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普通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5-31 02:03:24

小议普通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简介:李金洋(1988―),女,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学生,文学硕士,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研究方向:教育理论与实践。

摘 要: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有很多人已经对如何培养重点高中的语文学习进行了分析和指导。笔者通过在普通高中实习的过程中发现,普通高中的学生学习语文的状态不佳,他们身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

从教学实践中,认识到高中语文阅读教育要靠熏陶,要特别注重引导学习者的阅读兴趣,运用正确的方法阅读。从建构主义的概念和理论为基础出发点,明确了高中语文阅读学习的本质及其影响。清晰的阐述了普通高中学生怎样从在语文课堂中直接受益的方法,而非课下盲目阅读。并以朱熹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借鉴于漪老师多年语文教学经验及研究成果进行研究。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个别问题结合访谈法。从普通高中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意识、自主学习语文的方法、技能、习惯以及学习环境等方面展开调查。力求找到普通高中与重点高中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如何缩短普通高中和重点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差距。通过以上的理论分析和实际调查,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际及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提出了一套适合普通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指导策略。这一指导策略包括提倡以涵咏为主的课堂教学方法,以设疑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方法,课内外相结合,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的课堂教学策略等四个方面。并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深化、验证相关策略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其中理解能力,和感觉体悟主要是靠大量阅读中的涵咏,逐步习得。本文根据普通高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状为开始,确定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重点关注普通高中学生的身心教育,并强调对普通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学生差异;阅读能力;指导策略.

由于社会、时代大环境的影响。现在激烈、残酷的社会竞争,使得很多家长认为要让孩子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语文又区别于其他自然学科。语文不是一场头脑风暴,语文需要长时间积累,学生的“成长”在短时间内很难表现出来。很多家长必须想方设法让孩子参加数理化的强化培训,学生的成绩才能立竿见影。或者学计算机、学钢琴、练体育等实用性强,在中考或者高考中可加分的项目上下功夫。不少家长认为阅读课外书是实在没事情可做的时候的一种消遣。课外读物也成了学生们手中的“奢侈品”。在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课中就提到:“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无处不在,人们对阅读的需要无处不在。这一内容也明确地指出了学习语文课程的重要性,阅读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它的工具性。其次,在学生阅读选择的方向性上,也很难把握。这种急功近利、实用主义的氛围不利于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人们期望学生通过相同的教学活动来学习,并以相同的进度达到相同的学习效果。当大家发现实际上某些学生会比其他人学得更快更好时,便常将此归因于学生本身有着个别差异。明显地,在同一个教室内,学生基础不同、程度有别,是会造成教学困难的,因此学生之间的差异被视作亟待解决的难题。第三,现在的高中学生基本上是伴随着电视、电脑成长起来的,习惯了声音、图像的刺激,对纯文字的、静态的阅读难有持久的兴趣。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一般都生活在小家庭里,简单、平稳的生活,让他们的经历体验与作家作品有很大的差距这就导致学生很难体会出作品的思想内涵、很难与作家产生思想共鸣,这些因素也会削弱他们的阅读兴趣。如何提高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是解决阅读问题的根本问题。与之相联系的问题是目前的高中学生多数个性张扬,叛逆心理强,对教师鼓励阅读的经典书籍要么恶搞、要么根本不看;相反,对动漫卡通、八卦新闻等倒热情很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恰当的时间,正确的指导学生阅读。如何选择一本好书,选择什么样的书读,如何读进去。就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读好书,读经典。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如果学生自身没有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那就意味着即便通过几次检测和考试也改变不了主体对学习语文本身的认识。学生在学习发展的过程中,处于不同层级的学生其基本要求不同。让学生认清自己的长远发展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尚不成熟。这些学生对于榜样的行为的内涵和实质还没有完全的内化。教师通过指导和策略调整,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反思和运用。学生只是被动地,消极的,机械地从事学习活动。但是随着学习经验的增加,学习策略的不断完善,由他控转变为自控。逐渐地他们为了寻求发展的需要,不仅仅从认知上。更有一种建立在现有状态中的危机深刻认识基础上的忧患和寻求改变的意识。这种意识让学生主体不断完善,并且结合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如上述的树立榜样等方式,激励自己。正处于观察水平的学生,他们的发展需求仅仅停留在榜样的选取。这种简单的观察和模仿表现在学生的外在学习表现上,在学习任务的制定和学习时间的选择上,学习主动性较低的条件下,教师应把重心放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榜样上。

瑞士的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在课堂上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未来。”如何让课堂成为“授之以渔”的地方。让教室就成了一个社会的小舞台,学生既是演员,也是观众,还是评委。需要我们在不断调试、完善我们的语文教学策略。为此我们也并不断尝试着进行协调班级全体成员的共同发展与班集体中的每一位成员个体个性化发展的关系,按照一体化的思路分层次,分阶段设置中学语文各个领域的课程内容。

要知道阅读教学不是让学生一味的精读。在阅读教学中,不是让学生对每一篇课文都精读,在其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并且掌握不同的阅读方式。并不让学生失去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和深入学习的必要过程。而是要让学生能够短时间内掌握文章所传达的核心的信息内容关注个性化需要及其发展的关系。

其次,阅读教学不是想读什么就读什么。很多老师没有做出正确的引导,不要一味的告诉学生不要读什么小说看什么杂志。一味的没收,打压。教师应该做出正确的引导。告诉学生应该读什么,并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学生并非想要一大堆的阅读书目。也并要老师非天马行空的指定书目。要有关联的,分阶段的,具逻辑性的进行推荐。并且引导学生读进去的环节更为重要。同时也要让学生的注意力转向课堂。可以使学生对课文有进一步深入,拓展。例如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可以在课堂上阅读品评。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发挥创作才能,发挥自己的想象为小说写一个结局,写属于自己的诗歌。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也不得不注意教师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理解。有些教师没有理解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认为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从而采用“放羊”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然后设计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回答。这种教学方式过于简单和粗放。对问题的设计还需要进一步思考。语文教学之所以与其他学科有着较大的区别,一是因为汉语言的优雅与美丽,二是因为文章之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如何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语文教学还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更多的教学方法。(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

上一篇:高校教育统计成本核算问题探讨 下一篇:浅谈跨栏教学中的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