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个自主创新的支点

时间:2022-05-31 01:27:15

给学生一个自主创新的支点

21世纪国际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素质,而人才的素质的优劣则体现在其智慧上,即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创新的支点在于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孩子的大脑不是被填充的机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真正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下面我从激发兴趣;营造氛围;注重实践;留有空间等方面来谈谈如何给学生一个自主创新的支点。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创新的一个起点。

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它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最直接因素。学生对某件事产生兴趣,便会孜孜不倦地去探索和研究,兴趣更浓的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在无意识中形成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又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我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我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我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提问:同学们能说出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吗?学生l回答:它的面积不变,还是6平方分米。学生2回答:它的面积变了,比5平方分米小。此刻,我不急于肯定或否定这两位学生的回答,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得呢?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而教师就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通过创设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带着炽热的追求和疑问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

二、营造创新氛围是自主创新的切入点。

心理学家认为,人在愉快、平心静气的时候,学习效率最高,最容易产生创新灵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情感融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创新思维。

三、注重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着力点。

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为个体认识的过程,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生产新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则是一种再生产知识的过程。如果教师能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

例如:“10以内的加减法”是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的,数的组成即是数的分与合,在5以内数的分与合教学中先让学生拿出2个木块,分成左右两堆(1,l)。得到并学会用分与合说组成。再让学生拿出4个木块。也要分成左右两堆,想想可似怎么分,要求同桌要分得不一样,通过交流发现有三种:(1,3)、(2,2)、(3,1)。老师提问:“刚才大家每人又摆了其中的三种,谁有本领能把这三种分法一个不漏而且又是很有规律地找出来?”学生们互相讨论,边议边摆摆弄弄。他们想出了好办法,发现可以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左边,每次移l个到右边,就(3,l)、(2,2)、(l,3);也有的讲可以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右边,每次移1个到左边,这样也是有序地分,就成了(1,3)、(2,2)、(3,l)。两种分法都有道理,教师及时地给予表扬,同学们得鼓励,主动探索的劲头更足了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教学要给学生实践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探究、创新。

四、留足创新时空是自主创新的开放点。

人类社会的创新发明,大凡不是某一个科学家凭空想象得到的,而是需要进行不断的实践。创新总是和自主联系在一起的,就象生命离不开水、阳光和空气。留足学生的创新时间和空间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构建“自主――合作”的开放性课堂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只有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数学的真谛,才能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离开了时间和空间,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讨论,多元化交流合作。适时激发 ,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互动过程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索、创造。

如:“商不变的性质”一课,就有不少教法。或跳过许多算式,直接出示性质,或向学生出示一组算式,请学生观察总结。那么,怎样做才能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又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首先,我设计了“悬念”,把学生引到“商不变”的情境中来。先出两道商是“2”的口算,再请学生编商是“2”的口算,让学生有效地参与研究,接着讨论:怎样编商总是“2”,有什么诀窍?这样,既促使学生之间进行思维交流,又激发学生获取成功的动机。通过讨论,学生发现了被除数与除数的变化规律,从而揭示了这一性质。这样教,教师“扶”得少,学生创造得多,学生学会了自主自动,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合作研究,会让学生一生受益。

总之,小学数学是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广阔领域,只要我们转变教学观念,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支点,并以科学的方法加以训练,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用人才。

上一篇:如何创新性地进行英语评价 下一篇:浅谈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