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少数民族音视频文献资源建设思考

时间:2022-05-31 04:15:18

贵州少数民族音视频文献资源建设思考

摘 要:简述贵州民族音视频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出贵州少数民族音视频文献资源建设应重点采集少数民族建筑、少数民族民间口承文学、少数民族节日、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等音视频文献。提出制定科学的民族文献资源建设整体规划,利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进少数民族音视频文献建设等策略。

关键词:贵州少数民族;民族音视频文献;文献资源建设;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199-03

引言

贵州自古就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境内世代居住着苗族、侗族、布依族、土家族、彝族、水族、仡佬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仫佬族、蒙古族、羌族、满族等17个少数民族,是我国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的主要聚居地。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贵州的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达1 255万,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量的11.3%。其中苗族397万人,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49.8%;侗族143万人,占全国侗族总人口的55.7%;布依族251万人,占全国布依族总人口的97.3%;水族36.97万人,占全国水族总人口的93.2%。贵州全省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民族自治的县级行政区46个,民族乡254个,民族乡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少数民族自治地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5.5%。

贵州山多洞多,山川纵横交错,虽然交通不便利,但却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积淀。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共同创造了形态各异、具有贵州特色的、内容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2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扩展项目1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40项[1],其中绝大多数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项目。贵州少数民族种类多、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大,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各少数民族悠久的历史、复杂的居住地地貌造就了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贵州的民族文献浩如烟海,包含文学、历史、地理、经济、艺术、医学、宗教、医学以及民俗等[2],就其记录形式划分,可分为有文字、无文字两大类,用民族文字记载的民族文献主要有彝文和水书,无文字的民族文化主要通过口耳相传进行传承。无文字的民族文化主要包括民族音乐、舞蹈、美术、建筑、口承文学、手工技艺、服饰、民俗、传统体育与竞技、饮食等,它们具有原生态性、唯一性、稀缺性和广泛的群众性。是贵州文化资源中最为宝贵的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瑰宝。

一、贵州少数民族音视频文献资源建设的意义

由于在以往的民族文献资源建设中对非纸质载体形态的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其他载体形态的民族文献如音频文献、视频文献资源的建设相对滞后。如何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全面、深度、原生态、系统地记录贵州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构建多元化少数民族文献资源体系,为广大民族工作者、民族文化爱好者和社会各界读者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优质服务,为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传播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是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少数民族音视频文献资源建设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读者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图书馆正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变,数字资源建设成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点。少数民族音视频文献是用声音,图像记录的多媒体民族文献[3],它能将文献信息直观、动感、图文并茂地展现给读者,给读者带来感官的全面感受。音视频文献因其丰富的信息承载能力、图文并茂的直观展现方式,越来越受到读者的青睐。音视频资源具有信息存储量大、直观、形象、生动、传播迅速等特点。它能准确、及时地为读者提供文献信息,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方便读者跨时空、跨地域获取文献信息。它不仅能将声音、图像如实地记录并加以存储,还可根据教学、科研需要控制浏览速度,实现音像文献信息在大小、快慢、动静、远近、顺逆之间的转换,便于读者对文献进行反复学习和研究,具有图书馆其他数字资源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音视频文献是记录无文字的少数民族文化的最佳载体

少数民族由于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文字的创制与使用都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有的民族虽然创建了一些简单的文字符号系统,但使用范围狭小,如彝族的彝文、水族的水书等,有些少数民族则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据统计,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共使用大约80种语言,新中国成立前仅有18个民族有文字,其他的30多个民族均没有自己的文字[4]。贵州的全省有语言的世居少数民族人口约有1 200万,其中约有600万人不通汉语。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高的苗族、侗族、布依族、土家族等新中国成立前均只有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在没有自己民族文字的岁月里少数民族都是靠口传心记来传承他们的民族文化,至今仍然保留这样的传统。他们为了方便记忆将生活、生产、历史等都融入歌中来传承。长久以来,贵州的苗族、侗族、布依族等常以歌教化,教化内容有道德伦理的张扬、生产以及生活知识的传递、人情世故的劝说等。他们世代把民间口承文学,如山歌、谚语、舞蹈、刺绣、传统技艺等作为教育形式,向后代传授本民族的文化、历史、宗教伦理和生活、生产知识和宗教伦理。除此以外,在婚庆、丧葬、做寿、乔迁等民俗活动中所唱的歌中,教化内容最为集中。少数民族在上述场合多唱内容固定的仪式歌,如哭嫁歌、祝酒歌、留客歌等,唱歌本身也被固化为仪式的一部分,承担着教化功能。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音视频文献能方便、准确、快捷地记录无字的少数民族文献,利于更好地传承和传播少数民族文化。

(三)音视频文献能完好地保持少数民族文化原生态

贵州的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丰富多彩,许多的生产、生活及文化都以歌唱的形式口头传承,如侗族的《开天辟地》、苗族的《苗族古歌》、布依族的《赛胡细妹造人烟》等[5]。从创作主体看,少数民族古歌是集体行为的意志表现;从构成的基本元素看,少数民族古歌是由声音符号和语义所组成的;从涵盖的知识来看少数民族古歌把生活的全部都融入在歌中,用声音符号传送语义,让人们用听觉去感受,少数民族古歌不仅供人们欣赏,还发挥其教化的作用。由此可见如果仅仅用文字去翻译和记录少数民族古歌容易造成以下三重失落:失落歌腔(歌的唱腔和它的文化功用);失落歌境(演唱场景及其氛围等,尤其是其在少数民族文化意义上的内涵);失落歌义(将一种语言翻译为另外一种语言,必然会产生语义的增添、缺失、改变等)。因此在把由多种文化汇集而成的少数民族古歌翻译成汉字的诗歌时,真正意义上的少数民族古歌形态与实质已改变。以苗族为例,苗族古歌的感染力是通过声音与歌义的配合,把叙述蕴藏于歌唱中,配合独唱、重唱、配唱、多重复唱等,把要表述的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地表达出来。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将苗歌还原于歌唱腔调、歌唱场景、歌词语义三位一体的真实中,使附载在苗歌这种特殊载体上的苗族文献得到最完整最真实地保存,让苗歌真正的韵味和苗族文化最真实的氛围在观众面前得到最完美的显现。

二、贵州少数民族音视频文献资源建设采集重点

贵州少数民族音视频文献资源建设应从实际出发,重点着力搜集以下几方面的音视频民族文献。

(一)少数民族建筑

贵州的少数民族建筑风格迥异、造型优美。苗族的铜鼓坪、木鼓房、跳花场、芦笙堂;侗族的花桥、鼓楼、戏楼;布依族的石板房、凉亭、歌台等广泛分布在贵州各地。黔东南的西江千户苗寨、田园风光与民族风情自然地融为一体。黎平的肇兴侗寨内各类花桥、鼓楼,风格各异,独具匠心,杆栏式吊脚楼房疏密有致,布局紧凑,结构合理。少数民族建筑是少数民族传统物质文化的根本表现形式,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立体体现,是少数民族思想和艺术的突出代表。

(二)少数民族民间口承文学

少数民族民间口承文学指各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用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创作,真实、形象地反映各民族社会、文化、生活,经由口头世代相传的少数民族文学。如:苗族的《沿河西迁》、侗族的《祖长上河》、水族的《简大王的故事》、瑶族的《密洛陀》等。贵州的少数民族民间口承文学丰富多彩,记录和反映了贵州少数民族发生、发展的历程。这些文学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透过它们,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少数民族节日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众多、内容丰富、少数民族风情浓郁。据不完全统计,贵州全省约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400个,少数民族集会地点1 000余个。苗族就有四月八、牯臧节、芦笙节、姊妹节、苗年等,水族有世界上历时最长端节、被誉为东方情人节的卯节、敬霞节等,侗族有姑娘节、三月三、姑婆节等,布依族有六月六、四月八、二月二等,少数民族节日荟萃了少数民族的习俗、传统和艺术精华,同时表现了少数民族崇敬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四)少数民族民间艺术

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戏剧等。少数民族能歌善舞,贵州侗族的“大歌”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苗族的“飞歌”、布依族的“八音坐唱”、土家族的“摆手舞”,以及各种形式的傩戏等都久负盛名。众所周知,少数民族大多有自由恋爱的传统,男女青年以歌传情,以歌为媒,如布依族的“浪哨”、苗族的“游方”,侗族的“玩山”和“行歌坐月”的交往习俗。唱歌与少数民族的婚恋伴随始终,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歌,每个阶段所唱的歌也都不一样,歌始终贯穿于整个婚恋过程,丰富了婚恋的形式。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是少数民族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反映。世居少数民族历史悠久,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文化底蕴丰厚,使得贵州的民间艺术具有了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五)少数民族民间工艺

贵州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劳动中,创造了精湛的民间工艺,如:水族的马尾绣是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茅台酒酿造技艺享誉海外,流传于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民族之中的蜡染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三大印染工艺之一,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是集少数民族艺术价值取向、科技发展、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于一体的文化形态,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三、贵州少数民族音视频文献资源建设思考

(一)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调研少数民族音视频文献资源的分布状况,制定科学的民族文献资源建设整体规划

音视频民族文献资源的采录首先必须调查研究资源的分布状况,确定采录的渠道与原则,制订切实可行的采录计划。图书馆应派人深入贵州的少数民族地区,调研上述重点采集的音视频民族文献资源分布情况。少数民族音视频文献资源建设要做到主题清晰、方向明确、资料系统,既要重视广度,又要重视深度,同时还应注重少数民族音视频文献资源建设和纸质民族文献资源建设的有机结合。民族音视频文献资源建设和纸质民族文献资源建设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在制定民族文献资源建设整体规划时要注意民族音视频文献建设和纸质民族文献建设的联系和互补。制定科学的民族文献资源建设整体规划,可以避免民族文献资源建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音视频民族文献采录计划应重点保障濒危民族文化传统的采录,由于许多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和口承文献资源大都是人存物留,人在艺在,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有的已经濒临灭绝或失传,故音视频民族文献采录计划应考虑首先采录濒危少数民族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先采录耆老人士,尽量避免因意外而影响采录计划的进行。

(二)少数民族音视频文献资源建设应注意实用性、经济性相结合,坚持音视频民族文献资源建设的标准化

少数民族音视频文献资源建设是为了方便读者更好地利用民族文献资源,因此首先考虑的是它的实用价值。贵州少数民族音视频文献资源的内容选择应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文种特色、地方特色等。最好具有填补某项民族文献资源空白的作用,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其优势。少数民族音视频文献资源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必须慎重。用有限的经费保证重点品种的收集,使投入发挥的效力最大化。

标准化是建设高质量的音视频文献资源的重要保障[6]。贵州的少数民族音视频民族文献建设,应坚持遵循标准化原则,包括:采录数据格式标准化,著录标引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等。坚持标准化建设可以保证民族音视频文献资源建设的系统性、兼容性和完整性,实现音视频民族文献在不同系统间的数据交换,有利于音视频民族文献资源的长远发展,实现音视频民族文献的资源共享。

(三)利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进少数民族音视频文献建设

目前,贵州省广播的覆盖率为90%,电视覆盖率近100%。广播电影电视不仅是少数民族地区娱乐的工具,更是宣传方针政策、传播文化的重要资源。贵州新农村网的开通也为少数民族教育和实现资源共享创造了条件,并成为进行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资源。贵州省现有县级以上的图书馆91个,少数民族地区的乡镇图书室也是重要的少数民族教育资源之一。在少数民族音视频文献资源建设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加大宣传力度,调动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性,让他们不仅成为民族文化的生产者、参与者,更要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从而让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成为少数民族群众自觉的行动,实现两者有机的结合。

总之,贵州少数民族音视频文献资源的建设,实现了民族文献从文字服务到多媒体服务的提升,为保护、传承和宣传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把贵州的少数民族文献纳入全国的文献资源共享体系,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对于促进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推动贵州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英.论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三要素”[J].贵州民族研究,2012,(3):13-14.

[2]粟敏.贵州民族古籍文献抢救整理的紧迫性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2,(2):42-43.

[3]赵波.多媒体试听资料馆藏新论[J].图书与情报,2011,(4):119-120.

[4]袁延科.苗族文字进学校教育体系的百年发展史简叙[J].民族教育研究,2011,(6):99-100.

[5]王邵文.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教育资源利用――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为例[J].求实,2010,(1):210-211.

[6]吴定安.民族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构建刍议[J].图书馆,2009,(6):113-114.

上一篇:洪亮吉与贵州学政红案银 下一篇:建立滇黔桂边民族地区重大水资源开发移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