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县灌木林虫害综合防控技术

时间:2022-05-31 02:03:08

建平县灌木林虫害综合防控技术

摘要 对辽宁省建平县灌木林害虫种类及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合当地气候、立地条件及灌木林自身生长特点,提出几种虫害治理技术,以期对当地灌木林虫灾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灌木林;害虫;防治;辽宁建平

中图分类号 S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122-02

建平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东部与朝阳县交界,全县土地总面积约48.6万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4.3万 hm2,有林地面积21.3万hm2,森林覆盖率40%。其中,松林10万 hm2(油松9.5万hm2、樟子松0.5万hm2),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6.7万hm2,杨树(Populus L.)2.7万hm2,山杏(Armen-iaca sibirica Lam.)866.67 hm2,其他400 hm2。松林主要分布在建平县南部,沙棘和山杏主要分布在建平县北部。建平县灌木林除沙棘外,其他树种一般不在森林资源数据中统计,主要有柠条(Caragana spp.)、荆条(Vitex negundo var.heterop-hylla)、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 L.)、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 Turcz)等,多为林下树种。

灌木林作为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我国许多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并且在减少水土流失、降低风沙危害、丰富物种多样性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辽宁省建平县曾经有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沙棘人工林,在国内外皆有重要影响。本文根据建平县主要害虫发生的种类、林分状况进行分析,针对当地实际情况以及虫害发生情况提出了综合治理对策,为有效控制虫害发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1 灌木林害虫种类及发生情况

通过连续几年的调查研究表明,建平县灌木林内主要虫害有沙棘木蠹蛾[Eogystia hippophaecolus(Hua,Chou,Fang et Chen)]、红缘天牛(Asias halodendri Pallas)、沙蒿木蠹蛾(Holc-ocerus artemisiae Chou et Hua)、柠条绿虎天牛(Chlorophorus caragana Xie & Wang)、球坚蚧(Didesmococcus koreanus Bro-ch)、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Linnaeus)]、桑白蚧[Pseudaula-caspis pentagona(Targioni-Tozzetti)]。其中,发生最严重的为沙棘木蠹蛾,该虫主要以幼虫蛀食沙棘根部和干部,影响树体水分和营养物质的传输,致使树木衰弱或死亡。目前,建平县沙棘死亡面积3.3万hm2,现存沙棘以新植林和残次林为主,发生面积0.3万hm2,有虫株率30%,平均虫口密度5~10头/株[1]。2013年,建平县白山林场沙棘林内红缘天牛大面积暴发,该虫与沙棘木蠹蛾的混合危害加剧了沙棘林的衰弱或死亡,这些害虫的大面积暴发,严重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建设,对经济、生态以及社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2 主要害虫防控技术

从森林健康角度来看,灌木林灾害可分为生物灾害和非生物灾害2类,生物灾害以钻蛀性害虫和食叶性害虫为主,非生物灾害主要是由于立地条件差(土地贫瘠)、气候条件不良(连续干旱)、栽培模式不合理等,在这2类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导致建平县灌木林大面积衰弱或死亡。现今,害虫的生物防治因对环境的危害小、防治作用较为持久、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等优点,一直被公认为是害虫综合治理中的一项主要手段;但对于害虫已经暴发的地区,生物防治并不能有效抑制虫害的发生,这时就需要采用化学手段进行防治,因为化学防治具有见效快、应急性强、操作简便等优点。

2.1 营林措施

2.1.1 营造混交林预防灌木林害虫暴发。营造混交林是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一项治本措施。关于混交林及其机制机理的研究已经成为林学界和生态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并已经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混交林可以预防单一害虫的大面积暴发、降低虫口上升的速度等[2],如建平白山林场为沙棘、杨树、榆树混交林,其虫口密度要明显低于义成功地区的沙棘纯林。因此,应通过更新改造,将纯林逐渐改造成混交林,有助于预防灌木林害虫的大面积暴发。

2.1.2 平茬技术复壮更新灌木林。对于灌木林,大部分具有非常强的耐平茬以及自我复壮修复能力。因此,平茬更新是控制灌木林害虫危害最直接的措施之一,在虫口密度较大、树木成片死亡的林地内,将根部害虫全部处理后,由其自身萌蘖修复,但这种方法费时费工,只有在重灾区才比较实用[3-5]。

2.2 物理防治

灌木林中很多[翅目害虫都具有很强的趋光性,根据不同害虫的成虫羽化高峰期,采用灯光诱杀可有效降低当年成虫虫口,进而影响下一代幼虫虫口密度[5]。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效果明显,但其对林间昆虫的诱捕无选择性,属于全杀型方法,对林间种群多样性以及天敌具有一定的影响。

2.3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灌木林有害生物防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制约有害生物可持续治理的重要因子。化学药剂防治具有高效、速效、使用方便、经济效益高等优点,建平县灌木林以沙棘为主,其产品已涉及食品、饮料、保健品、有机食品、治疗药品等方面[6],如果使用不当将会对植物产生药害,引起人畜中毒,杀伤有益微生物,导致病原物产生抗药性等。因此,化学防治措施应合理使用效率高、针对性强、易降解和低毒的农药品种,再通过施药工具和施用方法的辅助、提高施药效率以及防止昆虫形成抗药性、杀伤天敌和对植物造成药害等技术措施,最终达到安全、经济、高效的目的[7-9]。在发生多种病虫害的灌木林,尽量避免使用单一性农药,以减少施药的次数和面积。

2.4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技术具有明显的环境友好型特点,不会对人类、植物以及天敌造成明显的危害。此外,该技术能够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从而做好长期防治病虫害的工作。沙棘木蠹蛾在各虫态时均有天敌,如幼虫的寄生蝇以及毛缺沟姬蜂,均需要重点保护和开发;舞毒蛾为林业重要害虫之一,其食性较杂,危害树木达到数十种之多,1976年首次在镜检中发现的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可以导致舞毒蛾幼虫大量死亡,这种病毒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探索已经逐渐投入到生产实践中,其喷洒的时间主要为舞毒蛾幼虫2~3龄时期,浓度为8×106 PIB/mL,尽量在清晨或黄昏温度较低时均匀喷洒在林木上,以保证防治效果[10-12]。不同生物防治技术之间应当互相协调,不能产生对抗作用;防治时间应当严格遵循其最佳使用时间、使用方法,不可一成不变,盲目实施。

2.5 性信息素防治

自1959年从蚕蛾中鉴定出第1个性信息素开始,性信息素的研究便迅速开展。由于其高效、无毒、选择性强、可保护环境等优点,国内外已经将其广泛应用于大量诱杀农林害虫中。主要害虫种类有咖啡灭字脊虎天牛、橄榄果蝇(Bactrocera oleae)、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番茄斑潜蝇(Tuta absoluta)、茄白翅野螟(Leucinodes orbonalis)、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棉铃象甲(Anthonomus grandis)、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等[13]。宗世祥等采用不同配方的沙棘木蠹蛾性信息素在建平县进行野外诱剂试验,结果表明,用性信息素诱杀害虫作为一种新方法为沙棘木蠹蛾的综合防治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未来信息素的应用主要在气味分子的研究和应用上,可以利用这些气味物质帮助人们研究昆虫行为、生活习性、寄主定位[14-17]。在害虫防治方面,通过不断地鉴定和研究害虫相关的气味物质,促进性信息素在害虫监测、防治中的广泛深入应用。

3 参考文献

[1] 常立儒.建平县森林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3(9):198-199.

[2] 徐景利.营林技术对林业病虫害治理的探讨[J].黑龙江科学,2016(10):153-154.

[3] 骆有庆,宗世祥.三北地区灌木林重大害虫与治理对策[J].昆虫知识,2008(4):509-512.

[4] 李红斌.柠条平茬技术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167.

[5] 骆有庆,路常宽,许志春.暴发性新害虫沙棘木蠹蛾的控制技术[J].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2003(1):31-33.

[6] 李永海,忻耀年.沙棘产品的研究与开发[J].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2008(3):4-9.

[7] 陈亮,浦冠勤.化W防治与生物防治在害虫综合防治中的作用[J].中国蚕业,2008(4):84-86.

[8] 宋小刚.危害建平县沙棘林生物种类及防治方法[J].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2011(3):34-36.

[9] 苏琴.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优缺点浅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6):84-85.

[10] 林同,刘宽余,王志英,等.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基因及其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2(2):24-29.

[11] 丁翠,马可.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亚致死剂量对舞毒蛾幼虫的影响[J].昆虫学报,1993(3):272-276.

[12] 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初步研究[J].中国林业科学,1978(3):44-46.

[13] 胡玉伟,管楚雄,许汉亮,等.害虫性信息素种群监测和大量诱杀技术的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2013(16):81-86.

[14] 任应党,申效诚,刘玉霞,等.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1999(9):18-21.

[15] 王禄,刘在哲,汪玉静,等.性诱剂在美国白蛾预测预报中的应用[J].山东林业科技,2012(6):64-67.

[16] 焦晓国,宣维健,盛承发.性信息素在害虫测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植物保护,2006(6):9-13.

[17] 庞正轰.我国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进展[J].广西林业科学,1995(1):21-26.

上一篇:薄壳山核桃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 下一篇:日光温室番茄连作土壤障碍成因及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