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造银行印章骗取车辆购置税行为应如何定性

时间:2022-05-31 10:57:58

伪造银行印章骗取车辆购置税行为应如何定性

【摘要】2012年8月左右,谢某某先后接受多部车的车主或车行的委托向税务机关代缴车辆购置税。为非法占有车主所交税款,谢某某采取向税务机关申领一式六联《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通用缴款书》,并在第四联加盖事先伪造好的2枚“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厦门观音山支行”印章,并以该联向税务机关骗领车辆完税证明的手段,将车主支付的税款共计人民币161487元占为己有。

【关键词】车辆购置税;诈骗;金融凭证诈骗

中图分类号:D92

2012年9月11日,厦门市国家税务局车辆购置税征收管理分局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了上述部分车辆领取完税证明而税款一直未入库的情况,遂向公安机关报案。2012年9月17日,公安人员在厦门市国家税务局车辆购置税征收管理分局将正在办理业务的被告人谢某某抓获归案。同时,公安人员从其办公场所厦门市湖里区枋湖南二路碧湖佳园17梯204室缴获上述8张《税收通用缴款书》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厦门观音山支行”印章1枚。经鉴定,该枚印章系伪造。

一、分歧意见

对本案谢某某该如何定性,存在着四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构成侵占罪。理由是车主或车行委托谢某某代为办理车辆购置税手续,其将相关款项交由谢某某,已经构成一种代为保管、代为办理的民事合同关系。而谢某某拿到款项后,未履行相应的合同义务,而是去伪造假的税收通用缴款书。其目的是想非法占为己有,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行为应构成侵占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构成合同诈骗罪。理由是谢某某平时就接受多部车的车主或车行的委托向税务机关代缴车辆购置税,其行为目的是为了赚取所谓的代办费,实质上是一种生产经营行为。虽然没有订立书面合同,但是现有证据能够证明确实存在合同关系,即便只是口头合同的形式,也不影响合同诈骗罪的成立。

第三种意见认为构成金融凭证诈骗罪。本案中的《税收通用缴款书》虽然并非由银行印制、使用,但是从案情也可以看出,该税收通用缴款书客观上起到银行结算的作用,并为银行金融机构所接受。2003年1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其他银行结算凭证有关问题的复函》称,根据《支付结算办法》、《银发【1997】393号文印发》的有关规定,办理票据、信用卡和汇兑、托收承付、委托收款等转账结算业务所使用的凭证均属银行结算凭证。因此,对金融凭证的范围不能作过于狭义的理解,只要在经济活动中具有货币给付和资金清算作用,并表明银行与客户之间已受理或已办结相关支付结算业务的凭证,均应认定为银行结算凭证,属于金融票证的范畴。从该税收通用缴款书的功能和性质看,其具有支付功能,能进入银行结算业务,由国家统一规定并为银行金融机构所接受,是符合其他银行结算凭证的要求的。

第四种意见认为构成诈骗罪。理由将在接下来的部分详细阐明。

二、评析意见

在此同意第四种意见,此案应定诈骗罪,具体分析如下:(一)谢某某的行为不构成侵占罪

侵占罪是指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已有或者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侵占罪区别于诈骗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犯罪对象必须是代为保管物或者拾得物、埋藏物。本案中犯罪对象是车主预交的税款。车主并不是让嫌疑人代为保管,而是委托其交由税务机关。

(二)谢某某的行为不构成合同诈骗罪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本案中,谢某某与车主形成的口头委托代办合同不涉及商品生产、交换、买卖,不属于市场经济领域的经济合同;从侵犯客体来看,并未侵犯合同诈骗罪所要求的市场经济管理秩序。因此,不具有合同诈骗罪的犯罪客体。

(三)谢某某的行为不构成金融凭证诈骗罪

金融凭证诈骗罪的犯罪手段是使用伪造、变造的委托收款凭证、汇款凭证、银行存单等其他银行结算凭证,而本案的犯罪手段是通过伪造《税收通用缴款书》。区分诈骗罪与金融凭证诈骗罪的关键就在于本案中的《税收通用缴款书》是否构成刑法意义上的金融凭证。该凭证是由税务机关印制、发行、使用的,不具有银行结算功能。而且对刑法的适用,应秉承更加严苛的认定标准,在没有法律法规等依据的情况下,不宜随意扩大金融凭证的内涵和范围。另外,金融凭证诈骗罪所保护的客体是金融管理秩序,本案中伪造银行印章是犯罪手段而不是犯罪目的。犯罪目的是为骗取车主的税款,而银行并没有被骗,也没有遭受损失。

(四)谢某某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谢某某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实施了伪造银行印章的行为,一个月内连续作案多起,从伪造银行印章开始说明谢某某即产生非法占有税款的主观故意。从赃款使用情况来看,谢某某辩解用于二手车经营的情况无法查证是否属实。谢某某事后补交2部车的税款只能说明其对该2部车的税款没有非法占有主观故意,而不足以推定其没有非法占有其他6部车税款的主观故意。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中(三)关于金融诈骗罪的部分列举了金融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情形:1.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的;3.肆意挥霍骗取资金的。根据该规定,谢某某明知自己没有归还能力,而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来弥补亏空的手段,足以认定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主观故意。

车主向谢某某预付了税款,而谢某某虚构了已将税款缴纳税务机关的事实,而将该款非法占为己有,且至今仍有6部车税款未归还车主或税务机关。故本案应以诈骗罪定罪处罚。

上一篇:追梦路上(2) 下一篇:传染病患者手术治疗的心态分析及心理护理