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应用方面也较国内成熟,有许多可供失独群体借鉴的养老模式。

3.2.1 美国的家庭护理员制度

在美国,家庭护理员制度使居家养老成为了一种有品种有保障的养老方式。由政府出资,派有经验的家庭护理员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服务。这种家庭护理员是介于保姆与家庭医生之间的一种服务人员,可提供及物质、精神、照料、医护等保障的“四位一体”养老。

美国还拥有目前世界最大的非营利性的养老机构“居家养老院”。在美国50个州拥有近5000个社区分支机构,美国还拥有最庞大的义工队伍,每天都会组织有近100万名义工将100多万份热饭热菜送到出现行动困难无法生活自理的老人家中为其解决膳食问题。

3.2.2 日本的护理保险制度

同样都是东方古老国家的日本,具有悠久的家庭养老传统,与中国相同日本老年人的生活和赡养援助基本上也都是由家庭来承担的,但是随着生育人口的减少。日本家庭规模也由大家庭单元逐步变小.单纯依靠传统的家庭赡养模式从客观上讲已力不从心。日本的家庭养老早已向家庭、社会并重的方向发展。自2000年4月以来,日本开始实施的护理保险制度不仅使家庭护理功能社会化,也使家庭成员从繁重的老人护理工作中解放出来。

4 失独群体社区养老现状调查

4.1 失独群体社区养老成功模式

目前应对养老模式问题,“社区养老”逐渐达成共识,打造“养老社区”成为趋势。由于人口老龄化加速,人口流动频繁,“空巢”现象也较普遍,我国的社区养老发展正逐步趋向发展完善。武汉连心家园是我国失独群体社区养老的一个较早的也是较为成功的服务组织。连心家园成立于2007年9月,其创建者和主要成员均由武汉市失去独生子女的失独者组成。连心家园的宗旨是:“相互安慰、跨越苦难,战胜自我,挑战明天”,主要工作内容是:一是心理危机干预。通过开展积极的娱乐活动、开辟心理专家咨询途径,为失去孩子的家庭主动提供精神救援,帮助他们渡过人生中最痛苦的时期,走出自我封闭的状态,重新建立和社会的正常联系;二是提供相关的政策法规,并呼吁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体系为失独群体提供政策咨询;三是开展互助互爱活动。通过建立失独者QQ群等建立失独者联系途径,帮助丧子家庭解决生活困难,提供经济援助,这群失独者抱团取暖在困难时刻相互提供精神和经济援助,年轻的照顾年长的,身体健康的照顾生病的,相互扶助走完失去独生子女的余生,维系和建立了一个扶助失独群体的家园。目前如武汉“连心家园”等组织已获得失独者的认同。由于情感等各种原因这类组织往往成为失独群体需要扶助的首选。他们的存在也得到了失独者的广泛认同。正如连心家园的主办者李铭兰表示:我们会继续相互扶持,走完余生。

4.2 失独群体社区养老模式的发展瓶颈

4.2.1 社区自组织体系的不健全

我国是一个社会组织发展较薄弱的国家,社区养老组织更是如此。社区可提供的基本养老服务缺失较重。没有一直固定的有保障的社区志愿者队伍,社区医疗保障不健全仅有的社区诊所完全以营利为目的,可以为社区半自理能力老人提供膳食、保洁等公益性质服务更的社区更是紧缺。

4.2.2 失独群体自助组织也缺乏发展的可持续机制

社会养老的完善和发展是以强大的资金做后盾的,任何国家皆是如此。在我国如武汉连心家园等组织依靠个人力量自愿参与等形式维系的社会组织也面临着资金缺乏,难以为继的困境局面。融资、资金注入等问题是该类组织的持续发展的首要瓶颈。

5 完善失独群体社区养老模式的对策

5.1 国家政策的完善健全。

目前失独群体大多50岁左右,他们是8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光荣实施者,但也给自己埋下了失独的隐患,因次国家政策有义务给予一定的倾斜。在2001年颁布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但是必要的帮助并没有具体的实施细节,往往被简化为100~200元的经济补贴,仅此而已。2012年4月国务院公布的《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养老保险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养老保障工作,积极探索为独生子女父母、无子女和失能老人提供必要的养老服务补贴和老年护理补贴,对失独群体的扶助政策进一步明确,提供了政策扶助的重要依据,但对于解决失独群体的养老问题依然不够具体和详尽。因此国家政策应进一步具体明确失独群体的养老责任,完善社区服务,整合政府和社会力量为失独群体养老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5.2 政府牵头,整合社会力量,完善失独群体护理保障制度

失独群体的养老问题不仅仅是个人问题,政府应该看到多数独生子女家庭都会存在类似的风险,因此解决好失独群体的养老问题是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政府有责任及时采取措施,完善社会化养老和扶助机制,变传统的家庭养老为社会化养老。整合社会力量,以街道和社区为单位,建立失去群体档案,推行义工制度,设立失独群体养老专项资金,为失独家庭提供保洁、医务等生活保障,维持其基本生活。

鉴于在养老等服务方面城乡差距较大差距,在社会救助方面应该多向乡村倾斜。在传统意识的维系下,农村会带有色眼镜来看待失独群体。“绝户”、无人养老送终等都会影响失独群体的生活状态。甚至在一些较为落后偏远的农村地区还会为失独群体扣上“克子”的帽子,成为让村民避而远之的“不详”之人,他们得到的帮助远远不及发育成熟的城市社区。因此对于农村中出现的意外独生子女的死亡的应给与更多的物质帮助,加大宣传力度,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设立专门的救助机构为农村失独群体提供更多援助。

5.3 在政府的扶助下,建立失独群体精神家园,实现失独群体的“抱团取暖”

为失独群体提供精神慰藉,帮助失独群体走出失独阴影是成功提升失独群体老年生活品质的关键环节。大多数失独老人的精神状态都较差,自我封闭、孤独、难以面对现实、无法回忆等问题是失独群体的共同心理状态。通过有类似经历的失独者所组成的社会组织更能消除失独群体的心理芥蒂,有效的对失独群体进行心理干预,结合专业心理人员的咨询和辅导更易取得良好的心理辅导治疗效果。因此这种“精神家园”式的NGO在失独者群体中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救助的内容和形式也更为灵活,这种互助模式被失独者叫做“抱团取暖”。政府部门可牵头,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通过行政拨款、社会动员、企事业合资合作和社会捐助等多渠道融资,组建失独群体精神家园,及时向他们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援助,进行心理干预疏导,帮助其走出心理阴影,成功再社会化。

失独群体的养老问题是一个新的社会问题,解决的途径上政府可拓宽思路,多渠道满足失独者的心理愿望。如可以整合联合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医疗部门为有意愿再生育的失独家庭免费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和医疗救助,使其实现再生育愿望,脱离失独群体困境。协调民政部门,为有意愿且符合收养条件的失独家庭优先安排福利机构儿童也可满足失独者的收养意愿,减轻其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 易富贤.大国空巢[M]//走人歧途的中国计划生育.香港:大风出版社出版社,2007.

[2] 肖志勇,寇威,申利贤,等.关注城市空巢老人问题[J].前沿热点,2012(12).

[3] 徐赘.“失独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难点及对策分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

[4] 王伟.日本家庭养老模式的转变[J].日本学刊,2004.

注释

① 易富贤.大国空巢[M]//走人歧途的中国计划生育.香港:大风出版社出版社,2007.

② 董丽红.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的思考[J].绥化学院学报,2012(12).

上一篇:福建省省市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研究... 下一篇:巍巍贺兰山 幽幽明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