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建设的认识与思考

时间:2022-05-31 03:02:40

校本课程建设的认识与思考

黑龙江省大庆市兰德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是学校在宏观把握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不变、国家课程设置不变、学生发展基础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对现行国家、地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整合重组,提高实施质量,依据学校育人理念、学生需要、校内外教育资源,进行校本课程、隐性课程的科学规划和建设,进而构建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具有学校特色的、融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为一体的学校课程体系。

一、课程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部分学校国家课程实施质量不高,教学效率低下,从而影响了国家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以课程的视野来改变教学应该得到重视。还存在对课程认识的窄化现象,没有真正让学校一切教育因素成为课程,成为学生成长的有效载体。

对于建校三年以来的兰德学校,在蓬勃发展中,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迫在眉睫。学校三级课程建设形成体系,真正从宏观教育目标入手,构建属于自己学校、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且在构建过程中,形成规范、制度,进而形成完整课程体系。学校努力做到解决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问题,整合实施,提高国家、地方课程实施的实效性,最大限度完成国家课程育人目标。解决校本课程特色不足、缺乏实效的问题。依据学校育人目标、学生发展需要、学校实际,让校本课程更加科学丰富而富有活力,并形成体系。将学校一切因素纳入课程建设体系,必将带来学校文化、教师思想、教学行为的变化,提高育人质量。使学校课程建设规范化、制度化,进而形成富有特色的兰德学校校本课程体系,并以此为载体,促进特色学校建设。

二、深化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几点认识

1.部分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整合实施

地方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或强化。二者整合的首要关注点是确保科学。学校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删除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重复内容,整合交叉内容一并施教,提高效益。整合后的课程实施,应该是有机融合,而不是简单叠加。

(1)深层解读,科学整合

为避免重复劳动,学校将地方教材中的重复内容进行删除,将交叉内容整合进国家课程一并实施,另将22%的内容纳入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剩余16.9%作为自读内容。

(2)有机融合,高效实施

对于整合后的内容,要根据学生学习需要,采取多种方式有机融合施教。一是将整入内容作为其中一个教学环节或知识点使用。拓宽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二是将整合的内容作为课内拓展阅读使用。丰富课本内容,拓展学生思维。

2.学科内部课程资源有机整合

以课程目标为标准,确保课程目标落实。关注学生学习基础,保证整合的计划性与序列性。以教材内容为蓝本,找准整合点,有机整合拓展,提高实效。

学校突出办学特色,以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素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构建了必修、限定选修、自主选修三种类型的校本课程体系:有奠基人文根基的全员必修的兰德“阳光德育六育”校本课程、全员必选的“快乐沙画”、“形体训练课”、“魅力葫芦丝”、“传统文化经典诵读”、“阳光心理读本”等精品校本课程;还有围绕学生身体健康、人生成长、科学技术这些对学生未来发展大有益处的多种限定性选修和自主选修类的校本课程。例如,“快乐沙画”,学生与自然亲密接触。获得的不仅是艺术的熏陶,更是阳光、快乐的雨露。

以小学语文校本课程为例,教学中大力实施“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工程”。小学生语文素养,是字词句篇语文知识、听说读写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以及品德修养、审美情趣、情感态度等的综合。学校实施小学生语文校本课程的主要措施是:

(1)练好读写基本功

增加阅读积累,丰富语文储备。明确规定各年级必读必背经典书目,将地方课程中的“传统文化经典诵读”与阅读课整合使用,每周两节,同时做好阅读指导。充分利用每天的晨读时间诵读经典,丰富语文积累。并通过“读书节”、“古诗词考级”、“书香满校园”等活动,充分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增强学生积累的兴趣。

练好书写基本功。严格落实识字教学中的写字指导,提高书写基本技能。另外每周开设一节写字课,每天20分钟午练,定期组织硬笔字、毛笔字展示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2)加强校本课堂教学研究

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效益,是实现学科课程资源整合的前提和保证。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分析式阅读教学的弊端,提出了阅读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语言为本,情感为魂,主动实践,发展能力。并提出了阅读教学的四个结合:第一,语言学习与人文熏陶相结合,做到语言学习扎扎实实,情感熏陶潜移默化;第二,阅读与表达相结合――凭借具体语境,展开表达学习,实现阅读与表达的相互促进;第三,阅读与发展学生思维相结合,在想象与体验中发展思维,认识世界;第四,阅读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相结合,让好的方法、习惯伴随终身。最终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不断提高。如抓好低年级常规教学。一二年级作为语文学习的起步年级,我们按照课标要求,利用现行教材,着重落实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三大主要任务:识字写字、朗读课文、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为以后语文学习打好基础;三至五年级时,逐步提高课堂效率。从学生的阅读实际出发,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堂,及时补充相关内容的拓展阅读,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想认识在大量阅读的实践中得到提高。

(3)实施单元整体教学策略,实现课内外语文资源的有效整合

探索“知识树”的单元整体教学策略,以“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模式为引导,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按照计划适当补充阅读内容。找准单元整合点,如按文体整合、按人文主题整合等,实现整合的最大效益。这样,将精读与范读有机结合,确保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扎实提高;将课外资源有机整合到课内,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得到提高。

(4)适当增加语文综合性学习

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下,每学期我们增加2~4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每次活动主题明确,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生活,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活动中。真正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锻炼能力、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

3.科学设置校本课程

(1)以国家教育目标为基本准则

课程目标的确定以国家教育目标为基准,用共同的教育目标来规范和引导整个开发活动,以减少开发中的随意性。从而既保证了基础目标的达成,又充分发展孩子们的个性特长。

(2)以学校核心育人理念为支撑

在国家基础育人目标的统领下,依据学校育人理念,体现学校特色,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又一原则。“责任教育”是实验学校的核心育人理念。学校“阳光德育六育”体系之“责任”校本必修课――“有一颗种子叫‘责任’”,旨在在孩子们心中种下“责任”的种子,为培养能够担当未来责任的人奠定基础。

(3)以学生成长需要和教师资源为依据

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依据学生目前生活学习需要以及未来发展需要,设置了礼仪教育课程,作为校本必修课,间周进行。根据学生需要和校内外资源状况设立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

依据目标,设计学习主题与内容。我们深入解读学校核心价值观“阳光教育”内涵,形成课程三级目标。在此基础上,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分年段确定目标,并使之螺旋上升。在目标统领下,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的主题内容,试用稿“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必修课教材。

呈现方式注重实践与体验。区别于国家课程,我们的校本必修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与反思。教材中多有留白,填写学生的体会、感悟以及行动计划。及时把握问题生成,丰富课程资源。为增强生成内容的针对性和必要性。我们组织教师结合学生表现,整理生成性问题,作为课程内容进行实施。如班级事务靠大家、人人参与班级管理、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课间安全我做主等,这种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鲜活事例,都是最及时的教育资源。

在学期初设计教师、学生、家长调查问卷,了解学生需求,根据学生需要和教师资源以及学校实际情况,开设了20门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选修内容。

尊重主体,实行双选。活动前,学校根据教师的个人特长确定辅导教师,同时鼓励学生依据自身特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选修课打破常规班级界限,实行走班制。搭建平台,展示成果。结合学校开放日,搭建展示平台,展示选修课学习成果。

(4)校本研究的评价

只有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发展性评价机制,才能为教师提高更为宽松的工作环境,更好地保障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展。校本课程的评价对推进校本研究的发展,对激励研究者的研究热情与积极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翔认为,“注重过程性管理与评价,突出终结性评定的对比力度,尽可能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建立教研评价与其他教学评价相联系的评价方式”,“重视方式与内容的创新,过程性管理与评价的实效化,以评比性活动强化过程质量,用量化评比规范过程性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推进校本课程。

开发校本课程是一个过程,一种积累。在这个过程中,促进教师、学生、学校的发展,积淀学校厚重的文化底蕴。学校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依托,促使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可以说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在更高的层面上落实兰德学校“阳光教育”办学理念,促进学生更好成长,促进教师队伍综合索质的提升。

(课题编号DA1103.6 JJB1211010 09070180―E―B0059)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庆市兰德学校)

上一篇:情感支持是留守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下一篇:听名医讲医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