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热的爱与“及时行乐”主题的体现

时间:2022-05-31 02:19:21

炙热的爱与“及时行乐”主题的体现

【摘 要】 本文通过中西爱情诗歌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尽管中国儒家文化与西方宗教文化的氛围和审美情趣有所不同,但爱情在相爱的人心中都是一样的炙热。世间多少情侣曾发出相见恨晚的感慨,在诗作中表达青春短暂、莫如及时行乐的情绪,也是中西爱情诗共有的主题。

【关键词】 爱情诗歌;中西方比较;主题;及时行乐

爱情是一种纯真而美好的情感,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世人从不吝啬于赞美那些努力追求爱情的勇者。因此,爱情也是文学讴歌不尽的永恒主题。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提到:“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西方人也认为,爱情从来没有让诗歌炉膛里的火焰熄灭过。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让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东西方人的爱情体验是不同的。但2010年4月6日,美国Human Brain Mapping杂志在线发表了一项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翁旭初课题组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Stony Brook University SUNY) Arthur Aron课题组联合开展的与恋爱相关的跨文化脑成像研究:工作人员分别让处于热恋期的中国大学生与美国大学生观看自己恋人的照片,同时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设备记录脑活动。这项研究表明,从生理水平上看,处于热恋期的东西方人对爱情有着相似的体验,并没有因为文化的差异而不同。(研究结果来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网站)这样炙热的爱恋也体现在中西爱情诗中:

《凤求凰》是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古琴曲,表达了他对卓文君的无限爱慕和热烈追求:

其一: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何日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第一首,司马相如自喻为凤,比卓文君为凰,则以凤求凰喻相如向文君求爱。全诗言浅意深,音节流亮,情真、意切,凄凄然如鹤吠天,自然文君深深为之感动。

其二: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第二首语言更为大胆炽烈,司马相如暗约文君半夜幽会,并一起私奔。并且嘱咐对方切不要使自己失望,徒然感念相思而悲伤。这两首琴歌之所以广为后世传唱,在于“凤求凰”表达了强烈的反封建思想。相如文君大胆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封建家长制的桎梏,且他们争取美好爱情的举动在普天下有情男女中产生了共鸣。这两首琴曲也寄托了古代男女青年恋爱婚姻自主、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而英国著名诗人Byron(拜伦)的Maid of Athens(《雅典的少女》查良铮先生译)也是一样热情如火:

By those tresses unconfined, 我要凭那无拘无束的鬈发,

Wooed by each Aegean wind; 每阵爱琴海的风都追逐着它;

By those lids whose jetty fringe, 我要凭那墨玉镶边的眼睛,

Kiss thy soft cheeks’ blooming; 睫毛直吻着你颊上的嫣红;

By that lip I long to taste, 还有我久欲一尝的红唇;

By that zone-encircled waist; ... 还有那轻盈紧束的腰身;......

By those wild eyes like the roe, 我要凭那野鹿似的眼睛誓语:

Zoe uml; mou sas agapo. 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Csan I cease to love thee? No! 我能够不爱你吗?不会的!

Zoe uml; mou sas agapo. 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这首爱情诗,写于拜伦第一次旅居雅典期间。一句 “ Zoe uml; mou sas agapo ”(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贯穿全诗,诗人毫无掩饰地倾诉了对雅典少女深深的爱恋。这是诗人的心声,也是诗人的爱情宣言,使读者情绪受到强烈的感染。诗人以动人的笔触描绘了心上人的美丽风姿,“无拘无束的鬈发”、 “墨玉镶边的眼睛”、“野鹿似的眼睛”、“轻盈紧束的腰身”,使这位天真活泼的雅典少女跃然纸上,令人魂牵梦萦、难以忘怀。

中西爱情诗歌中除了表达炙热的爱,也有“及时行乐”思想的体现。古罗马诗人贺拉斯(Horace)(公元前65-8)在他的《短歌》(Odea)中,主张享乐为人生第一要务,第一次提出了“Carpe Diem(拉丁文)”这个词语,意为 “Seize the Day”――“抓住时间”、“只争朝夕”。17世纪,在英国玄学派诗人罗伯特・赫里克(Robert Herrick)的《致妙龄少女,莫负青春》( To the Virgins, to Make Much of Time)中写道:

Gather ye rosebuds while you may, 快采下玫瑰花蕾,

Old time still a-flying; ... 往昔如风恐难追;......

The glorious lamp of heaven, the sun, 灿灿朝霞比天灯,

The higher he's a-getting; ... 载光载热朝天腾;......

Then be not coy, but use your time, 莫因娇羞惜爱怜,

And while ye may, go marry; 趁此春光嫁少年。

For having lost but once your prime, 等闲负了青春约,

You may for ever tarry. 此生难再觅良缘。

诗中反复警示年轻的少女“莫负好时光”,诗人用玫瑰花的比喻来说明人生的短暂。接着,他又用天灯(lamp of heaven)――太阳一天的行程来比喻人生的历程。两个类比之后,诗人直奔主题,由玫瑰和太阳想到了人生:青春时光匆匆,无情岁月催人老。在诗的后一部分,他规劝少女不要羞涩,不如趁着年轻,及时恋爱结婚,享受生活。

在中国,“及时行乐”的主题,也早在歌集《诗经》中就有记载:“今者不乐,逝者其耋”,“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诗人由惜时生出及时行乐的想法。一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寿几何? 逝如朝霞。时无重至, 华不在阳。”再有唐代杜秋娘的《金缕衣》,千百年来,为人称颂: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此诗字面意思是:金缕衣虽然华贵,但不值得珍惜。而要珍惜少年时代大好时光;当鲜花盛开的时候,要及时采摘,不要等到春残花落之时,去攀折那无花的空枝。后两句以春日花开花落做比,一说时光易逝,美好的青春时光很快就会过去。二来,这里以鲜花的意象作为喻体,来比喻青春、情爱,非常隐晦委婉地规劝有情之人要及早相爱,切勿留下悔恨。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中国儒家文化及西方宗教文化的氛围和审美情趣有所不同,但爱情在相爱的人心中都是一样的炙热。世间多少情侣曾发出相见恨晚的感慨,因此在中西诗人的诗作中表达青春短暂、莫如及时行乐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是中西爱情诗的共同之处。

【参考文献】

[1] 吴笛. 论东西方诗歌中的“及时行乐”主题 [J]. 外国文学研究,2002.4.

[2] (西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中华书局,1959.

[3]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 商务印书馆, 2012.1.

[4] 郑佳燕.中西爱情诗下隐藏的不同文化内涵.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4.

【作者简介】

王继红(1980-)女,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人,河套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讲师,从事英美文学和英语教学方向的研究.

上一篇:西部地方性财经大学《财政学》双语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我国大中城市停车管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