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

时间:2022-05-31 11:26:08

试论中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

摘要: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全面的内部控制管理,能帮助商业银行有效规避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价值创造能力。文章分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体系;监督机制;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3-0079-02

银行一直处于风险管理的领先地位,如何做好自身的风险管理工作,也一直是各家银行关注的重点。而在当前国际国内环境的驱使和影响下,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完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提升风险预警和风险化解能力,有利于银行维持良好的财务状况,提高综合竞争力,达到既定的经营目标。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定义及职能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定义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也是对商业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活动及其内容进行衡量和校正,以保证银行经营目标以及为此而拟订的计划得以实现的过程。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职能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基本职能是有效地防范各种违规违法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保证经营业务规范化,将各种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实现其经营目标。

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亟需改善

1.银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有待完善。现代银行制度的基本框架在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已基本搭建,但是,尚存在着公司治理架构不健全、决策机制及执行体系不合理、监督机制有效性不足等问题。组织结构体系所存在的各类问题,严重制约了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运行。因此,符合现代银行制度要求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及与之相适应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2.商业银行内控文化机制有待建立。各商业银行的内控文化并未真正形成,部分员工甚至高管人员尚未充分认识到内控和风险管理的内涵,以及自身对内部控制所应承担的责任,这些都将使银行发现问题、防止失误工作的难度增大,违规违纪行为出现的可能性也相应加大。

(二)财务管控制度尚需改进

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建立了各自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操作系统,已经强化了会计核算的内部控制制度,财务管理逐渐走入正轨。但是,各家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财务管理方面的缺陷,事前风险内控机制尚未真正形成,资产安全性较低。

(三)风险评估体系有待健全

在国外银行先进管理实践的指导下,我国商业银行都建立了各自的风险识别、评估系统,但是,目前存在的普遍现象是体系目标过高,未遵照自身实际情况加以改进,从而建立健全符合自身业务特点、业务发展目标的体系。

(四)内部监督力度有待加大

银行内部审计不足,对内部控制的检查频率和深度不能与银行机构的风险程度相适应。传统的内部审计,偏重于检测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对会计资料完整度的详细检查。传统做法,虽然能在极大程度上遏制各种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但是,其实只是一种事后弥补的行为,不仅导致大量财力、物力、人力资源的损耗,而且,与当前商业银行改革、防御风险、抵制风险的愿景不相适应。

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

(一)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培育各具特色的内部控制文化

内部控制环境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各商业银行应从治理结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使银行内部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

1.建立并完善内控责任体系,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议事规则、工作程序等,确保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组织机构,明确岗位职责,有效适应市场竞争、监管要求及客户需求。

3.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加强人事管理,建立岗位制约机制,建立健全人事聘用制度,通过充分挖掘劳动潜力来提高各部门、岗位及员工的工作效率。完善员工招募选拔、岗位调配、培训考试、薪酬考核、福利保障、人员解聘解除等制度。

4.努力探索培育内部控制文化途径,不断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增强员工主体意识、风险意识,使其真正做到理解和掌握企业内控要点,并积极参与,从而在全行范围内建立起良好的内控文化。

(二)实施有效的财务管理控制

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经营有效性等控制目标,从企业管理和业务活动两个层面,实施有效的财务控制,确保内部财务数据、经营活动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时性、合规性。

(三)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建立覆盖全行各类业务流程、经营管理活动的风险动态识别评估机制,实现内部控制持续优化,切实规避

风险

1.建立操作风险与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制度。商业银行可以结合实际工作中操作风险管理的问题和难点,推进建立以业务部门为主的操作风险与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机制。通过对操作风险与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估,强化对损失事件、损失原因的分析,提出对关键风险因素的控制措施。

2.建立覆盖重点业务领域的关键风险指标体系。在充分考虑资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清算风险等可测风险及运营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不可测风险的基础上,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设计量化监控指标,逐步构建一套适用各层级机构、覆盖主要业务或管理活动、突出重点风险领域的关键风险指标体系,依托关键风险指标,明确责任,加强管理,大力提升对现实风险的分析研判水平

3.强化内部监督管理,加强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再监督。完善内部稽核体系,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审功能,将风险控制的重点由事后检测转变为事前预警和事中监控,将审计工作的重心转向全面风险管理和综合经营管理。通过执行一定的审计程序来检查核证资产的完整性、评估内部控制的效验性、效率性、效益性。设立总行稽核派驻制度,确保稽核监督部门在组织体系上具有独立性,在处理与被稽核监督对象的关系上具有超脱性,在稽核查处工作上具有权威性,能真实发现问题、反映问题、处理问题,真正起到对下级行的监督制衡作用。

(四)构建案件防控监督体系,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1.增强全员合规意识,加强对操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大检查督导力度,提升员工风险识别、监测和预警意识,持续引导员工增强利用制度进行自我保护的意识,由“要我执行制度”转变为“我要执行制度”,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形成制度制约,达到群策群力,群防群治,实现整个银行的“长治久安”的目的。

2.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基层机构、主管部门、风险部门、纪检法规部门构成全行操作风险管控的四个层级,各层级负责人应当高度重视风险管控,确定专人,落实责任,常抓不懈,充分发挥各自职能,通过层级管控,将风险控制在萌芽

状态。

3.坚持“人控”与“技控”相结合,加强员工行为管理,加大对重要业务环节、重点时段、重要岗位人员的稽核频率和检查、处理力度,切实防控人为风险,提升内控管理

水平。

4.创新积分管理工作机制,通过条线部门的协调配合,夯实“检查+积分”联动机制,有效地运用积分工具加强基础管理,深入推进积分管理工作,运用积分手段强化管理,遏制大案要案的发生,保证关键风险指标运行的准确性,切实提升操作风险管理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全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

[2] 王成勇.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0,

(10).

[3] 周慧茹.浅谈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J].经济研究,2011,(10).

作者简介:李进军(1969-),男,中国建设银行广西河池分行副行长,湖南大学会计学研究生。

上一篇:绿色金融与金融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探析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